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如梦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如梦令

如梦令

长篇小说。萧飒著。1981年7月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部45章。作品描写一个未念完高中的女学生于珍10多年风风雨雨的人生道路。她家境清贫,又缺乏良好教养,跟一个自己并不爱恋的黄姓青年怀了孕,成了家。黄氏服兵役期间,于珍又与美国大兵阿伦勾搭同居。被阿伦抛弃后,于珍先后又同有妇之夫林健民、刘正全姘居,并在事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成为一家规模庞大的建设公司的主持人。最后当她陪同14岁的女儿国芬去医院堕胎时,才第一次领悟到“外在的物质和虚荣并不能满足全部的人生”。小说反映了台湾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社会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及精神面貌的变异。

☚ 台湾人三部曲   华盛顿大楼 ☛
如梦令

如梦令

词牌名。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因其词有“如梦、如梦”句,故改今名。又名《宴桃源》、《比梅》、《无梦令》。有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三十三字,六仄韵(包括一叠韵)。双调乃单调之复叠,亦名《如意令》。又曲牌名。南曲入小石调引,字句格律与词牌单调同。参见“常用词谱”类。

☚ 遐方怨   诉衷情 ☛

如梦令

如梦令


四、五韵须相叠。
☚ 调笑令   诉衷情 ☛
如梦令

如梦令

关山月著。1947年5月日新出版社初版,列入日新文艺丛书。收《答客问》、《阳光之下》、《魔经》等散文17篇。

☚ 伙伴们   湖滨秋色 ☛
如梦令

如梦令

见宋苏轼《东坡乐府》。原名《忆仙姿》。系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勗自度曲。苏轼嫌调名不雅,径取李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后周邦彦又取李词首句“曾宴桃源深洞”,改名《宴桃源》。《清真集》注中吕调(夹钟羽)。《词律》卷二、《词谱》卷二列录此调。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又名《不见》、《古记》、《比梅》、《无梦令》、《玩华胥》等。《词谱》以李存勗词为正体,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第五、六两句例用叠句。又列别体四种。双调一名《如意令》,见《翰墨大全》丁集卷三录无名氏词(《词谱》题魏泰),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七句五仄韵一叠韵。《词谱》谓系“合两段《如梦令》为一阙”。按,明刻本《尊前集》于唐白居易名下列有三首《宴桃源》。又,宋杨湜《古今词话》有云,李存勗《忆仙姿》词得自内苑土中之断碑。近人或因此怀疑本调非创自李存勗。实则《尊前集》所列白居易词三首,调名本身即出自李存勗词,其作者必后于李而非白居易,且词语俚俗,多宋元人语,当为托名之作。至于杨湜所云,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以为“多是臆说,初无所据,故不可信”。

☚ 如鱼水   如意令 ☛

如梦令

秋 夜

帘外月明谁共,池上败荷烟重。何处作秋声?深巷疏砧风送。吹动,吹动,惊破栖鸦寒梦。

这首小词题为“秋夜” ,实写“秋思”。所思是什么并不明说,只以景物出之。且看词所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景象: 秋天,夜晚,明月,池塘。朦胧月光洒满人间,月下池塘烟笼雾锁; 透过重重烟雾,依稀可见水面败荷。这是一种令人倍感凄凉的秋夜之景。这样的环境描写规定了词的基调。回头再看首句,“帘外” 二字,使我们明白上述景致原来是房中人揭帘远望所见;“谁共”二字则巧妙道出望中所思乃是怀人。因寂寞怀人而揭帘望月,因望月而顿生“谁与自己共赏明月”的感叹。这样,词的前两句已经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而这位帘内的主人公看来该是一位女性。

明月、池塘、败荷、寒烟,这都是闺妇视觉所见; “秋声”则是听觉所闻。“秋声”是什么?便是下句的“砧”声。秋天正是备寒衣时节,妇女们把布帛放置砧上,用杵(木棒)捶击捣洗以作寒衣。这时的捣衣声最能体现、也最易引起闺中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何处作秋声?深巷疏砧风送。”在静寂的秋夜,在偌大的空间,这捣衣声音时断时续,微弱然而清晰。“何处作秋声”一问,表明这声音虽弱但已足以引起闺妇注意并且使她心头震撼了,也就反衬出思妇内心的寂寞和敏感。“深巷疏砧风送”一答,则以深巷捣衣声暗点思妇闻声而渐趋强烈的怀人之情。“吹动,吹动”不但是音律要求的重复,而且以节奏的重迭造成急促的音乐效果,借以传达思妇情绪的波动。词到这里已是高潮——它既突出了风送砧声的音响,也就同时突出了思妇难以遏止的闺情: 秋气清、秋月明,断续寒砧断续风,一片撩人思绪的秋声! 它使思妇难以成眠,它也“惊破”了“栖鸦”的“寒梦”! 写到这里,词戛然而止。但那“秋声”似乎是不绝如缕,继续扩散开来,扩散开来,无限地扩散下去……那么,思妇的怀念也是无尽的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读完全词,我们便明白这首咏秋夜怀人的小词,所用手法乃是以景寓情。词中景物,无论是视觉形象还是听觉形象,都不过是思妇情感的物化,主宰它们的是人的感情流动。因此所有景物都饱蘸了主人公的情感色彩而显得气韵生动,构成了深远浑厚的诗境。


