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堂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堂寺 天堂寺藏传佛教寺院。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原为唐宪宗时吐蕃原始本教寺院,名阳庄寺。后遭兵乱,殿宇多毁。元至正二十年(1360),西藏噶举派活佛噶玛若贝多吉在寺前扎西滩建镇龙塔108座,寺即成为噶举派寺院。此地被称为“乔典堂”,意即宝塔滩。“乔典堂”汉文音译为“朝天堂”,后来便以 “天堂”为寺名。明代格鲁派兴起,此寺又成为格鲁派寺院。清顺治四年(1647)大规模扩建。寺内有佛殿、经堂、昂欠等多座,僧房4000余间; 有以佛舍利为内脏的释迦牟尼塑像,萨迦时代的弥勒、无量寿佛,还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塑像、雕刻、壁画、刺绣、经典等。内设文学院和时轮金刚学院。50年代初有活佛10人,僧众540人。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到破坏,1980年开始重建并恢复宗教活动。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东大寺 达隆寺 ☛ 天堂寺 天堂寺藏传佛教寺院。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原为唐宪宗时吐蕃原始本教寺院,名阳庄寺。后遭兵乱,殿宇多毁。元至正二十年(1360),西藏噶举派活佛噶玛若贝多吉在寺前扎西滩建镇龙塔108座,寺即成为噶举派寺院。此地被称为“乔典堂”,意即宝塔滩。“乔典堂”汉文音译为“朝天堂”,后来便以 “天堂”为寺名。明代格鲁派兴起,此寺又成为格鲁派寺院。清顺治四年(1647)大规模扩建。寺内有佛殿、经堂、昂欠等多座,僧房4000余间; 有以佛舍利为内脏的释迦牟尼塑像,萨迦时代的弥勒、无量寿佛,还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塑像、雕刻、壁画、刺绣、经典等。内设文学院和时轮金刚学院。50年代初有活佛10人,僧众540人。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到破坏,1980年开始重建并恢复宗教活动。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东大寺 达隆寺 ☛ 天堂寺 天堂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民族宗教”类 “天堂寺” 条。 ☚ 松山古城址 东大寺 ☛ 天堂寺 天堂寺藏语称“乔典堂扎西达吉林”,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境内。其前身是唐宪宗时期所建的“阳庄寺”,属苯教寺院。元代初年改奉萨迦派。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噶玛 ·若贝多杰进京途经此地,建镇龙塔108座,得名 “乔典堂”,意为宝塔滩,改为噶举派寺院。明万历年间, 青海互助甘禅寺大师丹玛慈诚嘉措改此寺为格鲁教派寺院。清顺治四年(1647年),青海湟源东科寺活佛名吉嘉措呼图克图扩建寺院并任寺主。清顺治九年,五世达赖赐寺名为“扎西达吉林”。寺院原占地面积1 500多亩,建筑规模宏大。1981年后恢复开放,现有经堂1座,寺僧27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华藏寺 南木特藏戏 ☛ 天堂寺我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名寺之一。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前身为约在唐宪宗时期(806—820)于大通河附近之本教寺院阳庄寺。元初,在此寺基础上建萨迦派寺院,藏语称“萨什迦贡”。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噶玛若贝多杰,进京途经此地,于寺前建造镇龙塔,该地遂名“乔典堂”(意“塔儿滩”),寺院亦改宗噶举派。后又改宗格鲁派。明崇祯十二年(1639),青海高僧丹玛·崔臣嘉措重建该寺,称“朝天堂”,自是遂名天堂寺。清顺治四年(1647),青海东科尔寺活佛多居嘉措扩建该寺,任寺主,故成为东科尔属寺。九年(1652),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进京途经平番(今永登县)镇羌川时,赐名“扎西达吉林”,意“广慧寺”。此寺历时千余年,规模日趋宏大。有佛殿14座、经堂40座、活佛昂欠17坐、僧舍4千余间。寺内分设文学院和时轮金刚学院,设显宗五部经典与密宗,显、密兼备,尤重密宗。寺院规定修业、升级、考核及学位评定制度和学经制度,屡出名僧。为西北地区名寺之一,有“天堂八百僧”之称。寺内存有塑像、雕刻、壁画、经典、法器及木版印刷,手抄藏文经典等。1980年重修经堂一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