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江东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

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写于1940年。1943年重庆新民报社初版;1946年12月南京新民报社再版。

☚ 二十四个奶妈   肥沃的土地 ☛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

即《念奴娇》。宋苏轼词“赤壁怀古”首句为“大江东去”,宋何梦桂《念奴娇》“半生习气”一词即名为《大江东去》,见《潜斋先生文集》。

☚ 大圣乐令   大江西上曲 ☛

大江东去

登红毛楼望海吊郑成功,用东坡赤壁韵

鲸涛怒卷,卷不尽、一代沧洲人物。曾见东海云气涌, 手拓扶馀半壁。 汉使帆开, 波臣献, 戈偃楼船雪。龙孙已矣,识时那愧英杰。

当日碧眼阴谋,一牛地远,荒草凭春发。战垒分屯如列宿,一霎芒硝焰灭。地轴鲲身,天关鹿耳,屏翰张穷发。茫茫宙合,永明空纪年月。

作者身处列强侵华之时,个人屡试不第,辗转东西,此番在台登楼望海,怀古伤今,有感于郑成功的英雄业绩,故有此作。红毛指侵台的荷兰人。红毛楼的具体所在未详,拟在台南,系荷兰人据台的城堡。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荷兰人于明天启年间侵台,是郑成功一举收复了台湾。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令后人崇敬和怀念的。这首词是按苏东坡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韵写就的。

词的起首三句脱胎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又另具新意。郑成功的伟绩是光耀千秋,不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消逝的,所以说“卷不尽”。“沧洲”指滨水之地为隐者所居的,故名人高士常以“沧洲生”、“沧洲翁” 而自诩。考郑成功祖居沿海又是在海上建功立业的,故他不愧是“一代沧洲人物”。由于他收复了台湾,也算是开拓了祖国的半壁江山。“扶馀”原指汉代东北一少数民族的国名,后又属汉。作者用此是借指台湾。再是因为郑成功收台时与清与南明的关系较为复杂,清廷曾封郑为“海澄公”、“靖海将军”,但郑是抗清的,故又奉南明桂王,受其封为“延平郡王”。所以下面所说的“汉使帆开”即指南明。也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只有南明才是中国的正统。“波臣”出白《庄子·外物》篇中的鲋鱼的自称,“我东海波臣也”。 “”同进。 那么合起来即指郑成功收复台湾又奉南明正朔,可谓功高盖世,使东海晏然。接下两句是赞颂郑成功不愧为一代英杰。“龙孙已矣,识时那愧英杰”中的“龙孙”当指帝王后裔。串起来的意思是当明祚终结之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又奉南明正朔,在海外另创了一片基业,这确实是识时的英雄人物。

如果说上片是从总的方面着笔的话,那么下片则是重点写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头三句直写郑率兵攻城的鏖战,因为这是收复台湾最后的和最艰苦的战斗。当时荷军总督揆一诡计多端,待援反攻,故词称“碧眼阴谋”。对此,郑围城打援,主攻荷军的最后据点赤嵌城(今安平)。“一牛地远”即兵临城下,近在咫尺。因“一牛”是由一牛鸣地而来,原谓牛声所及之地,故很近。下面的几句我们应当总起来看。据史实得知,郑成功是先由鹿耳门(今台南)登台的。它是咽喉之地,故称天关。然后一路进发直逼其王城——赤嵌城,经过7个月的围攻,于1662年2月荷军才不得不献城投降。接着郑成功改台湾为东都,立百官,设制度,建设台湾。虽然他在当年就去世了,但由其后人的惨淡经营,确使台湾发展了。所以作者称道“地轴鲲身”,即说台湾起了很大的变化。“地轴”谓大地。“鲲”取《庄子·逍遥游》鲲与鹏的庞大和其变幻的意思。正是由于郑成功的开发之功,所以说是“屏翰张穷发”。“屏翰”作边疆大吏解,如韩愈曾有“为主屏翰,有壤千里” 之句。“穷发”指荒远之地,也出自《逍遥游》。合起来则是称赞郑成功收复並开发了我国的海域之功。词的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慨。“茫茫宙合”即天地之悠悠。“永明”指永明王,即南明桂王。“永明空纪年号”是作者对郑成功的抗清事业未能贯彻到底而叹息。因为郑是奉南明年号而抗清的,但到其孙时便举台降清了。在作者看来,抗清也是郑成功的英雄业绩之一,所以有此惋惜。

