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太阳病是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病变部位主要在肌表,或循经入于膀胱之腑,根据受邪后反应不同,可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为风寒外束肌表,营卫失调,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太阳经证未解,又内传入膀胱之腑所表现的证候,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蓄水证和蓄血证。参见太阳病、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经病、太阳腑病及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各条。
太阳病辨证
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与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循臂至肩,下行络心,属小肠。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具有固护卫外,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故为诸经之藩篱。风寒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于表,以致营卫不和,卫外失职,从而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症,此即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但由于人之体质有强弱,感受的邪气亦有不同,所以太阳表证又有中风(表虚)、伤寒(表实)之分,两者统称之为太阳经证。如病人体质较强,腠理固密,感受风寒较重,外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则发为太阳伤寒的表实证。如病人体质较弱,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又感受风寒,以致营卫不调,则发为太阳中风之表虚证。但是,若太阳经病不解,病邪每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又有蓄水、蓄血之分,如外邪深入,影响膀胱气化,而致水气内停,则发为蓄水之证。若病人内有瘀血,邪热深入,与血相结于下焦,则可发为蓄血证。此外,在太阳病的过程中,随着病情变化,亦可常见许多兼证、变证和类似证候。
所谓变证,是指在太阳病的传变过程中,由于失治、误治,或因脏腑的偏盛偏衰,从而出现新的证候,但已不具备太阳病的特征,故称其为太阳变证。变证不属太阳病,但通过变证可以说明疾病变化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明太阳病的传变规律。
所谓类似证,是指某些疾病,如风湿、水饮、水气、痰实等证,有时可以出现某些类似太阳病的证候,为了临床鉴别,故称其为太阳类似证。
太阳经证 临床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为太阳经证所共有的证候。风寒袭表,太阳之经受邪,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温煦肌肤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故发热恶寒。太阳经脉循行头顶,邪伤太阳之经,经气阻滞不利,故见头项强痛。邪犯肌表,正气奋起抗争,气血趋向于外而抗邪,故脉见浮象。太阳经证临床又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轻证,以及有关兼证等不同证候。其临床总的治疗原则,应以辛温解表为法。
太阳中风证 即风寒表虚证,临床以恶风寒,发热,头痛,汗出,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等为主要见症。本证多由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复感风邪,伤及卫分,营卫失调所致。卫阳与邪气相争则发热。风邪袭表,卫外失职,故恶风寒。风性开泄,可使腠理疏松,卫表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故汗出。风邪外袭,太阳经输不利,故见头痛。肺气不利则鼻鸣。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干呕。病在表,脉象当浮,由于汗出,故脉兼缓象。《伤寒论》将此营卫失调病机,称之为“营弱卫强”,或“阳浮而阴弱”。所谓“卫强”,是说卫气与风邪抗争于表,而见发热恶风寒,脉浮等亢奋现象,并非指卫气强盛。其“阳浮”之义,亦与此同。所谓“营弱”,是说营阴尚未直接受邪,但由于卫气不固,腠理疏松,营阴不能内守,故见汗出。此种情况,系与“卫强”相对而言,便称之为“营弱”,并非是营阴(血中津液)真正的虚损或减少。“阴弱”的涵义亦与此基本相同。此证的治疗,应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法。