古诗词《如梦令》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题画

草际斜阳红委,林表晴岚绿靡。何许一渔舟,摇动半江秋水?风起,风起,棹入白蘋花里。

据词中所描述的画面,所题之画大略可以“秋江夕照”名之。

一、二句从画面的纵深处落笔。“草际”、“林表”,取境高远,一派苍茫:草天相接之处,夕阳欲落,余晖委地,一片嫣红;薄薄的雾气,在林梢缭绕,仿佛被叶片染上了几抹淡绿。“红委”、“绿靡”,炼字尤工。委,委坠。“斜阳红委”,使落日余晖映红草际的静态之美,呈现出动态之“媚”。靡,不振貌。“晴岚绿靡”,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悄然无声,又给人以动中见静的感受。

三、四两句,迅速将视线拉回近景:澄澈的秋江上,一叶渔舟悠悠摇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何许一渔舟,摇动半江秋水?”何许,作从何而来解。渔舟的出现,划破了黄昏的宁静。从“摇动半江秋水”六字中,我们仿佛可以听见桨声欸乃,恍惚可以看见水波潋滟。渔舟过处,一波方息,一波又起。“半江”二字,巧妙地弥补了绘画所不易表现的时间的连续性与动作的连续性,拓展、丰富了画面的容量。

最后三句,视线追踪着船桨摇起的一路微澜,终于随那渔舟在摇曳的晚风中进入了沿江汀洲纯洁美丽的白蘋花的世界。“棹入白蘋花里”的“入”字,当指渔舟方入而尚未全入之际。它与前面描述的斜阳将尽而未尽、晴岚似散而未散、涟漪欲止而未止,以及晚风初起而尚未大作等情景,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自然、真切而又饶有风致的画面,令人玩味无尽。

人们常常喜欢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称赞一些意蕴含蓄的文学、艺术精品。刘基的这首小令,可以说是善于以词体画、融画于词的佳作。


古诗《如梦令》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燕子未随春去,飞到绣帘深处。软语话多时,莫是要和侬住? 延伫,延伫,含笑回他 “不许”!
 
 这首词写暮春时的闺情,几乎全是家常语,又带有民歌清新活泼的特色。词中描写的情事极其平常,也极为简单: 一位深闺中的女子见到燕子,于是和燕子呢喃而语,交流情感。事实上,此词妙处全在于表现了女子和燕子的交往中所折射出来的微妙的心理活动。词的首句: “燕子未随春去,飞到绣帘深处。”主要是交代事实,未触及人物心理,然也有其含蓄之处。燕子是候鸟,别的燕子都已南归,唯独这只燕子未归,却飞到了女子的绣帘中去了。大约是这只燕子依恋着什么而不肯归去吧! 如果联系下面的内容,是可以作如是想的。“软语话多时”,写女子与燕子间的交流,尽管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却能够 “话多时”,这就极为含蓄地表现了女子的多情。而透过这多情,又能隐约感觉到闺房的寂寞冷清,以及女子受压抑的情怀。“莫是要和侬住”,更是把词中所描写的女子的多情推进了一层。“侬”是 “我” 之意,燕子莫非是要和我同住? 这完全是出于这位深闺女子的推测。而这种推测,恰恰是主人公心理的折射。也可以说,完全是她自己思想的显露。“延伫”是指主人公的久立。她默默而立,表面静止不动而心理活动却一直骚动不停,实是在考虑着留与不留的得失利弊。而 “含笑回他不许”,正是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
 为什么这位少女 “不许”燕子同住?如果仅从表面来理解,是难以找到答案的。这首词写少女和燕子的交往,事实上是将燕子人格化了的。动物不会说话,因此这首词是完全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来写,以她与燕子的交往来反照她的心态。整首词看来完全是主人公在自言自语。正因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燕子,所以这位女主人公在显露其心迹时就少有顾虑。词中可以看出,她的种种心态实际上并非是为纯动物化的燕子而发,倒是应该看作是对人化的燕子而发,所以,词中既有与燕子柔情万端的 “软语话多时”,又有以疑问形式表现出来的她的愿望: “莫是要和侬住?”而面对着这一虚拟的愿望,她又久久而立,思考再三,而最后才会出现因害羞 “不许”的结果。“含笑回他不许”句包含着一个矛盾: 既是 “含笑”,却又 “不许”。表面看无法解释,实际上正表现了这位女子既从心底喜爱又因害羞而有所节制的真实心态。词中的燕子是有所寄托的,词人借助于此,表现了闺中女子细腻复杂而又极其真实的心理活动,正是这首词最成功的地方。

古典文学作品《如梦令》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2〕,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3〕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4〕?
 