这首词赞颂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不朽功勋是很有意义的。郑成功是中华英杰,深受我们的崇敬。时至今日,他仍将激励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词步苏东坡原韵,不免受到限制,写得不够自然明畅。


古诗词《大江东去》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大江东去

用东坡先生韵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千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此调本名《念奴娇》,别名亦多。苏东坡《赤壁怀古》词出,影响特大,后人遂取其首句以名调,曰《大江东去》。赵秉文这首词追和东坡原韵,则所用调名亦含斯旨。和作原本不易讨好,赵氏为北人,足不抵江,隐括苏氏赤壁词赋语意而成卧游之作,却写得纵横挥洒,毫无拘碍,确是大手笔。

“秋光一片”,起拍一句把读者带入清爽明彻、秀色宜人的秋光之中。这是一个大的背景,下面所叙的一切即在这背景上展开。着笔入题,即忽发奇想:“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从清波中荡漾的月光,联想到吴刚伐桂的美丽神话。明知故问,是醉态的朦陇,也是对广寒仙界深处的好奇与向往,给全篇笼罩一重奇幻瑰丽的色彩。二句振起一篇精神,引人遐想。下文“嫦娥欲下”、“乘风归去”皆由此生发。接下来写坡仙的形象,由远及近分作两层:第一,“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从极远的视角勾勒出广阔无垠、波涛滚滚的水面。碧水万顷与扁舟一叶,对比何其鲜明。一见水势之辽阔,一见行舟者之迈往。“粘天无壁”,言远水汪洋,似与天接,水天一色,四外空阔,了无遮拦,不见岩壁。“叩枻”,即击桨。“问”、“顾”、“叩”、“歌”,皆坡公所为。真是一位胸怀坦荡、风神卓荦的清旷之士,一位纤尘不染、怡然自足的仙境中人。奔月而去的嫦娥,似乎也被人间秋色吸引了,不禁要翩翩飞下,舞弄长袖于澄澈如冰雪的波光桂影之中,为歌者助兴。衬笔加强了表达效果。“万里挥冰雪”,何等超拔潇洒的形象啊!古老的神话给作品增添了飘逸、幻妙的色彩,人间天上映照,造成令人向往的艺术境界,烘托了坡仙的形象。着墨不多,人物的形象、性格与修养已经写出。笔下没有就此漫衍开去,而是一顿一转:“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落在其人的遭际上。大苏自是仙界中人,在污浊不堪的官场中不愿从俗,也不为流俗人所容。这里寄托着词人对这位异代同调的深厚同情。“京尘千丈”,指东坡面对的俗陋势力。嚣张千丈,反衬坡翁独醒独行的个性。两句慨叹,引起下片对东坡的追慕及对仙界的憧憬。结句收得紧,过片又放得开。

“回首”句以转作承,完成了古及今、虚而实的转移。“赤壁矶”即苏氏词赋所咏之地,在今湖北黄冈境内江岸。李太白尝自称海上骑鲸客,此处借指东坡。词人叹息道:如今赤壁矶边不见了坡翁身影,是骑鲸而去?还是羽化登仙?年复一年,只有那山花自开自灭,徒增怅惘而已。写山花开落,是写物是人非,也是暗示流光似水。这种借宾见主之法,在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这种含蓄的暗示,要通过读者的体悟(或曰意会)来把握词人吊古伤今的苍茫历史感的文心,所以更微妙,更隽永。后面两句“澹澹长空千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是重笔浓描。澹澹,广漠貌。如杜牧《登乐游原》诗云:“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长空千古,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旷远之感。而归雁的影子时隐时现则表露出词人的追念、寻求、期待与怅惘。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词人渴望追随坡翁,乘风奔向仙界。被发骑麒麟,仙家萧散的神态何其逼真!接着一笔远飏,似承似转:“三山安在?”传说中有三神山。《拾遗记》谓:“海中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此问语气,半是迟疑,半是惆怅,交织着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世的留连。这问句后面更留下一片空寂。有此引发,歇拍处虽别出境界,却不觉突兀。

