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不死之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不死之药

不死之药

亦题《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战国寓言小说。韩非撰。原载《韩非子·说林上》。《战国策·楚策四》亦载。陈蒲清等编《中国古代寓言选》、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李格非等主编《文言小说》 皆录入。这当是一则民间小故事。缪文远谓:“其辞羌无故实,当系依托,若信为实有其事,则诬矣。” ( 《战国策考辨》) 吴师道《战国策补注》谓: “自齐威、宣、燕昭使入海求三神山而方士盛,楚臣有献不死之药者,知当时此术蔓延浸淫,不独燕、齐然也。”这一故事当是战国中期以后人民为讥斥君主求不死之药之风而产生的,到战国末期由文人把它记录下来。作品描写:有一个人拿不死之药去献给楚王,守门官连忙把它送进宫中。中射之士问守门官说: “这东西可以吃吗?”守门官回答说可以吃,中射之士就把它抢过来吃掉了。楚王大怒,叫人去杀掉中射之士。中射之士托人对楚王说: “我询问谒者,谒者说 ‘可以吃’,所以我便把它吃了,这说明我没有罪,而罪在守门官身上。再说,客人献的是不死之药,我吃了,大王把我杀掉,说明这是死药,是客人在欺骗大王。倒不如饶恕了我。”楚王便赦免了他。作品说明世界上没有什么不死之药,只有愚人才会上当。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愚昧的统治者,对于献药的骗子也是一个有力的鞭挞。剥削阶级的人物总是梦想长生不老,幻想获得一种不死之药。作品勾画了能言善辩的中射之士,他用自己的行动揭穿了 “不死之药”的诬妄,以其勇智挫败了昏聩楚王的杀机。他的聪明与机智通过对他的言行的生动描绘,极为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对他言行的描绘,确实为传神之笔。《列子·说符》所载“不死之道”,内容情节基本与此故事同。《博物志》所载《不死酒》借鉴了此故事。

☚ 涸泽之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
不死之药

不死之药

先秦寓言。战国韩非撰。《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 不死之道   不材之木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不死之药

 【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故事】: 相传古时有人把长生不死的药献给荆王。门官拿进去的时候,一个守门的卫士问:“这种药可以吃吗?”门官说:“可以吃。”卫士就一下子夺过药来吃了下去。荆王为此十分恼火, 要杀掉这个卫士。卫士托人向荆王说情:“我问过那门官可不可以吃, 他说可以吃, 所以我吃了它。罪不在我, 而在门官呀。况且人家进献的是不死之药, 我吃了这药, 大王还是杀死我, 说明这药是“催死的药”了。大王杀了我这个无罪的人, 表明献药的人欺骗了你大王。” 荆王听了这话, 就不再杀他了。
【意思】: 长生不死的药。古代统治者总希望自己长生不死, 一些方士就玩弄骗术, 用假药来蒙骗。亦作“不死药”。
【古例】: 唐·白居易《海漫漫》诗:“山上多生不死药, 服之羽化成天仙。”
  • 上一篇:不食周粟
  • 下一篇:不贪为宝

寓言《不死之药》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 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 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 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韩非子·说林上》


 逻辑学中有一种叫二难推理的方法。其大前提是两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小前提是一个选言判断。这种推理方法的特点是不论肯定两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否定两个假言判断的后件,都将使论辩的对方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二难”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则寓言里的中射之士(即卫士)正是运用了二难推理法来揭露不死之药的骗局,并为自己辩白的。我们可以将中射之士的推理过程列成两个复杂构成式二难推理。
 第一式(从责任承担者看):
 如果药是真的,则罪在谒者(接待宾客的官吏,谒音ye);如果药是假的,则罪在献药者。
 药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故或者应怪罪谒者,或者应怪罪献药者。
 第二式(从后果看):
 如果药是真的,杀了我等于否定有不死之药;如果药是假的,杀了我等于向人们宣告,你楚王是个受骗上当的昏君。
 药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所以要么不杀我,要么你楚王承认已经受骗。
 不论怎么讲,楚王也无法加罪于中射之士,所以只好释而不杀。
 在这些推理过程中,中射之士利用了楚王的弱点,即希望得到不死之药,也确信世界上有这么一种药,但又害怕受骗。杀了吃过所献之药的人,则或者说明药是假的, 自己被人骗了,或者说明不死之药是根本不存在的。而这两者都是楚王不能接受的,所以只能不杀他,一则可以保全自己的名声,二则不致否定确有一种神奇的不死之药。
 战国时代一些最高统治者希望长生不老,某些方士则利用这一点行骗。韩非子的这则寓言,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求药风气之盛,并且讽刺了统治者的无知,揭露了方士的骗人把戏。韩非子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例如在《饰邪篇》中就曾极力排斥巫筮,列举赵、燕、越等国的例子来证实“龟策鬼神不足举胜”。这则寓言否定不死之药,否定长生不老, 同样体现了他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在当时的风气下,这是难能可贵的。
 韩非子的文章善于论辩,析理简明透辟,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则寓言自觉运用二难推理法来分析问题,是逻辑学史上朴素而又宝贵的材料。这则寓言还巧妙地利用了语义双关。“可”有能够、允许两义,中射之士故意问:“可以吃吗?”谒者说“可以吃”是能吃的意义,中射之士故意曲解为允许吃,因此说自己吃了无罪而罪在谒者,楚王不能杀无罪之人。

“不死之药”注释、译文和评说 - 可可诗词网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荆王:楚王。②谒者:主管通报传达的官吏。③操:手拿着。④中射之士:宫中的卫士。⑤说(shuì):劝说,辩解。⑥明:证明、表明。
 【译文】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的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回答说:“可以吃。”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卫士托人对楚王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要是杀死我,说明这药是‘催死的药’了。因此,如果大王杀了我这个无罪的人,只能表明您受了献药的人的欺骗啊。”荆王听了这话,就不杀这个卫士了。
 【评说】 在这则故事中,聪明的“中射之士”、“谒者”所说的“可食”之意,其实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可以食用的东西”。但他在为自己辩解时却故意曲解了这个概念,把“可食”解释为“可以食用”。诡辩者常常利用词语的多义性质,歪曲事实,这是我们时常需要加以防备的。
不死之药

不死之药

传说中的仙药,食之长生不老。《史记·封禅书》中云:“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另说为升天成仙之药。传说羿射落九日后,帝俊不悦,贬其永在人间。羿不甘心流落下界,向西王母请求,得到了这种药,回家后交给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将药吃了下去,因而成了仙体,升入月宫,后遂演变为嫦娥奔月。

☚ 木生伊尹   不言过即过 ☛

不死之药

寓言。《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这则寓言反映出当时楚王已在刻意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故“方士”之流遂投其所好,而献“不死之药”,以期借此得宠于君王,而谋自身的富贵。燕、齐“方士”在这方面走得最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多次遣儒生、方士远出,采炼不死之仙药、奇药,也是这一风气的延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