 〔1〕从内容来看,这首词也是关外之行的作品。 如梦令,词牌,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
 〔2〕穹庐:圆形的毡帐。
 〔3〕“归梦”二句:是说梦中归乡跨越狼河,却又被河声搅醒,归梦也做不成。狼河,白狼河,即大凌河,发源于辽宁凌源县努鲁儿虎山,东流至锦县人辽东湾。
 〔4〕解道:知道。
 
 纳兰性德出身贵族,少年得志,然而内心的追求却不得实现。这首词中作者在追寻一种梦境,然而这种梦境却被“河声搅碎”,抒发了作者苦闷、惆怅的一种情绪。 无论是扎下“万帐穹庐”,还是望点点“星影”,都把词人的这种心绪渲染得低沉宛转,抑郁蕴藉。 顾贞观称“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这正揭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是来自统治阶级内部贵族对本阶级的喟叹,弥漫着一种挽歌情调。

古典文学作品《如梦令》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2〕试问卷帘人,〔3〕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
 
 〔1〕这首词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如梦令》词调,创制于五代,小令,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李清照(公元1085~11557),自号易安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活于北宋末年,少有诗名,称才女。父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和散文家。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莱州、淄川等地太守。夫妇唱和,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和考订。靖康事变后,夫妇避乱江南,文物大部丧失。赵明诚于建炎三年病故,李清照漂泊于杭州、越州等地,整理并完成了明诚遗著《金石录》,晚年卜居金华,生活孤苦。李清照是宋词大家,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她的前期词多写闺情离绪,清新婉丽;后期词慨叹身世,怀念故国,悲凉凄恻。她亦兼长诗文。作品大多散佚,后人辑有《李清照集》、《漱玉词》等,存词四十三首。
 〔2〕雨疏风骤:雨稀风急。残酒:残余的醉意。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这首小令描写贵族少女闺中生活的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一夜风雨,她清晨醒来余醉未消,预感园中当是花事凋零、绿叶繁茂,急切地向卷帘侍女询问园中变化,侍女却回答“海棠依旧”,她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侍女观察的疏忽和回答的错误。《蓼园词选》评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字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一问一答,寥寥数语,蕴涵了对花的珍爱以及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体现了美好纯洁的心灵和高雅情趣。作者以口语入词,明白如话而生动传神,描述体验细腻,意境含蓄深厚,是易安词的艺术特点。

咏花诗词之《如梦令》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咏海棠词。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昨夜”一词点出词人写作时间当是清晨。“雨疏风骤”,概括了暮春时特定的风雨景象。“浓睡不消残酒”,写词人的生活情景:饮酒酣睡。她为什么要酣饮浓酒? 词中没有直言,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得到。“浓睡”的“浓”意,是因酒浓而来,又是因雨疏风骤的特定天气而形成,更是因愁浓而来。昨夜狂风乱吹,雨点飘洒,又值暮春,它勾起了词人多少心事,激起了她多少幽情愁思。寂寞和空虚,烦恼和愁情,无法排遣,只好以酒浇愁。所有这些并没有渲露在词的表面上,不言其情,隐传其意,让读者透过字面去体会,这就造成了这首词的含蓄。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清晨到来,卷起门帘窗帘,这里没有点明清晨这个特定时间,但从卷帘的动作中,人们完全可以想到风停雨歇,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是时间的暗转。“试问”,表明词人一觉醒来,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事。为何如此关心花事呢?这又得联系上句。“昨夜雨疏风骤”啊!词人描写的立足点是在今晨,事情的发问是在风雨,虽然“试问”句的转折比
 较突然,但内在的意脉却十分清晰。“试问”的“试”字用得极为传神。既显示出词人询问花事的迫不急待的心情,又显示出她发问时的惴惴不安的情绪,交织着既急切而又担忧的矛盾,是希望其无,又担心其有的复杂的情绪。一个“试”字,把种种心事和盘托出,尽露纸上。词人问过卷帘女后,得到的回答却是“海棠依旧”,海棠花仍然是原来的老样子。但是,这回答并没有使词人满意。于是,文意又迭进一层,涌起了新的波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连续两次显现,诚然为词牌本身的要求所规定,但也表现了词人的语气,是对使女回答的断然否定,又包含着责备之意,为何不亲去察看,就贸然作答? 其中的语意含量十分丰富。最后由词人本身的回答作结。“应是绿肥红瘦。”“应是”,紧接“知否?知否?”之后正面回答,也是对使女的纠正。“绿”、“红”是用修辞的借代,用颜色来代替事物。经过一夜小雨大风,花落该有多少,枝叶又是该添加了多少?“绿肥红瘦”是花残叶茂的意思。恰恰跟这首词的篇首所提风雨相呼应。
 这首咏花词,表现了词人对花开花落的关怀。惜花,在古代诗词中不乏其作。孟浩然《春晓》中有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辛弃疾《摸鱼儿》词中也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却别具一格。它通过主仆二人间的对话来写花事的变化,春意的变化,从而传送出女词人的寂寞心绪和淡淡的哀愁。全词虽有哀愁,但不浓重,情调清新,情意挚切。语言富于创造性,“绿肥红瘦”已成千古名句。

古诗词《如梦令》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白沙江上送贻上之金陵

沙尾孤舟潮涌,手底离觞酒重。忽忽恼云帆,不似青𩨂堪控。 如梦,如梦,昨夜短篷相共。

这首小令是作者为其弟王士祯赴金陵 (今南京市) 的送别之作。贻上,王士祯字。白沙,今江西南昌附近有白沙,因其地沙白如雪得名; 然词本所作时间未详,王氏兄弟亦未必于江西作别,故此“白沙” 尚难遽断。