“玉箫吹断明月”,一结甚遒,与原唱异曲同工。求仙不得,吹箫自遣,亦豪爽,亦超逸,亦清奇。箫声月色,清趣何限?此作佳处,正在气象超凡,“雄壮震动,有渴骥怒猊之势。视(东坡)‘大江东去’信在伯仲间”《词苑丛谈》)。通篇仙语,“非特词气放逸,绝去翰墨畦径”(《元遗山集》),造乎难臻之境。


古诗词《大江东去》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大江东去

吊广州死难七十二烈士

 

歼良胡酷,刹那成宿草,痛哉英物! 风马云车来 往处,磷火宵飞石壁。碧血殷山,赤虹贯日,白 骨皑皑雪。九京游想,鬼雄还是人杰。

回忆 电掣雷轰,犁庭扫穴,叱咤喑呜发。大纛高牙空 眼底,拉朽摧枯齐灭。天妒奇功,问天不语,怒 指冲冠发。毋忘在莒,年年记取今月。

 

清宣统三年(1911) 三月廿九 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进 攻两广总督署等军政机关,不幸血战 失败。喻培伦、林时爽、方声洞等百 余人壮烈牺牲。经同盟会会员潘达微 等冒死收殓,得尸七十二具,葬于今广 州先烈路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 二烈士”。本篇痛悼烈士,表达对他 们的崇敬之情。

“歼良胡酷,刹那成宿草,痛哉 英物! ”良,好人。胡,为什么。宿 草,隔年的草。《礼记·檀弓上》: “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后 因用为悼念朋友之词。此代指坟墓。 三句说: 为什么要残酷地歼灭这些好 人?他们刹那间成了墓中之鬼——我 为他们悲痛啊,英雄人物!首句反问, 饱蕴对烈士的爱、对清廷的恨。二、 三句以极其强烈的感叹语气,表达对 死难者的哀悼和崇敬。“风马” 二 句,写夜间墓地景象,暗示英灵不 死,字字饱含作者的哀悼之情。风马 云车,指鬼神驾驶的车马。“碧血殷 山,赤虹贯日,白骨皑皑雪”——烈 士的鲜血将青山染成了赤黑色,这里 埋葬着他们如雪的皑皑白骨,他们浩 气冲霄,有如赤虹贯日。“赤虹”句 化用成语“白虹贯日”。三句写烈士 牺牲之壮烈和精神的伟大。除“贯” 字外,字字皆有强烈的色彩,正好表 达对死者的赞颂之情,同时通过强烈 的视觉效果,加强句子的艺术感染 力。“九京游想,鬼雄还是人杰。” 九京,或作“九原”,春秋时晋卿大 夫的墓地。后用以泛指墓地。游想, 集中精神,反复思考。两句由前三句 推出,是上片的总结。“人杰”引起 下片。

“回忆电掣雷轰,犁庭扫穴,叱 咤喑呜发”。几句以“回忆”宕开,由 上片对烈士的哀悼,转而对他们生前 “奇功”的追述。电掣雷轰,形容声 势凌厉迅猛。“犁庭”句是成语,谓 彻底摧毁敌人巢穴。叱咤喑呜,吼喝 之声。三句,一以雷电喻其势,一用 “犁庭扫穴”写其威,一从声音状其 怒。“大纛”二句谓不把仪仗威严的 两广总督衙门放在眼里,如摧枯拉朽, 将敌一举歼灭。高牙大纛(dú读), 为大将之牙旗,亦泛指居高位者的仪 仗。拉朽摧枯(即“摧枯拉朽” ), 亦是成语。“天妒”三句,悲愤之情 喷涌而出,结构上与全词首句呼应。 “怒指”句由成语“怒发冲冠” 化 出。以上皆就“人杰”生发。结拍谓 不要忘记挫折,要记住这个惨痛的日 子。莒(jǔ 举),春秋国名。齐桓 公姜小白未为齐君时避难于此。“在 莒”,指受过的困难挫折。

本篇笔力雄劲,格调悲壮,感情 强烈。作者善于采用或化用成语以表 达感情,突出中心。全词由“痛”而 颂,而“忆”,而“怒”,最后用 “毋忘”、“记取”以警世人,而悲 愤之情则流贯始终。

 