太阳中风(风寒表虚)兼证,一般临床常见有兼项背强几几、兼喘、兼营伤身痛、兼胸满、兼阳虚漏汗、兼脾虚水停等证。见下表:
太阳中风兼证鉴别表
中风兼证 | 病 机 | 共同症状 | 鉴别症状 | 治 法 |
兼项背强𠘬 | 风邪客于太阳经输,经气不利,津 液失布,经脉失养 | 恶 风 寒 、 发 热 、 汗 出 | 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脉浮 缓 | 解肌祛风,生津舒络 |
兼 喘 | 素患气喘,又感风邪,气喘复发, 或表虚证不解,邪气内迫,肺失 宣降 | 气喘,脉浮缓 | 解肌祛风,降逆定喘 |
兼伤营身痛 | 太阳表证发汗太过,伤及营气,或 素体营虚复感风寒 | 身痛,脉沉迟 | 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
兼胸满 | 太阳病误下,表邪未解,邪陷胸 中,正气尚能抗邪 | 胸满,脉促,或恶寒重,脉微 | 解肌祛风,宣通胸阳,或 温经复阳 |
阳虚漏汗 | 汗后表证未解,阳气受伤 | 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小 便不利 | 扶阳解表 |
脾虚停水 | 误下伤脾,水饮内生,或素有水 饮,复感外邪 | 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 利,脉浮缓 | 调和营卫健脾利水 |
太阳伤寒证 即风寒表实证。临床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或呕逆,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为主要见症。本证为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风寒束表,卫阳被郁,不能温煦分肉,故恶寒。正与邪争,阳气郁遏则发热。亦有初感风寒外邪,卫阳郁闭,未能及时奋起与邪抗争,故可暂不发热,但为时甚短,其发热仍是必然趋势,此与始终无热恶寒之阴证绝然不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不独卫阳被郁,亦且营阴为之凝涩,经气不利,故头身疼痛。寒性收,腠理闭塞,故无汗。肺合皮毛,风寒束表,影响及肺,肺气不宣,故作喘。亦有因胃失和降而致呕逆者。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外感之征。此证治疗,临床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法。
太阳伤寒(风寒表实)兼证,一般临床常见有兼项背强几儿、兼呕利、兼内热烦躁、兼水饮咳喘等证。见下表(表见下页)。
太阳轻证 此为太阳经证病势之轻微者,一般常见有风寒表郁不解及风寒表郁内热之证。
太阳伤寒兼证鉴别表
伤寒兼证 | 病机 | 共同症状 | 鉴别症状 | 治 法 |
兼项背强𠘬 | 风寒客于太阳经输,经气不利,津 液不布,经脉失养 | 恶 寒 、 发 热 、 无 汗 、 脉 浮 紧 | 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 | 发汗解表,生津舒络 |
兼呕、利 | 风寒束表,外邪不解,影响及肠, 传导失职,或胃失和降 | 项背强痛,下利或呕逆 | 发汗解表,生津止利或降 逆 |
兼内热烦躁 |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 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苔白兼黄 | 外解风寒,冈清郁热 |
兼水饮咳喘 | 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影响气机 升降 | 咳喘,呕逆,痰多稀白,或口渴,或 下利,或有噎塞感或小便不利,少 腹胀满,脉或弦紧 | 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
风寒表郁不解证: 临床以太阳病日久不解,而见如疟之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作,面赤,汗出不彻,身痒为主要见症。此多由日久邪微,卫气怫郁,正气抗邪外出,欲从汗解,但汗出不彻所致。所谓如疟之状,非疟疾之寒热定时发作,而是外邪欲解不解,故发作无定时,一日二三度发。热多寒少,亦非病邪入里化热,而是正气欲复,邪气尚微之征。但邪微久羁,寒热不已,更兼卫气怫郁,不得小汗而出,故见面赤身痒。其治疗,应以辛温轻剂,微发其汗为法。
风寒表郁内热证: 临床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头痛,汗出不彻,面赤,口渴,心烦为主要见症。多由风寒外感,汗出不彻,兼有内热所致。其治疗,应以微发其汗,兼清里热为法。
太阳腑证 本证多由太阳经证(表证)未解,病邪循经入腑所致。此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若病邪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则成太阳蓄水病证; 若在表之邪热不解,随太阳经脉深入于下焦小肠,与瘀血相博,则成太阳蓄血病证。