词发端即写舟中送别。“沙尾孤舟潮涌,手底离觞酒重。” 白沙江畔,江潮汹涌,孤舟一叶,即将载着亲人直下金陵而去;词人于舟中置酒,为兄弟送行,彼此万般愁绪,举离觞而相对无言,终难一饮。“沙尾”,即江畔,饯行送别之地; “孤舟”,载人远离之具;“潮涌”,以江景的阔大、江潮的汹涌,与一叶孤舟相衬,表现出送别氛围的冷落凄凉。首句以极有代表性的三个词语组合,道尽饯别的环境气氛,写景叙事兼而有之,为下句的情感表达作好铺衬。“手底”,手中; “酒重”,深厚的兄弟之谊和离愁别绪,似全都倾注在这杯酒之中,手中离觞之重,实寓别离心情之重。这两句行文上对仗工稳,上句绘别景,下句道离情,语似质直,而真情流露,细腻深沉。“忽忽恼云帆, 不似青𩨂堪控。”“忽忽”,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亦指内心有所动,虚空恍惚;“云帆”,代指孤舟; “青𩨂”,良马;离人正为即将分手而感伤,手持杯酒,万般心事竟无法倾吐,而行船时刻已到,舟子催发,使送行者觉得舟行终不如骑马相送可任随己意,故而生“恼”。此处,词人不直说不忍离别,但说“恼云帆”,避免了直露板滞,有蕴藉含蓄之致,正是小令上乘作法。“如梦,如梦,昨夜短篷相共。”结尾写送别后内心怅惘若失的感受。词人伫立江畔,目送渐行渐远的帆影,忆起昨夜兄弟二人孤舟短篷拥衾夜话的情形,不觉惝恍迷离,宛如置身梦中。此处“如梦,如梦”叠词的运用,是词调格律的要求,同时也直接沿用了唐庄宗《如梦令》中成句,但用在本词却与语言环境、心理过程正相契合,口气宛然,並无雕琢蹈袭之嫌。

以小令写送别题材,因篇幅字数所限,往往不易写好,这首词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词人对送别的具体环境景物,仅作“孤舟潮涌”式的概括描叙,而将笔力着重放在人物心境情感的表达上,先是离愁万种,把盏无言,继而恼云帆之不解人意,最后忆夜话之宛如梦里。送别心境,层层推进,语短情长,深沉细腻,充分表达了词人兄弟间深切挚厚的手足之情。


古诗文《如梦令》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清照《漱玉词》。②卷帘人,指侍女。这时她正在卷帘,故称。
 
 〔分析〕
 李清照的词历来颇受读者称颂,而本词更因其精妙绝伦的艺术意境而脍炙人口。全词仅三十三字,真可谓字字珠玑,不但语言清新,意味隽永,而且表达的感情也曲折含蓄,深沉丰富。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极为简明地点出了时间和环境,也交代清了引起自己感情波澜的缘由。本来,一夜的疏雨骤风就足以使人担忧,惊恐,更何况这一夜风雨吹打的又是海棠花。李清照在《好事近》词中写道:“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海棠花开已是暮春时分,这就更令词人增添了伤春惜时的情怀。接着第二句“浓睡不消残酒”,初看上去,似乎不近情理,特别“浓睡”两字更令人纳闷:既是“浓睡”,何知“昨夜雨疏风骤”? 既知“昨夜雨疏风骤”,那又怎会“浓睡”?但后面“不消残酒”四字则丰富曲折地表明词人伤春情感的由来。原来头夜词人由于伤春而在借酒浇愁,以致黎明前的短暂“浓睡”还未能消尽酒意,消除词人心底的伤春情怀,可见词的第二句不仅不突兀,而是更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紧接着第三句转为问语:“试问卷帘人”,显得急切、冲动,词人急于知道一夜风雨的结果,是凶? 是吉?“卷帘人”可指侍女,也可指丈夫,其实确定“卷帘人”的身份对理解词意并无多大意义,这只是词人为表达自己情感而有意设置的一个对象,我们也可设想为词人醒来后第一眼瞥见的人。可相比急切的问语,那卷帘人的回答则显得十分平淡,“却道海棠依旧。”也许这正是词人所希望的,因为词人本就伤春惜时,不愿见到海棠花的凋零,或许在潜意识中这是词人最高兴听到的回答。然而理智和现实却否定了这个答案,她明知经过一夜无情的风雨吹打,海棠花断不能“依旧”,于是“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终于一泻无余地吐出了词人明知而又不愿看到的事实。两句“知否”,语气短促,沉重,那种惜春的忧虑,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应是绿肥红瘦”句当称千古绝唱。这里词人巧妙地运用借代和比喻,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绿”当指绿叶,“肥”则是拟人化的描写,意指绿叶茂盛;“红”代指海棠花,“瘦”则对风雨过后不堪摧残的海棠花进行了饱含感情意味的拟人化描写。其形象内涵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红花绿叶,原本红花为主,绿叶相扶,可现在一夜风雨打破了原先的关系,变得“绿肥红瘦”了,原本作为映衬的绿叶,越发茂盛,有变客为主之势,红花不胜摧残愈显憔悴,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酸! 至此,词人那种伤春惜时,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珍惜留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往有些论者认为,如强调此词是清照惜春之作,未免“失之肤浅”,“流于皮相”,他们认为应结合清照的经历,从更深广的社会背景上去认识,如当时“朝廷内部党争日繁,朝政日非,外部边患频仍,辽金相继崛起,大有吞并宋朝之势”上来理解此词实际上写的是社会风雨,是对国家衰退的哀叹。当然,从欣赏者的角度见仁见智,有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惜春伤时之情也未必不是清照写作本词的用意,实际上,这种惜春伤时的感伤情绪在当时也有着普遍意义,硬要把李清照的思想感情拉到社会政治的高度也未必妥当。
 此外,本词在艺术表现上颇见功力,全词一波三折,曲折含蓄,以问答对话的形式,绝妙地透露出了内心的矛盾;在语言的使用上尤为人倾倒,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富有创意,特别工巧的对句,如雨疏对风骤,浓睡对残酒;绿肥对红瘦更是在声势,色彩,体态上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伤春惜时的感情历程,无怪乎人们要高度评价此词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祯语)。

