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即事二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即事二首王安石
王安石《寄吴氏女子》诗云: “梦想平生在一丘,暮年方得此优游。”从王安石晚年在钟山营建半山园、尽情游赏钟山而诵诗谈禅的生活情景来看,这倒是实情话。在那些优游岁月中,王安石经常诣寺访僧,切磋禅学,写了不少有如李璧称誉的 “深造佛理” 的谈禅诗,《即事二首》 即是一例。 第一首,从眼前白云出没的实景写起:“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这两个自然相对的诗句,全用白描,近乎天籁,让人想象得出这位沉迷于自然风光的退休宰相陶醉在云出云没、自在舒卷的钟山云景之中的画境。他也许正为自己处于南朝隐士陶弘景所矜夸的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的境界而心旷神怡吧。然而更妙的是,他不只在欣赏 “岭上多白云” 的茫茫云海,而且为云从山起、却入山去的云吐云吞的奇景着迷了。这 “却入去” 二字,立即开出另一化境,写出了这位半山老人的独特发现,从而为正文作了巧妙铺垫。 “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所谓 “借问”,只是假设的问语,并非有人在旁而向人询问。之所以设问,乃在于忽有所悟,不得不借机而发。然而,他又不是泛泛的设问,因为他心中实有人在,那就是 “山中人”,即“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寺僧禅友。有了这 “借问”之句加以顿挫,于是就笔酣墨饱地写出 “云今在何处”这一充满禅机的警语了。是呀,云起漫山,翻腾不息,云去入山,归于寂灭,这云究竟是有是无,今在何处呢?半山老人不禁触景生情,由情转参,由参而悟,提出了一个以小喻大,玄妙莫测的问题。全诗以明快写景起,以深曲提问结,用语自然流动,意境高远幽渺。就其本身而言,已不失为一首发人遐想的好诗; 若就两首参看,则是暗藏禅机,蓄势待发的悬笔。 第二首全用第一首原韵,同时每一句又彼此呼应,好像是“山中人”作答的和作,实际是自己捉笔的禅诗。 “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王安石在写这第一句诗的时候,大概心里正想着陶渊明 《归去来辞》的警语 “云无心以出岫”吧;可他接着写出第二句诗的时候,心里所想的意旨已经超越陶诗而内藏禅机了。因为陶诗所说的“无心”,本指事出自然,初无成心而言;而王诗所说的“无心”,则已转化为佛家所指解脱妄念的真心。《宗镜录》四五:“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又云:“所为无心,何者若有心则不安,无心则自乐。”王安石以形而上的“无心”来替代形而下的“钟山”,有意地将“无心”与“有心”对立起来,委婉曲折地表述了他晚年纯任自然,不生妄念的心境,以追求无心自乐的优游谈禅的生活。两句之间自然相对,又与第一首的前两句巧妙相应,紧扣“云”字,生发禅理,表现出非常纯熟的诗艺。 既然云来“无心”,云去“无心”,那么“云今在何处”呢?作者以“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作为不答自答的答案,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里的“无心”,已经完全摆脱了具体的“钟山”,而归之于无处不在又不可捉摸的“道”。正因为如此,它是“无处寻”的,何必再问“云今在何处”呢?如果执意寻觅的话,那就不是“无心”,而是“有心”了,岂非自寻“不安”,而非“自乐”之道吗?所以“莫觅无心处”是对“云今在何处”的似非而是的最好回答了。字里行间,流露出晚年全消妄念、优游自处的人生态度,同时表现出深造佛理、登堂入室的禅学功夫。四句诗,四用“无心”二字,不仅没有重复罗嗦之病,反而有突出主体之妙,形成一种通俗语体的佛家偈语的风格和回环酣畅的诗人醉心的音律,足见作者在禅学和诗艺两方面的高超的造诣了。 《即事二首》![]()
汪 藻 燕子将雏语夏深, 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 展尽芭蕉数尺心。 双鹭能忙翻白雪, 平畴许远涨清波。 钩帘百顷风烟上, 卧看青云载雨过。 汪藻的诗,主要受苏轼影响。他像苏轼那样,能敏捷地捕捉事物形象,略加点染,再现大自然的美,这两首小诗,即是其例。 夏深了,燕语呢喃,雏燕乍飞;幽静的庭院里,槐树的绿阴渐见浓密。一阵雨过,西窗下的芭蕉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又长大了许多。这些本都是夏天里的寻常景物,但一经诗人描绘,便使读者感到生机勃勃,觉得大自然实在迷人。这迷人的魅力从何而来呢? 燕子,人们通常把它看做是春天的使者。它常常给江南的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如今它生了雏燕,“将雏”(携着小燕)教飞,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又是“石榴半吐”(苏轼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句)的盛夏了。诗人只用呢喃的燕语声,衬出一幅幽静的夏景;这跟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显静是同样的手法。如果说,这句点明了季节;那么,下句便接着点明了地点——在庭院里。上句以燕语写声,下句以槐阴写色。有声有色,诗的意境就变得更为鲜明。后两句镜头一转,换了场景: 西窗雨过,芭蕉叶肥。读者从这时、空的运转中能获得快适的感觉,大自然毕竟处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钱钟书《宋诗选注》在“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下注释说:“等于‘一雨,西窗芭蕉展尽数尺心,无人见。’这种形式上是一句而按文法和意义说起来难加标点符号的例子,旧诗里常见。”这种句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断而复续或若断若续的流动感,且有一定的哲理意味,耐人寻思。 第二首是另一种写法。诗人动中见静,用许多跳动的画面组成特写,以反衬其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请看: 成双的鹭鸟振动着雪白的羽毛,飞来飞去是那样的忙;渺渺平畴涨起清波,望去是那样的遥远。诗人随手把窗帘钩起,顿时便似有无限风光扑上楼头。诗人悠闲地躺着,欣赏那一团团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这真有点像杜甫《江亭》诗所写:“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充分表现出一种以自然之眼观物的旷达襟怀。“能忙”,作“那么忙于”解;“许远”,作“如此远”解。这两句表面上看,是渲染翻飞之速和平畴之广;深一层看,则显示出双鹭的安闲和田野的静谧。“钩帘百顷风烟上”句着一“上”字,便把成百顷辽阔的风光写活了,好像大自然的美景都争先恐后似地扑来诗人眼底。末句“卧看青云载雨过”是否另寓深意,自无法确知。但联系到作者的生平,则此诗极可能作于政治上遭受挫折期间。汪藻一向怀抱青云之志,在几经政治风波之后,仍能泰然处之。此句所表现的,很可能就是这一境界。 汪藻的朋友孙觌叙汪藻诗说:“兴微托远,得诗人之本意。”(《浮溪集原序》)从这句话中可以察知: 汪藻诗的比兴和寄托是很微妙、深远的。但这两首小诗是否也有寄托,不必强作解人,但就诗里所显示的意象来看,恐不是单纯的流连光景之作,反映出一种怅惘心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