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骨节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骨节病dàgǔjiébìng东北一种常见病:~是一种伴有全身改变的地方性、多发性畸形性的关节病。(《桦甸三大地方病》) 大骨节病osteoarthrosis deformans endemica系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地方性软骨骨关节畸形性疾病。本病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陕西等地均较多见,是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疾病之一。多数起病缓慢,轻型病人可仅有四肢活动不灵活、易疲乏等感觉,较明显者指(趾)及小腿痉挛及疼痛、四肢关节肿胀及触痛等;严重者关节粗大畸形,呈不同程度的弯曲,骨骼发育短小,肌肉萎缩,行动困难,劳动能力减低。近年改良饮水、服用硒盐等综合措施,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dɑɡujiebinɡ境内主要地方病之一,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的关节系统。患者常关节疼痛,对抗性增粗,运动障碍,四肢肌肉萎缩;严重者短肢畸形,身材矮小,行路困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大骨节病的病因虽未查明,但病区总是与特定地理环境相联系。境内主要分布在长武县、彬县、永寿县、旬邑县、淳化县和乾县、礼泉县北部的丘陵山区,泾阳县的白王镇、口镇及三原县的嵯峨乡个别村庄也有发病。1980年,全市普查共有患者14.6万多人,占全省患者的43%,其中永寿县最为严重。通过采取服用亚硒酸钠和“吃杂、改水、讲卫生”等综合防治措施,永寿县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1983年,全市病区县广泛推广硒盐等综合防治措施。经过十多年的防治,全市的大骨节病情得到控制。 ☚ 大果水晶梨 大鸨 ☛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地方病。天水市属低硒环境,土壤硒含量为43.9ng/g、水硒含量为0.12ng/g、小麦硒含量为5.497ng/g,由于严重缺硒引起的大骨节病在天水市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78个乡镇392个行政村1418个自然村为病区,清水、张家川、秦州、麦积4县区最为严重。1985年,全国大骨节病科研协作组至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等重病区开展现场调查工作,开创了有机硒制剂防治大骨节病的新途径。1987年,全市范围内开展大面积食盐加硒为主的大骨节病防治措施。同年由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长春地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医科大学等7家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察组与原天水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为期3年的生态环境、水粮中致病有机物、发病机理的调查研究。1990年开始选择发病较重的张家川、清水、秦州、麦积4县区为监测点进行重点监测工作。全市从1990年起病情逐年下降,到1995年各监测点几乎无病人检出,故而1996年和1997年对张家川点未进行监测。1998年张家川点重新出现病人且逐 年 回 升 ,2001年 达 到 高 峰 , 检 出 率 高达28.87%,且出现7例三联症病人,全市各监测点检出率也呈上升势头。1989年至1995年食盐硒含量偏低,食盐加硒工作有所放松,非硒碘盐冲销病区现象时有发生。2000年在监测点投服亚硒酸钠片进行防治后,2001年起加强了硒盐监测和供应工作,2002年起又逐年下降,至2009年张家川点检出率降至0.95%,全市也降到0.63%。自从推行补硒措施后,病区儿童发硒水平明显提高。 ☚ 碘缺乏病 地方性氟中毒 ☛ 大骨节病Kachin-Beck disease是一种原因不明、发病缓慢的地方病。以四肢关节疼痛、变形、粗大、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为主。