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阴阳管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阴阳管见

 哲学论著。一卷。明何瑭撰。成书年代不详。
 何瑭,字粹夫,号柏斋。生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卒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怀庆武陟(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著有《柏斋集》,书旨以存心为主,以格物致知为先。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阴阳管见》为其哲学上的代表著作。据其自序,乃经三十五年学问思考方成。首两段为总旨,解释其宇宙本体论,以为造化之道,可归之为一阴一阳。“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阳有知阴无知,阳有形阴无形;阳无体以阴为体,阴无用待阳而用。此二者结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并以为这一道理是很精微难通的,如果理解了它,便鬼神之幽,人物之著,乃天文、地理、医卜、方技、仙佛等的蕴义,都能一以贯之而通晓了。落实得具体些,则是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并且“天,阳之阳也,故神而无形;地,阴之阴也,故形而不神。”
 以下各段均以问答的方式进行,一问一答,通过解答“或曰”来展开和解释自己的理论。有人问:水属阴,流而不息,怎么能说它是静的呢?撰者以为,流动并不是水的本质,“体疑性静”,才是它的本体。水流动是天、火引起的运动。有人问:天有定形,日月星辰在其中万古不变,怎么能说天是无形的呢?撰者以为,天一方面有形,另一方面又有日月星辰等的盈缩变化,因而说它是无形的。因为无形,才有盈缩变化。有人问:“天地水火”恐怕不足以概括“造化”的义蕴,不如以“阴阳”这一更抽象的概念来统一为好?撰者以为所说的“阴阳”,是一个虚名,“天地水火”是它的实体。二者其实是一个东西。因而说天地水火不足以说明造化的义蕴,那是没有深究其中事理。“天载之以神,地载之以形,水火二者,交会变化于其间,万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死。”造化之意全在其中了。有人问:《易大传》曾也说乾静专而动直直,坤静翕动辟。你为什么说天专为动,地专为静,你凭什么这样说。撰者答到,《易大传》中所说的专是就“乾坤交不交”而言,乾有时不“交”,所以说坤是静的,但它的本体依然是动的,坤有时不受乾之“交”,所以本体依然是静的。有人问,你说的天为阳、地为阴的观点是否与《易大传》上所说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不一致?撰者以为只要深入思考,便可知两者是并行不悖的。有人问:你以为周敦颐的太极说怎样?撰者以为周子谈太极,其中关于阴阳相生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两者当有其本体的独立性,只能相依而不能相生。有人问,周敦颐关于阴阳谓之道的理论如何?撰者以为周子的理论是似而非,因为他将天看作是太极的全体,而将地看作是天的分体,因而是误甚。太极图是性理学说之首,因而务必辨清这一错误认识。有人问,你对张载《正蒙》、邵雍《皇极经世》有什么看法,撰者一一作了辨正。有人问,你说你的理论都出于伏羲的《易》说,它的详细情况如何呢?撰者简要地介绍了一些主要的方面,并认为其关于阴阳的说法甚为明顺。自己不敢妄断,因而暂且“发此意,以待再来之伏羲正焉。”最后又画一太极图,来辅证表明伏羲的阴阳说。
 该书有《百陵学山》本及《学海类编》本。
阴阳管见

阴阳管见

明代论述阴阳学说的著作。一卷。明何瑭著。何瑭(1474—1543),字粹夫,号柏斋。怀庆武陟(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右都御史。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定。据作者自序称,对“阴阳之论”,在年少时“闻其名而未知其实,反复周、程、张、邵之书,出入乎佛、老、医、卜之说者,将二十年。至三十八岁,坑伏羲卦象而验之以造化之道,乃若有得”。然而藏于心中十五年之后,方著成为书。
《阴阳管见》书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二:一曰阴,一曰阳。阳是有知无形之精神,阴是无知有形之物质,二者相合,化生万物。“造化之道,一阴一阳而已矣。阴动阳静,阳明阴晦,阳有知阴无知,阴有形阳无形,阳无体以阴为体,阴无用待阳而用。二者相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第一章)有心物二元论的倾向。
把阳和阴具体化为天地水火,“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第二章),因而“阴阳者虚名也,天地水火者实体也,二而一者也”(第六章)。认为阴阳造化万物,是由天地水火来具体实现的,“天宰之以神,地载之以形,水火二者交会变化于其间,万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死,造化之能事毕矣”(同上)。
对周敦颐的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阴阳不能相生,“天不能生地,水不能生火,无愚智皆知之,乃谓阴阳相生,不亦误乎?”(第九章)认为阴阳相生是把两者的不相离和分属不同的系列混淆起来了,“先儒但见其不相离,而未察其不可乱也,故立论混而无别。愚窃以为阴之与阳,谓之相依则可,谓之相生则不可”(第九章)。这里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性,即不能把阴阳的互相转化来取代了阴阳的互相依存。
对张载的“太虚即气”的观点,亦有批评。张载以太虚即气来讲有无之统一,太虚聚而为万物,万物散而为太虚,聚则有形可见,散则无形不可见。认为这种观点并不精当,因为“造化之道,阳为神,阴为形,形聚则可见,散则不可见。神无聚散之迹,故终不可见。今夫人之知觉运动,皆神之所为,是岂有形而可见乎?”(第十一章)就是说精神活动和具体事物不同,后者有聚散,前者无聚散,始终是无形不可见的。这就把精神看作完全是独立于有形物质的东西。这是其心物二元论必然导致的结论。
同时代的王廷相曾对此书有驳难。
黄宗羲《明儒学案》有节录。有《百陵学山》本、《学海类编》本。

☚ 大学问   慎言 ☛
0000008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