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寺太祝 太常寺太祝官名。掌祭祀读祝文及摆放神位。(见:太常寺) ☚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判寺 ☛ 太常寺太祝宋前期为文臣迁转官名,元丰新制后为职事官。
职源与沿革《礼记》、《周礼》中已有“太祝”之官(《礼记·曲礼》下、《周礼·春官宗伯》)。秦汉为奉常(太常)属官。太常寺太祝始于北齐(《隋书·百官志》中)。两宋沿置(《宋史·职官志》8《建隆以后合班之制》、《绍兴以后合班之制》)。
职掌❶宋前期为文臣寄禄官,多用作门荫官,授宰相、公卿子弟(《通考·职官》9《太常卿》)。 ❷元丰新制为职事官,祭祀掌读册辞(祝文),奉毛血盘并进抟黍以嘏告等(《宋史·职官志》4《太常寺》)。
品位❶宋初因唐制,唐为从九品上(《六典》14)。 ❷元丰改制后定为从八品(《分纪》卷18《太常·太祝》)。宋前期,太常寺太祝与奉礼郎,多为后族,及两府宰执大臣子弟门荫官,每月可领胙肉、绢布、明衣,俸禄从优,有“轻裘食肉”之称(《合璧后集》卷33《太社令》)。
编制元丰新制一人(《宋史·职官志》4《太常寺》)。
简称与别名❶太常太祝。《宋史·职官志》8《建隆以后合班之制》:“太常太祝、奉礼郎。”同前书卷《元丰以后合班之制》:“太常寺太祝。” ❷太祝。《长编》卷86戊午:“自今祝版,……太祝习读,庶尺严恭之道。”《长编》卷175辛酉:“太常寺太祝赵彦若。” ❸祝史。《宋会要·礼》6之32:“俟祝史进、撤毛血盘出次。”同前书6之19:“太祝奉毛血盘并进抟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