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外用避孕药物放入阴道内很快溶解,散布在阴道和宫颈的周围,形成不易穿过的油层或泡沫层,防止精子进入宫颈或杀死精子达到避孕。常用有避孕药膏、避孕栓、外用避孕药片和避孕药膜等。
女子外用药避孕
将外用避孕药物放入阴道,杀伤精子而达避孕目的,称女子外用药避孕法。多年来常用的药物为有机汞 (如醋酸苯汞)及弱酸 (如醋酸、乳酸、硼酸等),虽有杀精作用,但有效率低,且对阴道杆菌有损害。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新型的高效杀精药,属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䓝苯基聚乙二醇(8)醚(简称䓝苯醇醚)、壬苯基聚乙醇(10)醚(简称壬苯醇醚)及烷基苯氧聚乙氧乙醇(简称“741”)等,制成半透明的片形薄膜或环形片,可供男方或女方应用,提高了避孕效果,减少了副作用,且不抑制阴道内正常杆菌。以女用为主的有二种:避孕灵环形片及“741”外用避孕药膜。
避孕灵环形片 我国自1974年开始试用。每片含主药䓝苯醇醚60mg及适量消毒药和发泡剂, 制成环形片剂。该药不影响男女双方健康,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外用避孕药。适合于患肝、肾疾病、哺乳期妇女、不适合放置宫内节育器及口服避孕药者。避孕有效率按周期计算为98.3%,按国际妇女年计算为79.6%。每次性交前取药1片,塞入阴道深部(最好是塞于子宫颈口),等待约5~10分钟后,进行性交,如放药后超过1小时进行性交,需再放药1片。部分使用者,生殖道局部有灼热感,乃由于药物在阴道内溶解需吸收水分发泡所致,经一段时间使用后会逐渐适应。此外,少数女性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和月经变化等。也有使用失败者,多由于用药方法错误。常是放置过浅,或药物受潮或破碎、过期失效、放药时间过长或过短(>1小时或<2分钟)等。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能逐渐掌握正确使用方法,避孕效果可相应提高。
“741”外用避孕药膜 1979年我国开始试用,主药为烷基苯氧聚乙氧乙醇,以聚乙烯醇、甘油、尼泊金乙酯等辅料制成微黄色或无色半透明水溶性长方形药膜,内含药50mg。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观察雌性大白鼠在动情期时应用3H-“741”,发现药物可经阴道粘膜很快吸收入大鼠体内,分布于各脏器中,但无特殊亲和性,各脏器的含量都不高。放射性物质最终随粪、尿排出体外,在2日内基本排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741”作用于正常人精子后,精子外观及超微结构均起变化,轻者出现细胞膜肿胀,部分缺损,重者细胞膜几乎完全崩解消失,导致细胞器的暴露,细胞内外环境失调,使精子细胞逐渐失去生命能力。
“741”药膜具有毒性低,杀精作用强,对粘膜刺激甚微,对阴道杆菌无损害作用等特点。性交前先将药膜对折2~3次或团成较松的小团状,用手指送入阴道深部、停留5~10分钟后行性交。男用外用避孕药膜,则做成方形或帽型使用。有效率按周期计算为98.48%,按国际妇女年计算为93.73%。部分应用者发生男女生殖道局部反应,分泌物增多,少数有腹痛、腰酸、尿痛、过敏反应等。绝大多数妇女月经周期、月经量不变。据统计采用“741”药膜避孕,中途停药者占31.6%,最多见的原因是失败和怕失败,其次是怕麻烦,但随着用药周期的增加副反应有减轻,停用者也逐渐减少。从失败原因分析,按正确方法使用失败者,主要是药膜未全溶解,也有因药膜分布面积有限而致,一般这种机会较少。因使用方法不当而失败者有
❶在药膜未溶解时进行性交,而将药膜带出阴道。
❷女用时未将药膜推送阴道深处或手指未及迅速退出,药膜溶解在手指上或退出时带出部分药膜所造成,只要正确掌握使用方法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