古诗词《大江东去》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大江东去

赠答杨彦衡

暮年怀抱,对水光林影,欣然忘食。推手功名非我事,闲处聊为闲客。世故多虞,人生如寄,一榻容安息。鬓丝千丈,谁家机杼堪织? 三径松菊犹存,诛茅薙秽,时借邻翁力。酒满芳尊山满眼,此意无今无昔。平地风波,东华尘土,不到幽人席。兴来独往,溪南还又溪北。

这是一首自抒怀抱的词作。作者生当干戈扰攘的金元之际,对于混浊而黑暗的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入元之后,元世祖曾想让他出来做官,他坚辞不就,隐居避世于龙门山中,高蹈遗世,遁迹山林,直至老死,其志不改。词的开头三句,即写自己暮年的山林之趣,面对着水光林影,他乐而忘返,甚至达到“欣然忘食”的程度。他拒绝功名利禄,只想在幽闲之处做一个幽闲的人,把纷纷世态都遗忘掉。“世故多虞”以下三句,抒写对世事人生的看法。现在的世道多是你欺骗我,我欺骗你,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又何必汲汲于功名富贵,还是知足常乐,于世无争为好。小鸟巢林,不过一枝,人只需一床容身可也,何必多求?作者因不满现实,对现实采取消极的反抗态度,于是老庄思想便成了他的精神慰藉。紧接着,词人将笔锋一转,推出“鬓丝千丈,谁家机杼堪织”二句。李白曾用“白发三千丈”比喻自己的愁思,此处亦与愁思相联,作者发出一问:哪家的织机上能纺织如此长的鬓丝?构思颇为奇特。写老态而不叹老,却以谐趣之语故设一问,可见作者不仅将功名事置之度外,对生老病死也能泰然处之,这大概是受了庄子《齐物论》的影响吧!

下片的首句,用西汉末蒋诩和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典故,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告病辞官,隐居乡里,于院中辟三径,独与好友求仲、羊仲往来,事见晋赵歧《三辅决录·逃名》,后常以三径指家园。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是段词字面所本。“诛茅薙秽”二句即斩锄家园附近的杂草,时常借助邻翁之力。“酒满芳尊山满眼”二句,概括了暮年志趣:只要尊中酒常满,日日面对青山,也就心满意足了,此意可以无今无昔地常存心中。“平地风波”以下数句,把自己比作独来独往的幽人。不管是人世的风波,还是仙界的尘土,一概与自己无关,自己凭着兴之所至,遨游于山皋林泉之间,溪南回来又到溪北去。“东华”指仙人的居处。《云笈七籤》云:“登云波之山,入东华之堂。”

这首词通过抒写自己的暮年怀抱,塑造了一位因不满现实而遁居山林的隐士形象,在意境上它有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子,文字质朴,不追求空灵和寄托,艺术风格恬淡而自然。


历代诗词精品之《大江东去》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大江东去

 

蔡松年


 离骚痛饮,问人生佳处,能消何物。江左诸人成底事,空想岩岩青壁。五亩苍烟,一丘寒玉,岁晚忧风雪。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 我梦卜筑萧闲,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块磊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胜日神交,悠然得意,离恨无毫发。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