太阳蓄水证 临床以发热恶风,汗出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烦渴,甚则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苔白,脉浮或浮数为主要见症。表证不解,病邪循经入腑,以致膀胱气化失职,不能化气行水,故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故烦渴。由于病属蓄水,故严重时可因水气上逆,胃失和降,而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症状。发热恶寒,汗出苔白脉浮,即为表证未罢之征。临床治疗,应以通阳化气行水为法。
太阳蓄血证 临床以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如狂或发狂,或健忘,小便自利,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为主要见症。多由在表之邪热不解,循经内传于小肠,热伤血络,血蓄于内,或邪热与血相搏,结于下焦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由于病属血分,并未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仍然自利。邪热与血相结,心神被扰,故见如狂、发狂或健忘等症。脉见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此皆瘀血阻滞,血行不畅之征。临床治疗,应以泻热逐瘀为主。但应指出,所谓如狂、发狂,是说太阳蓄血病证有轻重之分,发病似狂而并非狂,其证较轻,神志仅有轻度改变;重证则精神错乱而发狂。此外,蓄水与蓄血虽同属太阳腑证,但蓄水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神志正常。蓄血则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小便自利,神志失常,此为两证的鉴别要点。
太阳病变证 系指太阳病,经过数日,曾用发汗,或吐,或下,或温针等法,不仅病证未解,反而造成更为复杂的病情变化,甚至恶化。《伤寒论》称之为“坏病”。临床常见的太阳病变证,现列表简介如下:
太阳病变证邪热入里证治简表
证 候 | 病 因 病 机 | 主 要 症 状 | 治 法 |
邪热壅肺 | 太阳病,邪不外解,入里化热,邪热壅肺肺失宣 降,伤津 | 气喘,咳嗽,汗出口渴,苔薄而干或薄黄,脉浮 数或滑数 | 清热宣肺,降 气定喘 |
邪热下利 | 表病不解,病邪化热下传大肠,或太阳病误下,里 热挟表邪而下利 | 发热,口渴,喘而汗出,下利,肛门有灼热感,小 便黄,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止痢兼 以解表 |
太阳病变证肾阳虚证治简表
证 候 | 病 因 病 机 | 主 要 症 状 | 治 法 |
阳虚烦躁 | 太阳病,误下复汗,阳气大伤,或素体阳虚,阴 寒内盛 | 昼则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不呕,不渴,无 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 | 急救回阳 |
阳虚厥逆烦躁 | 太阳病过汗,外伤阳气,又误下内耗阴液,阴阳 两虚,阳虚为主 | 恶寒,四肢不温,烦躁,心悸,或小便不利,脉 沉微细 | 回阳益阴 |
太阳病变证心阳、心阴虚证治简表
证 候 | 病 因 病 机 | 主 要 症 状 | 治 法 |
心 阳 虚 证 | 心阳虚心 悸 | 汗出太过,损伤心阳,或平素心阳不足,又重发 汗 | 心悸而有空虚感,欲得手按,或见耳聋,脉虚 或虚数 | 温通心阳 |
心阳虚烦 躁 | 误用烧针火疗,又复攻下,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 心悸有空虚感,烦躁或惊惕,脉虚无力, | 温通心阳, 潜镇安神 |
心阳虚惊 狂 | 太阳伤寒,误用火法,汗出过多而亡心阳,心神 失养 | 心悸,胸闷,惊恐狂乱,卧起不安,脉虚无力 或虚数 | 温通心阳, 化气行水 |
心阳虚欲 作奔豚 | 汗后,心阳虚损,心火不能下达于肾,肾水不得 蒸化,水邪下停,有上逆之势 | 心悸,脐下跳动不宁,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 温通心阳, 化气行水 |
心阳虚奔 豚 | 误用烧针取汗,致使心阳虚损,下焦寒气乘虚上 逆 | 心悸,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则自觉痛苦不 堪,舌淡苔白 | 温通心阳, 平冲降逆 |
心阴心阳两虚 | 外感病发病过程中,心阴心阳俱虚 | 心悸,动惕不安,脉结代 | 通阳复脉, 滋阴养血 |
太阳病变证脾胃阳虚证治简表
证候 | 病 因 病 机 | 主 要 症 状 | 治 法 |
