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外科外治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外科外治法

外科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操作并配合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在外科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医学源流》谓:“外科立法,最重外治”。它不但可配合内治以提高疗效,而且某些外科轻浅之症,常可专用外治而收功。外治法的运用,与内治法一样要进行辨证施治,必须依据不同证候和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兹将常用的方法,归纳如下:
药物疗法 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病变部位,赖以药物的性能,使之直达病所而发生效果。本法大体分为鲜草药、膏药、油膏、箍围药和掺药等。
(1) 鲜药: 采摘新鲜中草药,洗净,捣烂外敷,以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疮疡各期,但多用于一切外科疾病的初期,对具有红肿热痛的阳证,有消散的作用,一般有溃疡者不用。由于药源丰富,使用方便,为民间广泛应用,是祖国医学宝贵经验之一。选用清热解毒和消肿的鲜草药如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丝瓜叶、野菊花叶、金银花叶、七叶一枝花等。选择2~3味,加少许盐或黄糖捣烂外敷,每日2~3次。
(2) 膏药(古称薄贴): 按配方将药物浸于油中煎熬,并加入黄丹拌搅均匀后凝结而成,俗称药肉;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或布上,便于收藏携带,用时稍加热微熔,贴于患部。但也有不用煎熬,经反复捣打而成,贮于容器,随用随取。因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时,既能固定位置,同时赖各种药物的作用,从而达到消肿镇痛、提脓祛腐、生肌收口和遮风护肉的目的。由于药肉内组成方剂的不同,药物性味有别,故各类膏药均有不同的适应证,如太乙膏、千捶膏,性偏寒凉,功能清火消肿、解毒生肌,为阳证的肿疡、溃疡的通用方。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和化痰通络,一般用于阴证未溃者。咬头膏性偏腐蚀,能蚀破疮头,脓毒得以外泄,一般适用于脓肿已成而不能自破者。象皮膏性温和,功能去腐生肌,用于溃疡腐烂久不收口。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在具体应用上也各有所宜。一般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
(3) 油膏: 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又称软膏。油膏的调制,有用猪脂、羊脂、麻油、白蜡及凡士林等。它具有柔软、滑润,对局部皮肤刺激性较少等优点,可用于疮疡各期,尤其对溃疡更为适宜。由于油膏的方剂组成不同,药性有别,其临床应用亦有选择。肿疡常选用有金黄油膏、四黄油膏、玉露油膏等,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阳证;冲和膏有疏风消肿、活血祛寒的作用,适用于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油膏有温阳通脉、散寒化痰的作用,用于阴证。溃疡常用的有生肌玉红膏,有活血祛腐、解毒止痛和润肤生肌的作用,适用于一切溃疡腐肉难脱、新肉难生或久不收口者。生肌白玉膏有润肤、生肌、收敛作用,用于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皮肤病常用有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顽癣、湿毒等;青黛膏功能收湿止痒,清热解毒,适用于蛇串疮、胎疮等。
(4) 箍围药(古称敷贴): 是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随用调制,它是借助药散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使初起疮疡轻者可以消散,重者可使疮毒结聚,疮形缩小,炎症趋于限局;即使破溃后,周围炎症硬块有碍溃疡愈合者,亦可用它外敷使之消散。随着治疗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本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外敷治疗炎症包块、索状物,如静脉炎、兰尾包块、腹膜炎等,均收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它在外治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故须酌情选择应用。