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窑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窑遗址 大窑遗址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的大窑村南山。面积200万平方米。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遗址包括两处石器制作场:一处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位于村南的四道沟,一处为晚期的,位于村南的二道沟。早期制作场出土的遗物主要是大型的燧石块及其人工打制的石片、石块等。如,在两块燧石的周围5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着560件人工打制的长2厘米,宽1厘米左右的石片和石块。在另一个长1.5米,宽、厚各1米以上的燧石附近,也密布着人工打制的石片和石渣、石块等。晚期制作场出土的遗物主要是石制品、石器及石渣。石制品中,典型的石片和石核较多。石核大多是盘状和多面体状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件棱柱状石核,它除体形较大(长5厘米、最大直径3.8厘米)外,形制与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石核相当接近。石器数量不多,以半成品和废品居多,少量的成品一般见不到使用痕迹。它们有砍斫器、尖状器、刮削器、石球和手斧几个类型。其中经过初步加工的龟背形刮削器,约有100余件,为该场的典型器物。从总体上看,石器场的石器,下层的形体较大。越向上层,器形逐渐减小,可见其发展过程有一定的连续性。除石制品、石器等外,遗址还曾出土过人类的股骨化石及赤鹿、普氏羚羊角等动物化石。大窑石场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器制作场,它为研究旧石器的制作程序和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现场资料。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遗址 嘎仙洞遗址 ☛ 大窑遗址 大窑遗址50万前,大约同周口店的北京人同一时期,在阴山山脉南麓的广袤土地上,也生活着一批原始人群。他们在这里留下了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石器打造场——大窑遗址。 ☚ 辽中京遗址 居延遗址 ☛ 大窑遗址 230 大窑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的石器制作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大窑村附近。早期制作场在村南四道沟,晚期制作场坐落在村南二道沟。本世纪70年代进行了发掘。早期制作场出土了许多大型燧石块,有的长达1.5米,宽、厚各在一米左右,周围密布人工打制的石片和石渣、石块,可见当时人们开采石料、制作石器的情景。晚期制作场发现许多石片、石器、石渣。其中典型的石片和石核数量很多,石器较少,留下来的绝大多数是半成器和废品。反映了制作场的特点。石器类型简单,只有砍斫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有人称这两处石器制作场为“大窑文化”。该遗址对研究旧石器的制作程序和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牛河梁遗址 周口店遗址 ☛ 大窑遗址 大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东北33公里处大窑村南的兔儿山、骆驼山和凤凰山上。面积约200万平方米。1973年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期石器制作场各一处。1976年至1983年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遗址延续年代很长,地层剖面清楚,出土石器很有特点,代表一个新的旧石器文化,被命名为“大窑文化”。遗址不仅有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遗存,还有属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经测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为距今315000±28000年,晚期的年代为距今27000±10000年。在早期地层中发现灰烬及肿骨大角鹿化石,在中、晚期地层中出土了原始牛、扭角羚羊和披毛犀等化石。在早期遗址出土许多大型燧石块和人工打制的石渣、石块,在晚期遗址中发现大量石片、石核,完整石器成品很少,多为制作时留下的半成品和废品。石器种类有砍斫器、尖状器、刮削器,以后者最多。其中最特殊的典型器物为龟背形刮削器,用于剥兽皮、刮兽肉和加工皮革。大窑遗址对了解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程序和工艺技术提供了实物,有重要研究价值。 ☚ 乌素图召 2. 察哈尔右翼中旗 ☛ 大窑遗址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石器制作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郊大窑村附近。70年代进行了发掘。四道沟属早期的制作场,出土许多大型燧石块,其周围密布人工打制的石片、石渣,成型石器甚少,时代为中更新世。二道沟属晚期制作场,用锤击法打制的石片和石核很多,以中小型的长石片较多。成型器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以龟背形刮削器最富代表性,时代为晚更新世。有的将上述两处制作场的遗物统称为“大窑文化”。其发现为研究旧石器的制作程序和加工技术提供了实物例证。该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