脾虚水停 | 伤寒,误用吐下,损伤脾阳,脾运失职, 水饮停聚于中,水气上逆 |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呕吐清水痰涎,头目昏眩,短 气或心悸,苔白滑,脉沉紧 | 健脾行水 |
胃虚水停 | 伤寒汗后,胃阳虚损,水饮停于心下 | 心下悸,四肢不温,不渴,小便不利 | 通阳行水 |
脾虚心悸 腹痛 | 伤寒,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 复为邪扰 | 心悸而烦,虚怯少气精神疲倦,脉虚 | 温中健脾,调和气 血 |
脾虚气滞 腹胀 | 太阳病过汗,或误用清下,或素体脾虚, 因汗而脾阳愈虚,运化失职,胃失和降, 气滞于腹,壅而作满,虚实挟杂 | 腹部胀满,食欲不佳精神疲倦,四肢无力苔白脉缓 | 温运脾阳,宽中除 满 |
太阳病变证火邪伤阴、阴阳转化及阴阳两虚证治简表
证候 | 病 因 病 机 | 主 要 症 状 | 治 法 |
火邪伤阴 内热 | 误用火法(烧针、温灸等)而伤阴津,阴虚 火炽,正气不足,邪气内陷,变证丛生 | 口干而渴,腹满而喘,不大便呃逆,或但头汗出,齐 项而还,小便不利,发黄,或神昏谵语,手足躁扰,循 衣摸床,或筋骨痿痠,或吐衂、发斑等 | 滋阴养液,泻火解 毒,或清营凉血, 或开窍熄风 |
阴阳转化 | 病属表证兼阴阳俱虚,误用辛温,更加 伤阴损阳 | 开始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误 用桂枝汤,更见咽干,四肢厥冷,烦躁吐逆 | 先予温中复阳,后 予酸甘复阴 |
阴阳两虚 | 发汗太过,或误下,损伤阴阳,阴阳俱虚 | 恶寒或寒战,汗出脚挛急,脉微细 | 扶阳益阴 |
太阳病变证结胸证治简表
太阳病变证痞证证治简表
证 候 | 病 因 病 机 | 主 要 症 状 | 治 法 |
热 痞 | 热邪壅滞`心下胃脘部,气窒不通,或伤寒大 下,复发汗,表邪乘虚内陷成痞 |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或兼烦渴,苔黄 脉数 | 泻热消痞,兼表邪应 先解表 |
热痞兼表虚 | 表虚,卫阳不固,无形邪热结聚于胃脘 |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 清热清痞,扶阳固表 |
脾 胃 不 和
寒 热 错 杂 致 痞 | 呕利痞 | 表邪不解,邪热入里,或误下损伤胃气,表 邪内陷,寒热错杂,升降失职 |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呕而肠鸣下利,苔 多滑腻或白或黄 | 和中降逆消痞 |
水饮食 滞痞 | 伤寒汗解,胃中失和又兼饮食停滞,脾胃虚 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塞 | 心中痞满,按之不痛,干噫食臭,肠鸣,下 利 |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
胃虚痞 利俱甚 | 太阳中风,误下伤胃,脾弱胃虚,寒热错杂, 升降失常 | 心下痞硬而满,肠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 呕心烦 | 补中降逆消痞 |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胃虚噎气证治简表
证候 | 病 因 病 机 | 主 要 症 状 | 治 法 |
上热下寒 | 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阻隔,阴阳失调, 升降失职 | 胸中烦热,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 | 清上温下,和胃降 逆 |
胃虚噎气 | 伤寒汗、吐、下后表邪已解,但胃气受损,痰 浊内阻,胃失和降,其气上逆 | 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噎气不除,或呕吐 | 平肝和胃,化痰降 逆 |
太阳病类似证 所谓类似证,系指某些杂病与太阳病俱有某些相似症状,如恶寒发热,骨节疼痛等,而实非太阳病证,故列为类似证候,以资临床鉴别。一般常见者,如下表:
太阳病类似证候简表
证候 | 病 因 病 机 | 主 要 症 状 | 治 法 |
卫虚风湿 | 卫阳不固,风寒湿邪侵袭,留着于肌肉,阻 碍气血运行 | 身体疼痛而烦,转侧困难,汗出恶风,不呕不渴, 大便溏,小便不利,脉浮虚而涩 | 温经散寒,祛风除 湿 |
关节风湿 | 风寒湿邪杂至,留着于关节,阻滞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发为风寒湿痹 | 骨节疼痛而烦,关节屈伸不利,痛处拒按,汗出 恶风,短气,小便不利,或微肿 | 温经散寒,祛湿止 痛 |
外寒内饮 | 水饮内停,结于胸胁,或外感风邪,内有悬饮 | 心下痞硬胀满,咳唾引胸胁痛,干呕短气,头痛, 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脉沉 | 攻逐水饮,兼表证 当先解表而后攻里 |
气郁痰实 | 痰浊壅塞胸膈,阳气郁结,气机不畅 | 胸中痞塞胀满,恶心欲吐,复不能吐,气上冲咽,呼 吸不利,或手足不温,或发热恶风汗出,寸脉微浮 | 涌吐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