 
 〔大江东去〕与〔念奴娇〕同调而异名,这个词牌名系取自苏东坡那首鼎鼎有名的赤壁怀古之作,其词开篇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蔡松年此词,不仅用东坡名句为词牌,而且也取了假吊古以抒怀的格局,乃至步韵东坡。故写法上自属豪放一派。
 词以纵饮遣怀开篇,“离骚痛饮,问人生佳处,能消何物”,亦有铁板铜琶气象。语出《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原是清狂自饰,玩世不恭之语,作者这里却用其语而更其意,说人生的乐趣,只须读骚饮酒。这是极达观的话。但既标出“离骚”,又显然是有感而发的话。以放言议论开篇,又与坡词以江山起兴的手法不同,显得格外痛快。同时也引起一番伤今吊古之情。综观上片,词人怀想到两起古人。一是晋时空谈误国的王衍诸人,“江左诸人”一作“夷甫当年”,夷甫是王衍的字,其人曾位居宰辅,清谈误国,桓温曾说:“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世说新语·轻诋》)又据载他徒有其表,顾恺之曾借识者之言赞为“岩岩秀峙,壁立万仞。”所以词中说“空想岩岩青壁”。再就是晋时一代名相谢安,《江宁府志》载:“晋时谢安为人爱重,及镇新城,以病舆入西州(即古扬州)门,薨后,所知羊昙,辍乐弥年,不由西州路。尝游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以马策叩门,咏曹子建诗云:‘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因恸哭而去。”词云:“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本此。这里的怀古,既显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慨叹,又不无抑扬褒贬之意。盖蔡松年乃随父由宋仕金,处于宋金对峙的时代,当其怀想晋代风流之际,自会有许多现实的联想和现实的感慨。词的上片在议论抒感之中,夹入“五亩苍烟,一丘寒玉,岁晚忧风雪”这样的暗示自身处境的写景之句,诚非偶然。这里有以岁寒翠竹自比之意,也有因岁晚风雪自忧之思。《明秀集》注称:“是时公方自忧,恐不为时所容,故有此句”,正有见于此。
 过片以“我梦”领起,进入了另一番境界。作者曾在镇江别墅筑有萧闲堂,并自号萧闲老人。可见“卜筑萧闲”非“梦”。“我梦卜筑萧闲”,意即我卜居萧闲堂酣饮醉梦,忘怀得失。其间有几分逃避现实的意味。所以上片还有“岁晚忧风雪”之虞,而这里却是春和景明,馨香宜人:“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所谓“岩桂”,当属春桂,取其“幽香”也。在这种境界里,自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所以下文便说:“块磊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这里“春风”指酒而言(苏轼:“万户春风为子寿”)。是说尽管胸中有不平之气,但一醉之后全都消失了。值此青春佳日,神交古人,又使人感到悠然自得,毫无遗恨了。词人根据自己的一番生活体验,就很自然地想到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抒发的人生感慨,起了共鸣。王序云:“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从“忧”、“悲”转而“悠然得意”,不也正是一种暂得的欣遇么。于是他又想到王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而结句说:“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其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王序首先写明了年代时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的缘故;也有凑韵的考虑在内。在写法上还是颇具别趣的。
 表面看来,这首词的内容仍未出“昔人兴感”的范围,但实际上却反映了宋金对峙时期文人中特有的一种复杂心理,由于他们身处忧患,故多悲咽之声,因而此作是颇具代表性的。词中多用晋人典故,亦非偶然,盖时势有相近之处,故精神风度亦与相通。元好问以此词为蔡氏“乐府中最得意者”,诚非偶然。

古诗词《大江东去》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大江东去

寄卫生袭之

干戈蛮触,问渠争、直有几何而已?毕竟颠狂成底事,谩把良心戕毁?坐穴藜床,磨穿铁砚,自有人知己。摩挲面目,不应长为人泚。过眼一线浮花,辱随荣后,身外那须此?便恁归来嗟已晚,荒尽故园桃李。秋菊堪餐,春兰可采,免更烦邻里。孙郎如在,与君共枕流水。

这首词是寄赠给友人卫袭之的。从词的内容上看,卫袭之在一次科举考试中落第了,作者写了这首词来安慰他。

词的开头三句,用《庄子·则阳》的典故,说明细小之事不值得一争,以喻功名不值得竞取,对落第不必看得太重。庄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干戈蛮触”之事:“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百万。”在蜗角、蝇睫上争地盘,大动干戈,值不值得一争,到底能争得多少地盘,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不过是一种可笑的颠狂行为,所以紧接着问:“毕竟颠狂成底事,谩把良心戕毁?”意谓颠狂行为究竟能办成什么事呢?还是不要戕害自己的良心为好。“坐穴藜床,磨穿铁砚,自有人知己”三句,勉励卫袭之,继续下苦功夫用心读书,终会被人所知。“藜”,即草莱。“藜床”是用藜编制而成的床榻,传说三国魏管宁读书,曾把藜床坐穿。北周庾信《小园赋》咏此事云:“况乎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坐穴藜床”即藜床坐穿了。“磨穿铁砚”用五代桑维翰的故事。桑维翰年轻时要考进士,主司恶其姓桑(桑、丧同音),有人劝他不要考进士,另找一条仕进之路,桑维翰不听,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用生铁铸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他仕。”后来进士及第。词人用这两个典故激励卫袭之,铁杵可以磨针,有志者事竟成,不要为一次科举的失败而灰心丧气。“摩挲面目,不应长为人泚”两句,是奉劝卫袭之能自砥砺,不要总让人找出缺点。“泚”通“玼”,本指玉病,引申为缺点、毛病,此处作动词用。