远端关节明显,常右侧较重。幼年患者可致短指、短掌和矮小。初期可仅有易疲劳、肌痛、关节不灵活。据病情一般分为Ⅰ、Ⅱ、Ⅲ度。Ⅲ度时四肢关节挛缩。X线检查有重要诊断意义。治疗可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理疗等。预后欠佳。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大骨节病(Kaschin-Beck's disease)或称柳拐子病,是我国重要地方病之一。发病原因可能与硒缺乏有重要关系,骨关节系统,呈现关节疼病、增粗等症状。晚期发生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如幼年患病可严重地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 ☚ 神经源性关节病 代谢性骨病 ☛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大骨节病为以骨、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地方性疾病,又称“柳拐子病”。见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 ☚ 成骨不全 泪溢 ☛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骨关节病,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与西北邻近地区及西伯利亚。患者表现为骨关节肿大、畸形、侏儒、运动障碍和步态不稳。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大多为居住于流行区域的儿童,在流行区居住数年后的成人亦可发病。病理改变主要是软骨的萎缩、变性、坏死和一系列的修复性增生。在儿童中,病变涉及骺软骨板。由于软骨内化骨障碍,则使骨的发育紊乱。以后涉及关节软骨,引起关节畸形。病变可累及全身软骨内化骨的骨胳,通常为双侧,但并不一定完全对称。临床表现可因患病的年龄、病变的部位和损害程度不同而异。一般患病年龄越早,所产生的关节畸形越重,侏儒越著。成人发病者畸形较轻。 ☚ 慢性骨中毒 脊椎峡部裂 ☛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大骨节病是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类似骨性关节病的一种疾病,它可能与长期摄入谷物中的霉菌有关。本病流行于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是我国北方的地方病之一。最早于1849年由尤伦斯基在乌罗夫河流域发现。此后由Kaschin和Beck二人报道,故又称为Kaschin-Beck病,最早由张凤书在东北发现此病。在西北又称柳拐子病。 ☚ 骨性关节病 神经性关节病 ☛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大骨节病又名Кашин-Бек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在我国分布较广,从东北到西北和西南,约十多个省、自治区中皆有病区存在(参见“大骨节病的流行学”条)。在国外,苏联的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山区亦有本病发生。大骨节病的基本病变是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 (参见“大骨节病的病理学”条)。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少年,在成人中新发病例甚少。 图1 Ⅰ度大骨节病第2、3手指近位指间关节增粗 (3) Ⅱ度: 主要体征有 ❶指关节显著增粗,有短指畸形,手指屈曲受限,握拳时指尖常碰不到掌心,伸直亦有困难; ❷踝、膝关节增粗、变形显著,活动受限,肘关节弯曲达150°,前臂前后旋有明显障碍; ❸关节内游离体有时引起关节交锁,四肢肌肉显著萎缩,关节内有粗糙摩擦音(图2)。 (4) Ⅲ度: 主要体征有 ❶身体矮小,短指、短肢畸形显著,成人患者手小、掌方; ❷四肢关节挛缩极为严重,肘、腕、踝、膝关节活动显著受限,髋关节屈曲挛缩,出现“鸭行步态”,腰部脊柱前凸; ❸常发生关节内游离体的交锁,四肢关节普遍有摩擦音,肌肉高度萎缩,劳动能力极低(图3)。 