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名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名精

天名精

唐代植物传说。见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九。相传昔青州刘𢣏,宋元嘉中射一鹿,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𢣏怪而拔草,复倒。如此三度,𢣏密录此草种之,多主伤折,俗呼为“刘𢣏草”。

☚ 猳𤡓   旁㐌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天名精
天名精  tiānmingjīng

亦稱“麥句薑”、“蝦蟆藍”、“豕首”、“地松”。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根及莖葉。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莖有細軟毛。主治乳蛾,瘧疾,急慢驚風,衄血。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上經·天名精》:“味甘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輕身耐老,一名麥句薑,一名蝦蟆藍,一名豕首。”唐·蘇敬《新修本草·草部·天名精》:“南人名爲地松,味甘辛。”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天名精
天名精  tiānmíngjīng

亦稱“茢薽”、“天門精”、“豕首”、“彘顱”、“蟾蠩蘭”、“麥句薑”、“蝦蟆藍”、“玉門精”。菊科,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密生短柔毛,上部多分枝。莖下部葉互生,長橢圓形,上部葉漸小,無柄。夏秋開花,黄色、腋生,半下垂,頭狀排列,外圍雌花冠絲狀,中央兩性花冠筒狀。瘦果線形,褐黑色,頂具短喙,常分泌黏液,着人身及物件,籍以佈子。根、葉、果均藥用。我國各地普遍生長。始載於先秦典籍。《爾雅·釋草》:“茢薽,豕首。”邢昺疏:“茢薽,藥草名。一名豕首、一名彘顱、一名蟾蠩蘭、一名天名精、一名麥句薑、一名蝦蟆藍、一名天門精、一名玉門精。”《三才圖會·草木·天名精》:“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今江湖間皆有之,夏初抽條,頗如薄荷花,紫白色,葉如菘菜而小。”

天名精

天名精【同义】总目录


豕首鹤虱天名精麦句姜虾蟆蓝豨首蟾蠩兰

天名精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野烟、癞格宝草、挖耳草、臭草。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辛,寒,有小毒。入肺、胃、肝经。清热解毒,祛痰,散瘀止血。
❶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气管炎,急、慢惊风,疟疾,吐血,衄血,砂淋,血淋、血瘕。煎服:9~15g。
❷治牙痛,鲜品揉烂塞痛牙处;疔疮肿毒,捣烂敷;皮肤痒疹,煎水洗。本品含天名精内酯(Carpesia lactone)、天名精内酯酮(Carabrone)、大叶土木香内酯(Granilin)、鹤虱酯(Carpesio-lin)、腋生豚草素(Ivaxillin)、豚草素(Ivalin)等。天名精内酯对动物的中枢神经先兴奋,后抑制,四肢肌肉松弛呈麻醉样;可对抗可拉明和士的宁的致惊厥作用,与巴比妥类有协同作用。此外并有解热作用。

天名精common carpesium

Carpesium abrotanoidesL.,菊科,天名精属(金挖耳属)。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路边和宅旁。分布于中国各地;日本、印度也有。为常见旱地杂草。叶具柄,披针状椭圆形,近全缘或有钝锯齿。头状花序多数,沿枝条一侧着生于叶腋内,全为管状花,黄色。瘦果具多条纵沟,顶端有短喙。花果期6~10月。根、叶、果均供药用。果实称鹤虱,性寒,味苦辛,功能清热解毒、驱虫,主治咽喉肿痛、疮肿、虫积腹痛、蛇虫咬伤等症;全草浸水可杀青菜虫、地老虎等害虫。

天名精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基生叶具长柄,叶片椭圆形,茎生叶叶柄显著的短,叶片卵状披针形到长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排列成总状。瘦果长圆形。花期7—8月。产乌鲁木齐等地。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祛痰止血的功能。外用治创伤出血。疔痈肿毒、虫蛇咬伤。

