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J粒子
1972年夏,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做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φ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