 〔评说〕
 黄蓼园《蓼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

古代爱情诗词《》如梦令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此首宋人选本《乐府雅词》、《花庵词选》皆以为曹组作,《类编草堂诗余》等明刊本则属之秦观,末句作“风弄一枝花影”。
 全词关目在“睡起”二字。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先是词人在睡梦中听到两两相应的黄鹂鸣声,睁开迷矇的双眼向门外望去,只见绿阴千顷,分外宜人。秦元庆本《淮海居士长短句》眉批云:“见绿阴而闻鸟声,正是景物相应处。”这是颠倒了先闻后见的次序,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其所以如此,主要是未能抓住“睡起”这一关目。
 以动衬静是本词的主要特色。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说:“南朝人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荆公(王安石)尝集句云:‘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说者谓上句静中有动意,下句动中有静意。此说亦巧矣。至荆公绝句云: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却觉无味。”此词也是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经验,“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
 然而词人还是被这清脆的黄鹂声唤醒了。“睡起”句中“不胜情”三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盖鸟成双而人独处,已“不胜情”;起行又觉静而不见人,只见“风动一庭花影”,更难以为情。何谓“不胜情”;即今语感情上受不了。为什么受不了,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因而显得含蓄有味。唐人孟浩然《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写伤春情怀。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写思妇念远之情。它们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表现和寄托自己的感情。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怀有无聊意绪;而韵流弦外,意蕴句中,欲言不言,留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
 词末三句,言简而意深,从所见所感写出了词人的所思来。“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也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却是明写“动”、“静”二字,与开首又有不同。“庭”字应上句“碧梧金井”。此时此地,更无他人,所谓“人静”也。复叠“人静”二字,一再言之,其寂寞难禁之状如见,所谓“不胜情”者已渐可知矣。其间见“风动一庭花影”,疑有人来,但细察仍只是“风动花影”而已。因此一“动”,更显其“静”。此句是本于元稹《莺莺传》崔氏《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咏崔、张事,于此处亦云:“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风动一庭花影”,盖非为写花影而写花影,除有以动衬静的作用外,又暗含以动破静的意图,但是“佳人殊未来”,终于还是无可如何。而所谓“不胜情”者,遂以不尺尽之矣。
 《类编草堂诗余》作秦观词,各本于“风弄一枝花影”句,或评云:“正是静景。”或云:“‘一枝’字幽隽。”但词人此时正是“身闲心苦”,未必是刻意抒写幽静之趣。“风弄一枝花影”,若论与“睡起不胜情”的关系,自不如“风动一庭花影”扣得紧密。或者又以为“风弄”句是从张先《天仙子》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化出。但是“花弄影”自然,“风弄花影”却说得有些别扭;况只是“一枝”,“幽隽”确实是“幽隽”了。但这“风”所及处却又有些怪。此词若是出于秦观之手,“山抹微云学士”未必有此败笔。或者是此词流传过程中受了张先“花弄影”的影响,文字就有了变化,只求句意“幽隽”而不协于全篇,这就非始料所及了。

历代诗词精品之《如梦令》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古代诗词中表现伤春惜花的作品很多,李清照的这首词却很特出。“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明·蒋一葵),后世更传诵不衰,如果说词中情感内容离今天已较远,那么它的艺术表现还是颇有魅力的。
 有生动的情节性,这在小令并不多见。词中写了两个人物,女主人公(一位闺中少女或少妇)和她的婢女。词情是在她们的问答之中流露出来的,这两人的心绪不同,语气各别,相映成趣:一个非常感伤,借酒浇愁,回想夜来风雨,对庭花(“海棠”)的命运十分耽心,语气忐忑不安;另一个却不那么善感,语气平和乃至漫不经心。互为衬托,加强了艺术效果,有力地表现出女主人公伤春的情绪。
 这情绪的表现不是平直的而是曲折多姿的。前二句中,女主人公回忆“昨夜雨疏风骤”,心想的是海棠花不知成了什么样子,所以当她“试问卷帘人”时,不免悬心挂肠。可婢女“却道海棠依旧”,这是出人意外的(注意“却”字),又是聊可自慰的,悬念稍稍一放,但转念一想,海棠花即使未全部飘零,又哪会毫无损伤,所以“海棠依旧”断不可能。再说,眼下是暮春时节,海棠纵然熬过今朝,又怎能保住明宵?于是女主人公刚才宽放的心又紧悬起来,不禁痛惜失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一驰一张,婉曲尽情”,“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云韶集》)
 口语化是此词又一特色,但它并不等于口语。这里有高度的提炼与精心的推敲。“雨疏风骤”即风声大,雨点小,这不但是相关联的两种自然现象,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庭花才不至于全部零落成泥,粗心的婢女才会认作“海棠依旧”,所以这四字不是随意轻下的。“绿肥红瘦”即叶多花少,但词人既不用“多”、“少”,也不用“绿暗红稀”的通常写法,别出心裁地用了“肥”、“瘦”二字,这就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了。同时使人联想到惜花之人,只怕是“人比黄花瘦”呢。正因为这样,它才称得语新意工。前人都认为〔如梦令〕安顿二迭语最难,此词却利用这迭语来表现吁叹不止的情态,“知否,知否”,口气宛然,人物也就活现纸上了。