下片前三句说尘世浮华,不过如同过眼云烟,而且往往祸福同门,辱随荣后,浮华本身外之物,不必太看重了。这几句表现出词人的出世思想。“便恁归来嗟已晚”以下两句,规劝卫袭之落第后及早返乡,继续从事桑梓之教,休要让故园桃李(指门生)的学业荒废了。故园有秋菊可餐,春兰可采,又何必麻烦邻居代为采撷呢?末尾两句的“孙郎”即孙山。他与邻居的儿子一起应试,孙山考中了榜末,邻人之子名落孙山之后,这里用此典,说明孙山如在世,他也不再应科举考试了,怕要与你共同隐居。“枕流水”即放浪山水,指代隐居生活。

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作者以老庄的遁世思想来否定世上的浮名,他不但以此来规劝晚辈朋友,而且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元世祖召他出来做官,他坚辞不就,到龙门山隐居。结尾两句“孙郎如在,与君共枕流水”,流露出对当时混浊社会的不满。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是,运用贴切而又带有象喻性的典故,进行议论与规劝,议论得体,规劝娓娓入情,如对朋友说家常话。劝人落第还乡,却设想出还乡后的许多乐事,令人神往,富有波澜,意象含蕴丰富,读之十分亲切,语言朴茂,风格质实。


古诗词《大江东去》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大江东去

滕王阁

闲登高阁,叹兴亡,满目风烟尘土。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千载名如故。长空澹澹,去鸿嘹唳谁数? 遥忆才子当年,如椽健笔,坐上题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遗恨西山南浦。往事无凭,昔人安在,何处寻歌舞?长江东注,为谁流尽千古?

这是一首咏古迹而叹兴亡的词作。

词的开头三句,即点出登高阁、叹兴亡的主题。高阁指滕王阁,为唐代滕王李元婴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市,西临大江,为游览胜地。唐高宗时,洪州(今南昌市)官吏大宴宾客,王勃路过其地,参预宴会,即席而作《滕王阁序》,此文名传千载,也为滕王阁增加了光彩。“江山故宅空文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当词人高永闲登此阁时,人去楼空,滕王阁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他首先看到的是满目的风烟与尘土,在干戈扰攘之际,这风烟与尘土,是带有象喻性的。“画栋珠帘”喻指当日滕王阁上的景物,“当日事”指当年大宴宾客的旧事。当日景,当日事,现在已经风流云散了,就连《滕王阁诗》所写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景象也看不到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在俯仰苍茫之中,怎能不产生兴亡之叹呢?紧接着,词人将笔一转,指出不随人事兴废的,只有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序》中的名句,词人把它概括为“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八字,即合律,又简净。“长空澹澹”以下两句,描写眼前景物,一方面为《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取影”,另一方面又化景物为情思,特别是“去鸿嘹唳”四字,使景物染上一层凄唳的色彩,自有一种哀感。“谁数”二字,说明词人已无心绪仔细观察这眼前的景物,暗淡的心情,时代的感伤,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是抚今追昔。“遥忆才子当年”以下三句,描写当年天才横溢的王勃,运用如椽大笔,即席作赋,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美文。“物换星移知几度,遗恨西山南浦”,化用《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及“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西山”、“南浦”都是撮取诗句中的辞语,但加“遗恨”二字,既切合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流露出来的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兼寄词人高永的感叹。“往事无凭,昔人安在,何处寻歌舞?”以今昔之感再写兴亡之叹。滕王阁上的一段往事,现在已不足凭信了,昔人早已殁去,当日阁上佩玉鸣鸾所演奏的歌舞,现在也无法寻找了,人世变迁如同沧桑,往日的风流韵事,已被风吹雨打去,好景难长,如同过眼云烟。以滕王阁的兴废而推及人事的兴亡,兴亡之叹则更加深沉。

结尾两句,以景结情。因滕王阁西临大江,词人面对东流而去的大江,不禁发出“为谁流尽千古”的一问,这一问很耐人寻味。这是一个不解之谜,无语东流的长江是历史的见证人,人世屡经兴亡盛衰,而长江却依旧东流,千古不衰,以永恒的山河与人事的兴亡相比,更显示出人事变化的迅速。长江的波涛,已经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现象是触处可见的。