天名精tiān míng jīng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天名精(23)。药名。
【基原】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根及茎叶。
【别名】茢薽、豕首(《尔雅》),麦句姜、虾蟆蓝(《本经》),天芜菁(《小品方》),天门精、玉门精、彘颅、蟾蜍兰、觐、地菘、天蔓菁(《别录》),葵松、鹿活草(《唐本草》),杜牛膝(《圣济总录》),皱面草(《履巉岩本草》),皱面地菘草(《卫生家宝方》),鹤虱草(《伤寒蕴要》),母猪芥(《孙天仁集效方》)蚵蚾草(《经效济世良方》),土牛膝(《本草崇原》),鸡踝子草(《本草正义》),野烟、山烟、野叶子烟、癞格宝草(《贵州民间方药集》),癞蟖草(《中国植物药鉴》),挖耳草、癞头草、癞蛤蟆草、臭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性味】辛,寒。
❶《本经》:“味甘,寒。”
❷《别录》:“味辛,无毒。”
❸《开宝本草》:“味咸。”
【归经】入肝、肺经。
❶《本草再新》:“入肺经。”
❷《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厥阴经。”
【功用主治】祛痰,清热,破血,止血,解毒,杀虫。治乳蛾,喉痹,疟疾,急性肝炎,急慢惊风,虫积,血瘕,衄血,血淋,疔肿疮毒,皮肤痒疹。
❶《本经》:“主瘀血、血瘕。下血、止血,利小便。”
❷《别录》:“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
❸《药性论》:“治疮,止血及鼻衄不止。”
❹《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隐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❺《开宝本草》:“主金疮,止血,解恶虫蛇螫毒,挼以敷之。”
❻《本草备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❼《野生植物图说》:“嫩叶捣烂治脚癣。”
❽《杭州药植志》:“强力杀虫药,可以杀蛔虫及绦虫,并治失力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天名精tiānmíngjīng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癞格宝草、皱面草、挖耳草。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abro tanoides L.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辛、甘,寒, 有小毒。入肝、肺经。清热解毒, 祛痰, 止血。治咽喉肿痛, 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吐血, 衄血。煎服: 9 ~ 15 克。捣敷疔疮肿毒, 煎水洗治皮肤痒疹。本品含抗菌成分大旋覆花内酯。

天名精

天名精

天名精,又名天蔓菁、地菘、皱面草、鹤虱草、臭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abrotanoides L.的根及茎叶。原植物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
本品味辛、苦,性寒。归肝、肺经。功能清热解毒,祛痰、破血、止血、杀虫。主治乳蛾、喉痹、疟疾、急慢惊风、血瘕、吐血、衄血、血淋、虫积、疔疮肿毒、蛇虫咬伤、皮肤痒疹等证。本品为喉症常用要药,如《伤寒蕴要》治咽喉肿塞,痰涎壅滞,饮水不下者,可捣汁以鹅羽扫入,以清热解毒,祛痰; 或研末,用生蜜为丸含化。现多煎汤服或用鲜草捣汁加等量开水,含漱、内服均可。治吐血,本品晒干研末,以白茅花泡汤调服。疔疮肿毒及蛇虫咬伤,捣汁饮,药渣外敷。皮肤痒疹,可煎水熏洗。现在有用煎剂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及鲜草捣烂敷脐,治小儿急性肾炎者。天名精清热祛痰,故又治痰热化风,窜于筋脉而致惊风以及因痰而为症者。血亏体弱及脾胃虚寒便泄者勿用。煎服,10~15g;研末服,3~5g。
实验研究: 叶含挥发油0.25%、菊糖,还含天名精内酯。
天名精内酯对动物延髓及脑干等部位具抑制作用; 有对抗士的宁惊厥,延长环己巴比妥的作用,并能抑制脑组织呼吸,可降温、降压。流浸膏,主要是其中所含的正已酸及内酯的衍生物,有驱蛔虫作用; 体外实验还能杀犬绦虫及鼠蛲虫。

☚ 土牛膝   蟛蜞菊 ☛
000020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