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将军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将军府唐高祖李渊起兵初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起兵太原,六月,上号为大将军,建大将军府。参照隋亲王府、大将军府、州郡官属之制,署置官属。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温大雅为记室,武士彟为铠曹,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为户曹,姜暮为司功参军,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王长谐等为左、右统军。以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领左三军,以次子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领右三军,四子元吉统中军。时大将军府共有兵三万,自太原南下。及诸起义军归降李渊军,共得兵二十万。李渊称帝,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府领之。大将军府遂废。 大将军府 大将军府官署名。始置于战国。历代均有大将军府之称,但有为国之专设,也有以其封号而故称。其区别在其府是否有与其相应的职官与内设机构。《通典》:“大将军,战国时官也。” 《后汉书·百官志》: “将军,不常置。注曰: 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 第一大将军……大将军如三公焉。长史、司马皆1人,千石; 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 本注曰: 职参谋议。掾属29人,令史及御属31,本注曰: 此皆府员职也。又赐官骑30人,及鼓吹。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5部,部校尉1人,比二千石; 军司马1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1人,比六百石; 曲下有屯,屯长1人,比二百石。” 《北周六典·勋官》: “大将军,正九命。大将军府长史,正七命; 大将军府司马,正七命; 大将军府司录,正七命; 大将军府中郎,正五命; 大将军府掾,正五命; 大将军府属,正五命; 大将军府列曹参军,正四命; 大将军府参军事,正三命。” ☚ 大都督府 大顺广道 ☛ 大将军府唐高祖李渊起兵初期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起兵太原,上号为大将国,建大将军府。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温大雅为记室,武士彟为铠曹,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为户曹,姜暮为司功参军,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王长谐等为左、右统军。以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领左三军,以次子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领右三军,四子元吉统中军。时大将军府共有兵3万。李渊称帝,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府领之。大将军府遂废。 大将军府 大将军府即大将军的官署。古时将军为高级武官的通称,始自战国,秦汉沿置, 其最尊者称大将军, 金印紫绶,职掌统兵征战。汉武帝时始冠以大司马官号,其后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为中朝官领袖, 掌握全部朝政。虽然大将军形式上,位次丞相,但实际的优宠和权力都在丞相之上。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只在名义上办理例行公事而已。西汉后期,大司马逐渐成为较固定的官职,其或冠将军,或去将军,多次变化,不过事实上大司马即为大将军。东汉复置大将军,但时置时罢,其地位或比公,或在公下,或在公上,全因人而异。至东汉末,大将军为上公,成为定制。大将军府又称大将军幕(莫)府,其缘起有两说。《史记·李牧列传》《集解》引如淳说:“将军征行无常处,所在为治, 故言莫府。”《索隐》引崔浩说:“古者出征为将帅,军还则罢,理无常处,以幕帟为府署,故曰幕府,则 ‘莫’当作‘幕’字之误也。”西汉大将军幕府官属见于记载者有: (1)大将军长史。秩千石。(2)大将军校尉。(3)大将军军司马。(4)大将军军司空。(5) 大将军从事中郎。(6)大将军军监。(7)大将军史。(8)大将军军武库令。东汉大将军府属官,《后汉书·百官志》概述说:“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职参谋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本注曰: 此皆府员职也。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总之,两汉大将军府属官可分作两大类: 一是属于军队系统的,如校尉、司马、军监等;再是管理府内事务的,如长史、从事中郎等。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执政,亦多兼大将军官号。北周府兵制,以柱国领兵,其下置大将军。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禁军的高级武官。唐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军、十六卫亦置大将军,职与隋略同。宋代十六卫大将军已成空衔。另唐至元,武散官有大将军,均非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设大将军, 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汉代大将军府设于京师, 东汉时与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合称“四府”。若大将军率兵征战, 所设幕府则随军所在为治。 ☚ 典属国寺 尚书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