历代诗词精品之《如梦令》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王之道


 一饷凝情无语,手撚梅花何处。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这首闺情词,写的是一位女子盼望心爱的人从远方归来的殷切情怀。词中对人物外貌举止著墨甚少,对其内心活动的刻画却极为深细。读时须注意其措语,用典及结构上的意匠经营。
 “一饷凝情无语”,显然不是终日无言,终日销凝;而是忽然间因触景牵情而产生的不快。从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这情形有类于《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忆梅到折梅,对远人的怀思有一个由无意识转入有意识的过程。折梅与怀人有关,所来自远,刘宋时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故次句言“手撚梅花何处”,其归趋乃在怀远。“何处”二字则有欲寄无由寄的苦恼,故“手撚”梅枝,彷徨不已。
 女子所怀何人,下句更有暗示。“倚竹不胜愁”,系用杜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杜诗所写,乃一位为丈夫离弃的佳人贞洁自保的操行。这里用以暗示词中女主人公同心而离居的忧伤,和对丈夫一往情深的盼望。同时又沿袭杜诗,有以翠竹之高节拟人之意。“暗想江头归路”,则进一步点出郎行之踪迹。想当初,他定是从“江头”扬帆远去的,而今也该从去路归来了吧!这句“暗想”联上“凝情无语”云云,又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表现出女子的思念之深沉,那是难于用言语表达的。而“江头归路”联上“何处”云云,又使人联想到唐诗“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张潮)的意境,使人体会到她的内心之痴迷。
 从“暗想江头归路”到末二句“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在意象上有一个跳跃。注意两个“去”字,可知不是丈夫归途的情景,倒恰恰是他当初出发的状况。那时,他就乘着一叶行舟在烟雨迷蒙的江头离她东去,那景象是如此凄迷,又是如此记忆犹新,令人难以忘怀。这样回忆形成倒叙的结构,不仅使读者领略到更多的情事,丰富了词的内蕴;而且造成一种类乎汉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意境,即显示出女主人公心境的悲凉,企盼的失望。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张炎《词源》)这首词的作者,注意措语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无闲字而有余意;结尾处所造想象中境界,亦饶悠悠不尽之韵味,故称合作。

古诗词《如梦令》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燕子未随春去,飞到绣帘深处。软语话多时。莫是要和侬住?延伫,延伫。含笑回他:“不许。”

吴藻是嘉庆年间浙江仁和的一位女词人。她天资聪慧,才气过人,自称“扫眉才子”,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和名媛淑女交往唱酬,颇负盛誉。所作小词巧于构思,精于造语; 长调则豪放有丈夫气,尤善题画。这首《如梦令》以寻常口语入律,可与《漱玉词》媲美。

词人抓住生活中一个细节——燕子飞入帘幕,巧妙地加以生发,用人禽对话的生动形式,抒发其春闺寂寞的心情,读来别有情趣。

首句“燕子未随春去”,出语平淡而意蕴深曲。燕子是一种候鸟,春社来,秋社去。在百花争妍、百鸟和鸣的春天,她伴随春光一起来到江南,穿帘过户,栖梁而宿;而当雨狂风斜、众芳凋零的暮春,她仍留在梁间,给爱春惜春的人以心理上的慰藉。本词开头这句略去对繁华春景的铺写,也不说春事消歇、春意已尽,单说“燕子未随春去”,则爱春、惜春之意已明。这种手法词家称之“扫处即生法”。次句“飞到绣帘深处”承接上句而补足语意。词人独处深闺,忽见一双燕子穿入绣帘,心中又是惊讶,又是欣喜,又是疑惑。惊的是燕子闯进闺房,可谓不速之客;喜的是燕子未随春去,说明春意尚留驻人间,何况闺中寂寞,这自天而降的小生物正好作伴; 疑的是小燕子绕梁而飞,口中呢喃不停,它究竟在商量什么呢?词人不免定下神来注视片刻:“啊! 莫非是想搬来和我同住吧! ”(侬,吴地方言,即我)燕子没有回答,可是女主人却迟疑了——“延伫,延伫”两句重言把人物恍然大悟、惊定还疑的神色活灵活现地刻划了出来: 有燕子同住,固然可聊解寂寞,但终究排遣不了心头的怨愁,所以又含笑带趣加以回绝说:“不许!”