这阕词用抚今追昔之法,将登临之感与兴亡之叹结合起来描写,主题鲜明突出,笔法错落有致。遣词造句大半根据《滕王阁序》,但却写得流利自然,无斧凿痕迹。文词豪放,曾著称于一时。


古诗词《大江东去》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大江东去

离豫章,舟泊吴城山下作

南游三载,只江山、不负中原诗客。万里行装无别物,满意风云泉石。牛斗星边, 灵槎缥缈,鬓影银河湿。哀歌谁和,剑光摇动空碧。 回首帝子长洲,洪崖仙去,风雨鱼龙泣。海外三山何处是,黄鹤归飞无力。天下佳人,袖中瑶草, 日暮空相忆。乾坤遗恨,月明吹入长笛。

王旭离故乡山东泰安,南游三载。离开豫章(今南昌)泊舟吴城山(位于南昌东北的大江边)下时,作此词抒怀。

南游三年,感慨无限,“只江山”多丽,“不负中原诗客”南游的热诚。只江山不负,言外之意是社会、人生都有“负”于中原诗客。“只”字流露出南游失意的感叹,其中蕴含着词人许多不幸的遭遇和难言的哀怨。“万里行装”二句进一步补足上意。南游三年一无所获,仕途无进展,声誉未提高,行装空无别物,只是饱览了江南的“风云泉石”,秀丽江山,还令人“满意”。南方的江山风云,拓展了心胸,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气魄,提高了审美的感受力和艺术的观察力。艺术创作本需要广泛游历,加强诗外功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就曾说他年轻时,居乡“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仅读书“不足以激发其志气”。于是,决然出蜀,“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山)、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然后知天下之巨丽”(《上枢密韩太尉书》),终于大开了眼界,艺术创作也随之而提高。王旭也是这样,南游一睹江山之胜,提高了艺术修养,故觉“满意”。但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在游览江山,而是在仕途上寻求出路,然而偏偏仕途上一无进展,这就不免失望、失意了。但词人并不正面抒写这种失意,而是将笔墨突然泼向“缥缈”的神话境界。“牛斗”,指二十八宿的斗宿、牛宿两个相邻的星座。据王嘉《拾遗记》和《晋书·张华传》记载:西晋时张华见常有紫气上冲到斗牛之间,问雷焕是何缘故。雷焕说丰城县(在南昌之南)与斗、牛星座相对应,是那里的“宝剑之精上彻于天”,紫气便是宝剑的光焰,后果然从丰城县监狱的屋基下挖出两把宝剑。下文“剑光摇动空碧”即指此。“灵槎”,传说中的木筏。张华《博物志》说每年八月,海边有人乘浮槎去天河。“牛斗”五句,写词人恍惚中乘灵槎来到“牛斗星边”、“缥缈”的“银河”上,两鬓斑白之影倒映在银河里且被浸湿。此句想象颇奇,不仅写神游银河,而且说银河清可照影、银河水还能打湿影子。但即使来到神府天国,词人仍然唱的是“哀歌”,而且在天国中同样找不到知音,无人理会升天意!“谁和”即无人唱和,仙人不理解或者无视他的痛苦,自然也就不与他唱和了。从牛斗星边回首望大地,宝剑的光彩在碧空中闪耀摇动,也仿佛是在为自己鸣不平!天国仙界尚且使他感到悲哀压抑,那么在人间,南游时的愤懑也就更加深沉了。这比正面直接地写南游的失意更深刻,更富于诗意,更具浪漫的想象。但这种想象又不是漫无边际的,它扣合着南昌附近的传说。身历其地,联想到当地的传说,因而信笔拈来以抒忧愤.构思奇特而自然。

过片仍扣合当地传说和历史故事来构思,“回首”也仍是从“牛斗星边”的银河上俯视。“帝子”,指在南昌之北新建县建滕王阁的唐代滕王李元婴,他是唐高祖之子。“洪崖”,仙人名,传说他在新建县南昌山得道成仙。“回首”二句意思是回首俯视人寰中的南昌,简直找不到知音,长洲帝子早已作古,高人洪崖也已仙去,风愁雨恨,连鱼龙也感到孤独寂寞而哭泣。这仍是侧面写南游豫章的不得意。南昌既“风雨鱼龙泣”,那游历其地的词人的孤独感、压抑感也就意在言外了。

