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枝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枝蒿 【概况】: 异名 蜈蚣草(《分类草药性》),蓍草(《全国中草药汇编》),乱头发(《贵州民间方药集》),锯草(《内蒙古中草药》)。 基源 为菊科蓍属植物高山蓍的全草。蓍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10种。 原植物 高山蓍Achillea alpina L.(A.sibirica Ledeb.),又名蓍、羽衣草、锯齿草、蚰蜒草。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为常用草药。 始载于《本经》名为蓍实,列为上品。《别录》载:“生少室(少室为嵩山,今河南登封县境),八月九月采实,曰乾。”《图经本草》载:“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蔡州为今河南汝南县),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多至三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红紫色,形如菊……。 ”《纲目》亦从其说。考本草记述及民间商品一枝蒿(蓍草)原植物,多为高山蓍或其相近种。《中国药典1977年版》及《中药志》1988年版都以蓍草名收载高山蓍一种。《中药大辞典》一枝蒿项下收高山蓍和西南蓍草。 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cm,被白色柔毛。叶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0cm,宽5~7cm,篦齿羽状浅裂至深裂,叶轴宽3~8mm,基部裂片抱茎,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有不等大的锯齿或浅裂,齿端和裂片端有软骨质尖头,表面疏生长柔毛,背面毛较密,有腺点或几无腺点;下部叶花期凋落,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小,多数聚成伞房状;总苞长圆形或近球形,径4~7mm,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宽披针形至长椭圆形,具褐色膜质的宽边缘;缘花雌性,舌片小,长2~3mm,顶端3齿,白色;中央管状花两性,白色。 瘦果宽倒披针形,有翅,无冠毛。花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01页.图6416) 生境与分布 常见于山坡草地、灌丛或林缘。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甘肃、宁夏。 朝鲜、日本、蒙古、原苏联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向阳的山坡或平地均可种植。 以排水良好的疏松肥沃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9~10月播种,按行株距各为33cm开穴,深3~4cm,施入人畜粪水后播种,每亩种子用量0.3kg左右。出苗后,苗高6~10cm时间苗,结合松土除草进行,每穴定苗4~5株,并追肥1次过冬。次年春、夏季再行中耕除草和追肥,秋季即可收获。收后,于春季进行翻蔸移栽,亦可将株蔸挖起后分株繁殖。 采集 夏、秋间开花时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药材主产于江西,国内多有栽培。 鉴别 干燥全草多已折断,全体被灰白色毛茸。 茎深灰绿色至浅棕绿色,圆柱形,长30~100cm,有明显棱线,断面中空,内表面白色。叶多卷缩,灰绿色或棕黄色,叶缘裂片细小如蜈蚣足,质脆易碎。 花序中主为淡棕色总苞,并有少数黄白色舌状花留存。气微,味微辛。 以干燥、完整、无根、无杂质者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含蓍素(Achillin)[1]、香兰油薁(Chamazulene)、d-樟脑、脱乙酰母菊素(Deacetylmatricarin)[1],另含乌头酸(Aconitic acid)、桉油精(Eucalyptole)、菊糖[2,3]。 参考文献 [1]CA 1972;76∶96978g [2]中草药通讯 1972;(4)∶44 [3]中药通报 1985;10(11)∶38 【药理】: 全草的水或醇提取物0.1~0.4g/d,ip,共10d,能显著抑制小鼠肉瘤S-180、大鼠瓦克癌W256的生长,并能延长小鼠艾氏腹水癌(EAc)的生命[1]。 其水煎醇沉液对致敏豚鼠离体肺灌流和离体回肠试验的结果表明,它对主动致敏的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对被动皮肤过敏反应也有抑制作用;它能对抗组胺引起的离体回肠及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此外,它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有抗组胺药类似的镇静催眠作用[2]。 参考文献 [1]新医药通讯(新疆) 1976;(11)∶52 [2]中草药 1981;12(4)∶25 。【药性】:性味 辛、苦,微温,有毒。 ❶ 《四川中药志》:“辛、麻、苦,微温,有毒。” 归经 入心、肝、肺三经。 功效 活血,祛风,止痛,解毒。 主治 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痞块,痈肿。 ❶ 《纲目》:“蓍叶主治痞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浸酒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泡酒涂擦。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保寿堂经验方》:“治腹中痞块:蓍草叶、独蒜、穿山甲末、食盐,同以好醋捣成饼,量痞大小贴之,两炷香为度,其痞化为脓血,从大便出。” ” 单方应用 ❶ 《贵阳民间草药》:“治跌打损伤:一枝蒿30g,泡酒涂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