一首短短的小令出现了两个富有个性的形象: 活泼多情的燕子和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前者是后者的陪衬。自从燕子入帘,女主人的心理活动一下就活跃起来:时惊时喜,似痴似顽,自猜自疑,自问自答,嬉笑打趣的背后隐藏着春闺独处的郁闷。词中用语浅近而活泼,对话生动,纯以口语入律,“莫是要和侬住”、“含笑回他: ‘不许’ ”这类句子与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辛弃疾《西江月》“却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都是词中口语化、散文化的佳句。


古诗词《如梦令》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云影月华穿过,雨意钟声敲破。洞户卷帘时,飞透流萤一个。孤坐,孤坐,《白雪》金徽谁和?

这是升庵词中十分耐读的一首小令。

起二句倒装,写室外之景。淡淡的月光透过云层,悠悠的钟声打断了雨意,穆穆金波洒落在阶前帘外,应当说是一种给人以怡悦的景致,但那萦绕在耳畔心间的钟声,既然能“敲破”雨意,又何尝不会使人心紧情伤?显然这里面还夹杂着几丝动荡和不安。透过那疏朗清秀的词语和迷离朦胧幽邃难测的意境,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到,主人公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失意者。其所以如此体物入微,正是因为心境凄清索寞,敏而多感。“雨意”一句造语措意十分惊警,无理而妙。远寺暮钟自敲自息,与雨意何干?可它却敲破了雨意,驱走了云影,放月华出一头地!唐柳宗元有“风惊夜来雨”(《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的妙语,宋李冠有“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蝶恋花》)的妙境,杨慎此句造诣殆与柳诗李词相同,醒人耳目,极为恰切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那流荡飞动、多愁善感的心境,称得上语妙境也妙。

三、四句转写室内之景。洞户,深院内室之门,至此才点出主人公是一位幽居孤处的女子。流萤,即飞动的萤火虫,这又点明时令是初秋。雨已经停了,心情又是那么凄清寂寞,那就卷起珠帘,呼吸呼吸雨后清新的空气,赏一赏那秋夜的月景吧。可她刚一卷帘,一只小小的萤火虫却突然飞了进来!这两句看似不经意之笔,实际着力甚深,意极含蓄。萤火虫青光荧荧,纤巧可爱,可在诗词中它却是勾人愁思的景物,如唐沈佺期《长门怨》:“玉阶闻坠叶,罗幌见飞萤。”孟浩然《秋宵月下怀人》:“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不言而喻,因这萤火一闪,女主人公的万千心绪也无端而起,思远怀人的忧愁和悲凉刹那间笼罩心头。升庵博览群籍,学淹古今,这两句大概即从孟诗化来。但他妙笔轻运,用来几无痕迹。常语常景,闲中着色,自具风采。清人陈廷焯仅评之为“凄炼”(《词则·大雅集》卷四),似嫌未足。

流萤的飞入,使那女子芳心警动,愁从中来,赏月释怀的兴致全没有了。那怎么办呢?她只好孤坐一隅,独自伤心了。“孤坐”二字一叠,叠出无限闺怨秋恨,叠出万般无奈,不由人不生怜香惜玉之心。更令人黯然神伤的是,她目光一扫,看到那网结尘生的金徽宝琴,想起昔日为郎君调弦弹琴的欢娱,对比今日的凄凉,不禁深深一叹:“《白雪》金徽谁和?”《白雪》,古曲名。金徽,本指琴上金饰之音位标记,这里代指琴。郎君远去,《阳春》《白雪》之曲,无人可和。这一结,犹如曲未终弦已断,语未尽泪先流,将词情推至秋夜怀人凄楚悲哀的高潮。

对于此结语,陈廷焯认为“说破反浅”(同上)。这个评语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应看到,升庵此词以淡寓浓,手法极为含蓄深婉,最后若不点出题旨,未免流于隐晦。另外,就全词风格看,虽仍属婉约一路,但取意甚高,气骨不弱,可能也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意思。那么,结末说破曲高和寡,就是他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了。