“海外三山”,指传说中渤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词人的故乡在渤海之滨的山东,“三山”借指故乡。“黄鹤”,传说仙人子安骑黄鹤过武昌黄鹤楼,词人因滕王阁而联想到与之并称“江南三楼”的黄鹤楼(另一楼是岳阳楼)的有关传说。词人久客他乡,南游失意,于是想回归故乡,但乡关阻隔,“归飞无力”。此句构思近似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的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本词含义又深一层,思乡是一层哀,思乡而“归飞无力”是第二层悲哀。这又把上文写南游失意的情绪更推进一层。“海外三山”二句还可作另一种理解,即在现实中苦闷而思成仙,向往飞到海外三山去以摆脱尘世的苦恼,意与李清照《渔家傲》词“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相近。但“归飞无力”,希望过后又是失望。下文“瑶草”,即仙草,也含“轻举”为仙之意。汉东方朔《与友人书》说:“不可使尘网名缰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故乡归去无力,仙境又不可求,那故乡中倾城倾国的“佳人”和仙国中的“瑶草”,只能“日暮空相忆”而不可得了。这又在南游失意、归乡仙游不得的基础上,写出了第三层“遗恨”。“乾坤遗恨”一是说“遗恨”之广,弥漫着整个乾坤宇宙;一是说“遗恨”并不仅仅是个体人生的失意悲哀,也包含“忧天下”之意。“遗恨”无法排解,只能“托遗响于悲风”,寄情于长笛声中。结句甚妙,不仅写出明月底下抒情主人公横笛吹奏以抒愤的形象,而且点明舟泊吴城山下的时间。同时长笛一吹,其声呜呜然,具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前赤壁赋》)的美学效果。从结尾又可见,词人已从“缥缈”的银河上“回到”了现实人间。

本词笔含《离骚》遗意,颇富于浪漫色彩。写情层层递进又含而不露,是篇难得的佳作。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

词牌名。《念奴娇》的别称。因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故名。

☚ 红娘子   柳色黄 ☛

念奴娇【同义】总目录
大江东去念奴娇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

浩荡的江水向东奔流。常形容某种潮流或力量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 大风大浪   大势所趋 ☛
大江东去

074 大江东去

歌曲。宋苏轼词,青主曲。作于1920年。作者运用欧洲近代专业作曲技巧,鲜明地表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二段体曲式。第一段在小调上,是略带歌唱性的宣叙调。第二段在同主音大调上,是舒展、潇洒,带有幻想性和浪漫气息的咏叹调。钢琴伴奏和调性布局烘托了奔腾澎湃的气势和伤今吊古的感情,使全曲丰融瑰丽。是男中音经常演唱的曲目。

☚ 二泉映月   黄河大合唱 ☛

《大江东去》da jiang dong qu

The River Goes East→张恨水 (Zhang Henshui)

大江东去dà jiànɡ dōnɡ qù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The mighty river flows eastward.

大江东去dà jiāng dōng qù

【解义】大江:长江。长江的水向东奔流而去。比喻旧的事物退出历史舞台。也形容自然景色。
【用法】用于事物发展趋势及自然风光。
【例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许多风云一时的英雄豪杰也感叹~的无奈和无情了。

大江东去dà jiāng dōng qù

长江水向东流去。多比喻历史朝前发展或陈迹的消逝。

大江东去dà jiānɡ dōnɡ qù

【解义】 大江:长江。长江的水向东奔流而去。比喻旧的事物退出历史舞台。也形容自然景色。
【用法】 用于事物发展趋势及自然风光。
【例句】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许多风云一时的英雄豪杰也感叹~的无奈和无情了。

大江东去dàjiāng-dōngqù

〔主谓〕 原指长江向东流去。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首句为“大江东去”,故借用作词牌名,即“念奴娇”。宋·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坡为之绝倒。”也常用以比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曹靖华《智慧花开烂如锦》:“鲁迅先生一生所慨叹、所掊击的那该咒的社会制度和年代,早被我们伟大的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的巨掌击退,如~,永不复返了。”
△ 多用于现象和状态方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1: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