X线检查 X线检查对大骨节病的早期诊断与病变性质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在软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阶段X线检查不显影,只有在软骨坏死后继发钙化、骨化以及骨性结构发生改变时,才能显示特征性影象。四肢关节X线病变检出率最高部位是手指骨,以下依次为踝、足、肘、腕、膝,受累较少的是肩和髋关节。流行学调查所摄X线片,通常以5~13岁儿童为对象,摄右手(包括腕)的X线正位像。必要时可摄踝、足等更多关节,以资验证。有的病人幼年离开病区并在非病区生活到成年,亦可出现以踝、膝关节为主的临床症状和退行性骨关节病体征,此时X线手片的指骨骨端常有本病的特征性改变,可帮助诊断。X线分型:国内根据手部X线片的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四型, ❶干骺型:发病年龄最轻,X线片上以干骺端改变为主,临床症状多属阴性或非常轻微; ❷干骺骨骺型:除干骺端变化外,骨骺也有变化,临床症状较前型为重; ❸骨端型:以骨端改变为主,临床上多数有症状,但不一定很严重; ❹骨关节型:见于骺线闭合以后,整个关节的两个相对骨端都有损害,临床症状严重。由于早期以后的患者,经常是多个部位同时有病变,上述分型方法不能反映所有病变部位,也不能反映病变性质,有时造成混乱。为此近年来在流行学调查中多采用对各组检查对象的病变按干骺端、骨骺、骨端、腕骨四个部位分别计算出有改变的人数和百分数。用此办法处理,可以看出病情和病区性质。 图2 Ⅱ度大骨节病明显短指畸形 图3 Ⅲ度大骨节病身材矮,四肢短,肘弯指短 各骨关节的X线表现:(1)掌指骨:所有掌、指骨都可受累,儿童掌骨改变主要在骨骺的一端,指骨以2、3、4指的第1、2节最为多见。单纯在拇指或小指干骺端有改变者多属生理性变异,不能诊断为大骨节病。 ❶干骺端改变:一般14岁以下儿童都可发生。早期仅干骺端的临时钙化带变形、增宽、硬化,其影像由弯曲、相互重叠、断续的致密线构成。进而这种改变呈现向骨干侧凹陷,同时可见骨骺变形(图4)。如病变继续进展,骨骺与干骺开始早期部分闭合,骺线中央部分先行消失,代之以骨化阴影。骨骺变形,碎裂,也可能部分或完全消失,甚或完全嵌入到干骺端凹陷之中(图5)。此时可有二种X线影象,一种是骺线消失,骨骺变小、歪斜、碎裂,部分或完全被吸收,干骺端向两侧膨大;另一种是骺核基本保持完整的轮廓,但密度低,骺线消失,骺核紧贴在干骺端边缘。后一种情况多见于年幼时患病、病情严重者。由于干、骺完全闭合,骨长径生长停止,掌指骨较正常短;且因各骨干、骺闭合早晚不同,长短不齐,失去正常比例。如果病人脱离致病因子的作用,且尚未发生干骺闭合,则在X线片上可见恢复影象,即:干骺端致密线层次减少、平直清晰。或在骨干深部残留有淡薄的生长障碍线痕迹。 ❷骨端: 发生改变晚于干骺端。其早期影象为骨性关节面毛糙不平,失去光滑的轮廓。疾病继续进展,则骨性关节面模糊、断裂、破坏如鼠咬状,有时还可看到“游离骨块”阴影。关节面两侧由钝圆变锐角。由于局部凸出或凹陷,骨端形成各种各样影象,如由平坦变成锥体形,向一侧倾斜如刀削状,两侧膨大变形等。有时可见关节半脱位。如果出现骨性关节面逐渐趋于整齐,边缘清晰,形成的骨刺变小并逐渐消失,“游离骨块”阴影与骨端闭合,骨性关节面增厚硬化等,则属于修复好转的X线征象。 图4 干骺端边缘骺板临时钙化带弯曲、增宽、硬化,骨端凹凸不平,硬化 图5 第1~5指第1、2节指骨短粗,骨骺变形、碎裂、吸收;骨端变形、硬化、有囊样变;腕骨边缘不整、硬化 (2) 腕骨: 以头状骨和钩骨的损害多见,且早发。早期在近侧端有限局性密度减低区。随着病情进展,其他腕骨相继受损害,腕骨轮廓模糊不清,有小的破坏区。病变严重者骨体明显缩小、变形、边缘硬化,各关节面凹凸不平,腕骨间隙变窄,互相拥挤,腕关节明显变形。 (3) 踝关节: 早期距骨关节面失去光滑轮廓,晚期距骨颈变短,滑车低平变扁,距骨头上翘,关节面硬化且凹凸不平(图6)。胫骨远端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胫距关节间隙变窄。跟骨因骨骺早期闭合,跟骨结节变短,软组织相对增厚。 (4) 足: 趾、跖骨的改变与手的掌、指骨相似。足弓外形扁平。 (5) 肘关节: 常见桡骨小头增生变形,鹰咀及喙突与肱骨远端增生,肱骨小头不发育,关节面增生硬化或有游离骨块。由于肘关节的骨骺较多,患病后各骺的出现和闭合时间参差不齐,因而可造成多种多样的畸形。常见尺桡骨长短不一而导致尺桡下关节脱位。 图6 踝 关 节 距骨颈变短,滑车低平变扁,距骨头上翘,关节面凹凸不平、硬化,跟骨结节短 (6) 膝关节: 儿童时期股骨和胫腓骨干骺端的早期改变与手指骨相似。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膑骨关节面边缘不整齐,钙化带模糊、断裂。