历代诗词精品之《如梦令》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秦观半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徙。此词通过驿亭一夜的所闻、所见、所感,抒写谪宦羁旅的情怀。人物的心境全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的,是很富于情致的作品。
 “遥夜”即长夜,但它构成双声,比较“长夜”,不仅从意义、而且也从声音上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紧接“沉沉”的叠字,更增强上述感觉,妙在“如水”的譬喻。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呢?只说“如水”,而不限制在何种性质上相“如”,让读者去体味。联系“遥夜”这似乎是形容夜长,联系“沉沉”又似形容夜深,联系下文“风紧”则又似形容夜凉,喻意倍加丰富。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这句点明时间是夜晚,次句则点出地点,“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连在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驿亭”本易使人联想到荒野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野寒寂之感。作者的心情就从这纯粹的景语中暗示出几分。
 在这样的夜晚,他也许会做上一个还乡之梦吧,尽管第三句只写“梦”而没有说明梦的具体内容。而“梦破”二字,又流露出不少烦恼情绪。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梦破”大约与“鼠”有关,老鼠半夜出来偷灯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人一惊梦,鼠也吓跑了,但它还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它那目光闪闪,既惶恐,又贪婪。“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昏暗灯光之下这一景象,直叫人毛骨悚然,则整个驿舍设备之简陋、寒伧,也就使人可以窥斑见豹。能否捕捉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往往是创造独特的词境的成败关键。同属写惊梦,“梦破鼠窥灯”就与“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温庭筠《菩萨蛮》)的意境不同,而各擅妙境。孤立地看,花鸟与老鼠之为物,美丑判然;但作为诗歌意象的“鼠窥灯”可谓善状特殊的情景,有特殊的美感。此句与下句间,有一个从夜深至黎明的时间过程,天犹未明,“晓”临是由飞“霜”知道的,而“霜”降又是由“寒”之“侵被”感到的。“送”字,“侵”字都锤炼极佳。
 由四句可知,饥鼠惊梦的结果是主人公不能继续安睡。“无寐,无寐”的重复,造成感叹语调,其中包含着许多内容,只要联系“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等等情景,不难体味出来。好不容易熬到天明,而“门外马嘶人起”。盖古时驿站常备官马,以供来往使者、官员们使用。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正是驿站之晨的光景。这不仅是写景,从中可以体味到被失眠折腾的人听到马嘶人声时的困怠情绪。同时,“马嘶人起”,又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则行役的愁怀又见于言外。
 词自始至终没有直接写人物的心情,而集中抒写“无寐”者听觉、视觉和肤觉种种感受,令读者如历其境,不但成功传达了一段旅程况味,而且表达出一种倦于宦游的情绪。
如梦令

如梦令

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如意令、古记、不见。单调。宋·苏轼《东坡乐府·如梦令》词序:“此曲本唐庄宗(后唐李存勖)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始见于后唐李存勖词。
全词共7句33字。第一、二、四、五、七句押仄声韵。第六句叠上句。常用格体为:
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叠句),仄平平仄(韵)。

☚ 调笑令   天仙子 ☛

如梦令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这首词通过描绘夜宿驿亭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旅途寂寞凄凉的心情。这是秦观谪途中所作,显现出其晚期凄婉的词风。全词无一句直抒胸臆,而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出来。驿站多处于偏远之地,在长夜和秋风里则愈显得荒凉,旅人的心境自然有种凄凉感。“鼠窥灯”“寒侵被”则表明这驿亭不只偏远而且简陋、破败至极,更加重了旅人内心的凄苦,遂辗转不能安睡。夜眠未安,马嘶人起声又预示了白昼奔波的开始,真是苦不可言!
☚ 浣溪沙   满庭芳 ☛

如梦令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该小令于短幅之中藏无数曲折,主仆问答之间,迭出层层波澜。煞拍“绿肥红瘦”,委曲精工,出奇制胜,令人击节叫绝。词中用语清新自然、形象生动,感情丰富凝重,爱憎分明。倘仅以“惜春”理解该词,则有负词人苦心。
☚ 渔家傲   一剪梅 ☛

如梦令

如梦令

王沂孙


妾似春蚕抽缕。君似筝弦移柱。无语结同心,满地落花飞絮。归去。归去。遥指乱云遮处。

词以一位女子的口吻,描状出情人间灵犀一点,同心相印而又缠绵无尽的情怀。春蚕吐丝,缕缕不绝,象征着情意的缠绵与深长;弦弹错落,音调流转,两情一如高山流水,响成优美的和弦。尽管无语,然心却如此拥有同一片天地。后面几句,似有隐指,那“乱云遮处”,或许就是钟情人寄寓之所吧,因而也当是爱之归宿。
☚ 摸鱼儿   醉蓬莱 ☛

如梦令rú mèng lìng

词牌名: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七十·1079)

如梦令

如梦令

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如意令》、《古记》、《不见》。单调。宋·苏轼《东坡乐府·如梦令》词序:“此曲本唐庄宗(后唐李存勖) 制,名 《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始见于后唐李存勖词。
全词共七句三十三字。第一、二、四、五、七句押仄声韵。第六句迭上句。常用格体为:
(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 (韵)。(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平仄(韵),平仄 (迭句),(平)仄(仄)平平仄 (韵)。

☚ 破阵子   青玉案 ☛
如梦令

如梦令

后唐李存勗 (885—926) 作。关于李存勗的诗词创作活动,明胡应麟在《诗薮·杂编》 中有一段评价: “后唐庄宗,世知其勇略及俳优戏剧而已,然实于文艺留心者。史称其幼好文学,通春秋大义。……乐府所传《如梦令》一词,殊不在李、王父子下。第以沙陀能此,尤不易云。” “李、王父子” 即南唐李璟、李煜父子及前蜀王建、王衍父子; 二者在当时俱以诗词创作驰名,可见李存勗的《如梦令》在后人心中的地位。全词是这样的: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烟重。” 词写宴饮欢歌,挥泪送别之情思。词风婉丽,颇具韵致。清人张宗在《词林纪事》 引查初白语, 认为 “疊二字最难,惟此恰好”。对此词的艺术成就也加以赞赏。

☚ 徐太后徐太妃诗   掌灯 ☛

《如梦令》ru meng ling

Like Dream→李清照 (Li Qingzhao)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