成年人病变继续进展,则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胫骨平台可变为凹陷。内外髁发育不均衡,常形成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 (7) 肩关节: 初期肱骨上端显有破坏,继而肱骨头变大且不规则,颈变短,肱骨干也增粗变短。 (8) 髋关节: 股骨头骨骺下方的干骺端有破坏,且密度不均,骺外形不整齐。股骨头变扁平,颈短粗,关节间隙变窄,髋臼深陷,边缘增生硬化。严重者,大小粗隆增大,外形不规则,股骨上段变形,股骨干缩短。 (9) 脊椎: 病变仅见于儿童时期的患者,表现为椎体变扁,前部较窄,上下缘模糊不整,椎间隙宽窄不均。各椎体均可受累,以下部胸椎与上部腰椎最为明显。 鉴别诊断 大骨节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骨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大骨节病的重症患者常继发骨关节炎样改变,因而须与原发性及其他疾病继发的骨关节炎相鉴别。原发的骨关节炎发病年龄常在中年以上,无地区性。主要受累部位为脊柱、膝、踝、髋等负重关节,患病关节的外形变化通常较轻。手指受累时多表现为远端指间关节病,有时因骨质增生形成Heberden结节。大骨节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发病有地区性,儿童青少年多发并影响骨胳的生长发育,手部受累多见于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由于内分泌紊乱、关节软骨或骨骺发育障碍以及感染、外伤等也能引起继发的骨关节炎,但多为单关节受累,常有明确的病因,或能找到原有疾病本身的特点,与大骨节病容易区别。 (2) 类风湿性关节炎: 多见于青壮年,起病初期病人可有周身不适、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有时还伴有皮下结节、心包炎、胸膜炎等。病变大多开始于四肢小关节,早期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且有较多渗出液,类风湿因子阳性。晚期肌肉萎缩,关节呈梭形肿大,逐渐发生屈曲畸形,直至完全强直、大骨节病起病缓慢,脊柱受累少,不强直,受累关节变形为骨性增大,无较多的关节渗出液,且指、趾关节不呈梭形肿胀。 (3) 分离性骨软骨炎: 膝关节较常见,踝关节次之。表现为软骨下小块骨质坏死,关节软骨与骨质一并发生坏死、分离。碎片脱落后,形成关节内的游离体。病因未明,多有外伤史,可反复出现关节疼痛、积液和交锁现象。病变常见于双膝关节或某单关节。与大骨节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受累部位不同,手指改变少见。 (4) 软骨发育不全: 为一遗传性疾病,无地区性。主要表现为短肢侏儒,故应与大骨节病所致的身材矮小相鉴别。但软骨发育不全,出生后即与正常儿童不同,其四肢短小,躯干相对较长,生长迟缓,头颅近似正常或稍大,前额明显突出,鼻梁深度凹陷,全身多处有软骨发育不全畸形。X线显示骨骺不规则增大,长骨粗短而两端膨大,骨骺呈喇叭形。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与大骨节病形成的侏儒区别。 (5) 佝偻病: 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囟门关闭迟,出牙晚,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呈串珠样。胸廓呈“鸡胸”状。四肢长骨骺端增大,下肢弯曲。主要X线征象是骨化中心出现晚,骺线模糊不整,呈毛刷样,干骺端凹陷呈杯状,以及骨质疏松。化验检查可见血清磷降低,血清钙正常或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这些在鉴别诊断上有意义。 (6) 严重冻伤: 幼儿时期肢体长时间暴露在严寒环境中,可致指端骨组织改变。主要是2、3、4指末节歪斜或屈曲,骨骺消失,骺与干可早期闭合,以致短粗。患者的手虽很似大骨节病,但有严重的冻伤历史。 (7) 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病): 表现身材矮小,四肢短粗,膝、股关节弯曲,活动受限。甲状腺功能低下,智力和性功能发育障碍,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和语言障碍,以及膝、踝阵挛等病理反射,易与大骨节病相鉴别。 (8) 氟骨症: 发病年龄一般多在20岁以后,以30~50岁发病最多。初有腹胀腹泻、乏力、关节肌肉酸痛,逐渐腰弯背驼,严重者步态蹒跚。脊椎骨质硬化,椎管变窄和椎间孔变小,而造成脊髓和神经根损伤。X线可显示骨硬化,在肌肉、韧带等附着处有广泛钙化与骨刺形成。患者多有氟斑牙,尿氟含量显著升高,易与大骨节病相鉴别。 防治 本病由于病因尚未明确,所以还没有公认的针对病因的预防措施,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有: (1) 改良水质: 病区居民的饮水多为矿化度较低、自然污染较重的地表水或窖水,因而提倡用深井水或泉水,以改善居民饮水条件。曾有报告,饮用与地表无通连的基岩裂隙水和有隔水顶板的第四纪深层地下水,可有一定防病效果。打井时应注意当地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好井位和含水层。此外,从饮水中有机物中毒的观点出发,则着重于滤过饮水,除去水中有机物,最好是因地制宜地修建滤水设备(包括搅拌池、沉淀池、滤过槽和供水池)集中滤过,统一供水。或在有机物污染的水中,按1%比例,加入活性炭,常温下搅拌2小时后滤过饮用。在病区应避免饮用生水。 (2) 补充饮食中某些无机元素,如硫、钙、镁、硒等。许多病区曾采用向水中投放石膏、卤碱、草木灰浸出物、硫酸盐,服用锅巴盐(含有多种无机元素的陕西产土盐) 等办法,其预防效果各地报告很不一致。还有主张在粮食作物生长期喷施含有微量元素(硒、钼等)的肥料,以提高粮食中含量。1976年以来一些地区采取服用亚硒酸钠的方法,可减少新患发生,收到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3) 换粮: 一些报告说明,改换病区居民的主食品种或来源,有防病效果。具体作法有: ❶病区的旱田改为水田,主食由玉米、小麦改为大米。 ❷病区生产队到邻近非病区串换口粮,用病区出产的口粮代非病区交售公粮。病区粮交到粮库后,由于受到大量非病区粮的混合稀释,不显致病作用。 ❸有条件的地方,把重病区居民自产的口粮调换为国库供应粮。 ❹新收获的粮谷要及时晾晒或加热烘干,防止发热发霉。 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是缓解症状和改进关节功能。 (1)药物治疗: 曾试用过一些有促进修复和解毒作用的药物,如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葡萄糖醛酸内酯,鱼肝油丸、硫酸软骨素等。其中对亚硒酸钠的观察较多,效果较好。过去曾广泛使用过硫酸盐和卤碱,据报道也有一些效果。中草药曾采用过活血化瘀、镇痛祛风除湿的药物,如双乌丸、马钱子丸、小活络丹、加味肾气丸、单方草三七、接骨木等,可减轻疼痛和有限地改善关节功能。曾试投给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结果引起骨质疏松、无菌性坏死,故须慎用。 (2) 理疗和针灸疗法: 能使一些较重患者缓解症状,纠正肌肉挛缩。方法有: ❶热电刺激疗法,在盒状电极中放入热水,接感应电15~20V,或接直流脉冲治疗机(60~70mA),然后在上下肢前后侧滑动刺激。 ❷离子透入疗法,离子透入的溶液为10%卤碱或5%硫代硫酸钠,采用一般的直流电疗机,电极放在患病关节上作双向透入。 ❸泥疗、蜡疗、光疗、体疗、矿泉浴等,须反复进行。 ❹针灸、拔火罐、按摩,有助于止痛和改进关节功能。 (3) 矫形外科手术治疗: 用于关节挛缩、严重畸形或关节内有游离体常发生交锁的患者。 ☚ 潜在型克山病 大骨节病流行学 ☛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大骨节病是一种慢性对称性骨关节畸形的地方病。又称为柳拐子病、水土病,或沼泽病等。本病属痹证范畴。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6~15岁最多。病变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的骨关节系统,同时也累及肌肉等软组织。轻则劳动能力降低,重则终身残废,危害较大。早在《素问》 已记述了痹证发生的原因、症状及辨证、治疗。《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提出了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 ☚ 骨痨 胸肋骨痹 ☛ 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