如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玉露散等,药性寒凉,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回阳玉龙散药性温热,有温经活血、散寒化痰的作用,适用于不红不热的一切阴证;冲和散药性和平,有行气疏风、活血定痛和散瘀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热微红的半阴半阳证。因病情的变化不同,箍围药调制之剂也有不同,一般来说,以醋调的,取其散瘀解毒;酒调的,能助行药力;葱、姜、韭、蒜捣汁调的,取其辛香散邪;菊花汁、银花露调的,取其加强清热解毒;鸡子清、蜂蜜调的,可缓和药物刺激并可解毒;油类调的,取其润泽肌肤。
凡用于疮疡初起或炎症包块者,宜敷盖整个病变或稍超过病变范围,敷药要有一定的厚度,并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才能发挥其药效,以利炎症消散吸收,收束疮毒的作用。
(5) 掺药: 将各种药物碾研成极细粉末,配伍成方。掺药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很广,不论肿疡、溃疡,凡需要消散、提脓、脱腐、收口者,均可选用。掺药可撒布于膏药、油膏上,或直接撒布于疮面上,或粘附在纸条上再插入疮口内(包括瘘管)。掺药按其功能分为:
❶消散药,具有渗透和消散的作用,撒布于膏药上,贴于病变处,可直接发挥药力,使疮疡壅结之毒得以移深居浅,肿消毒散。一般用于疮疡初起而肿势局限者,以及瘰疬、乳癖等,阳证者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常用阳毒内消散、红灵散;阴证者宜温经散寒、活血消坚,常用阴毒内消散、桂麝散。
❷提脓祛腐药,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使疮疡内蓄之脓毒得以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用于溃疡初期,脓栓及腐肉难以脱落,脓水不净而新肉难生的情况下。红升丹是提脓去腐的主药,目前一般采用的是小升丹,临床使用时,若疮口大者,可掺于疮口上;疮口小而深在者(包括瘘管),可粘附在药线上插入,亦可掺于膏药、油膏上盖贴。因纯正红升丹腐蚀作用甚猛,毒性较大,须加赋形药(如熟石膏)以减轻毒性,根据升丹与熟石膏之比例不同,常选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在腐肉已脱,脓水减少的情况下,应减少升丹的含量。此外,尚有黑虎丹,是不含升丹的提脓去腐药,常用于对升丹过敏者。升丹刺激性大,有汞中毒的毒性反应,故宜慎用,临床以甩陈久升丹为好,其毒性反应较轻。
❸腐蚀与平胬药,腐蚀药具有腐蚀组织的作用,使异常组织腐蚀枯脱,刺激性较强,适用于溃疡疮口小,脓腐难去,或脓肿已成而不能穿溃,赘疣、瘰疬、痔疮、瘘管、息肉等。常选用的有白降丹、三品一条枪、枯痔散等。平胬药使胬肉平复,刺激性较弱。适用于疮口胬肉突出、肉芽水肿,如平胬丹。腐蚀药含有汞、砒等剧毒药,应用时要注意汞、砒中毒外,对于头部、指、趾等处,不宜过用腐蚀药,以免损伤筋骨。此外,在掺布腐蚀药时,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以免损伤。
❹生肌收口药,具有促进新肉生长,加速溃疡愈合的作用,用于溃疡的腐肉已脱,脓水将尽者。常选用的有生肌散、八宝散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使用药散掺于疮面,以促进愈合。
❺止血药,具有收涩止血的作用,掺于出血处,外加消毒纱布包扎。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常选用有桃花散、田七粉、云南白药等。
总之,外治药物疗法有各种剂型,各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和适应证,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手术疗法 是使用各种器械配合手术操作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它在外科的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医外科的手术疗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的《灵枢·痈疽》载有脱痈(脱疽)的截指(趾)的手术指征和方法,《古今医统》载有肛瘘的挂线疗法。据古医籍的记载,中医外科手术疗法有开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和结扎法等,现分述于下:
(1)开刀法: 古人又称针法,即现代的切开法,是运用器械对脓肿进行切开手术,使脓液排出,以达到疮毒随脓外泄,肿消痛止,渐趋愈合的目的。否则,脓毒内蓄,损筋腐骨,甚至毒邪内攻脏腑而造成危候。所以《外科准绳》谓:“当用针烙而不用,则毒无从而泄,脓瘀蚀其膏膜,烂筋坏骨。”这说明开刀法在外科治疗上的重要性。
开刀要掌握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部位。所谓适当的时机,就是要待脓成透熟才行切开,过早过晚均非所宜。《外科正宗》谓: “脓生而用针,气血反泄,脓反难成。若脓熟而不针,腐溃益深,疮口难敛。”所谓适当部位,又称之为“头”,所谓“头”,就是整个肿疡成脓后,脓肿中央或中央略下处出现最软的较浅薄的一点,又名“刀路”(下刀的部位)。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谓: “当上薄者,都有脓,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易出。”脓肿甚大者,不能拘于“头”,当以选择稍下部为宜,《外科正宗》指出“孔宜顺下”,就是这个意思。过上则脓必下兜成逆流,过下则肉厚而脓路小,脓泄难畅,均属失宜。古人谓“脓出反痛,虚之过”,但临床上每见阳证、实证也有脓出反痛者不属虚,此多数是脓下兜或脓路小,脓泄不畅的缘故。如脓肿过大,必须在中央或下部同时开两个切口,使脓流通畅。对于深部脓肿,在决定刀路时,必须循肌肉及筋脉的走向,注意不损伤筋脉,以免加重病情。切口的深浅和大小要适宜。《医宗金鉴》谓: “盖皮薄针深,反伤好肉;肉厚针浅,毒又难出,大抵肿高而软者在肌肉,针四、五分,肿下而坚者在筋脉,针六、七分。肿平肉色不变者,附于骨也,宜针寸许。”古人切开用火针,根据脓肿深浅而定针的深度,实属经验之谈。《外科启玄》谓: “肉厚肿丰脓深,恐疮口小而易合,脓水不快,故取之大针”。故切口大小应以肌肉厚薄和肿疡大小来决定,肉厚脓深者宜大,肉薄脓浅者宜小,以脓水流畅为度,脓毒泄而新肉生。这是祖国医学对脓肿切开的认识,至今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火针烙法: 火针形如细筷,系用铁或铜制成,其头如米粒、小蚕豆大小,上接一柄,它是利用烙铁烧灼后,烙于出血点而止血,亦可烫治病变。一般可用于小血管出血、溃疡胬肉、肉芽水肿、赘疣、息肉等。
(3)砭镰法: 俗称飞针,它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患处浅刺皮肤放出少量血液的方法,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借以减轻疼痛和肿胀。一般用于疮疡阳证,如丹毒、红丝疔等。
(4)挂线法: 是采用普通丝线、药制丝线、橡皮筋线等来挂断瘘管的治疗方法。利用线的张力,从而使局部气血阻断致肌肉坏死,达到切开的目的。这种操作方法简便,又无出血之虞,且有边切开边引流、刺激肉芽生长、加速愈合等优点。一般用于疮疡溃后形成经久难愈的瘘管、乳漏、肛瘘等。
(5)结扎法: 又名缠扎法,此法很早就在外科治疗上应用,如《外科正宗》就有用头发结扎脱疽,《景岳全书》有用蜘蛛线缠扎赘疣的记载。结扎是利用线的张力,促使患部经脉阻塞,气血不通,将所要去除的病变组织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一般适用于赘疣、息肉、痔核、蒂小的体表肿瘤等。
其它疗法 由于外科病种繁杂,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局部病理变化,尚有以下一些疗法:
(1) 灸法: 是用药物(常用艾条、艾绒)在患处燃烧,借助药力和热力的温暖作用,可以温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郁毒等,使肿疡未成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溃脓,既溃易于收口。多用于疮疡阴证。常用的灸法有:
❶直接灸法: 以艾炷或艾条在俞穴上或疮疡处灸之。俞穴施灸,根据针灸的治疗原则进行辨证配方取穴。在疮疡部位施灸,宜在疮头上灸,灸的时间长短以不痛者须灸至知痛痒,疼痛者则灸至不痛似痒为度。
❷间接灸法:于灸处先放置药物,再置艾炷燃之,此灸法很多,如隔蒜、隔姜、隔盐、隔豉饼等灸法,既借助火力而温之,亦取蒜、姜等的药性作用,以增强温散阴凝之毒。
❸其他灸法: 骑竹马灸法、桑木灸法、雷火神针灸等,均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极少应用。
(2) 药筒拔法: 又称煮竹筒法,是配合一定的药物与竹筒若干同煮,乘热急盖疮上,是种吸取脓液毒水的方法。它具有宣通气血、拔毒泄热的作用,从而达到脓毒自出、毒尽疮愈的目的。一般适用于疮毒坚肿散漫不收,脓毒不得外泄或脓泄不畅;被毒蛇、毒虫咬伤肿势扩散,毒液不得外泄者。
(3)垫棉法: 是用棉垫或纱布衬垫疮部的方法。借助加压的作用,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袋而潴留,亦可使较大的溃疡空腔上的皮肤与溃面接触以易愈合。其用法是,有袋脓现象的用棉花或纱布垫衬疮口下方空隙处;有溃疡空腔者,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的,使用棉垫置疮口之上,再用阔绷带稍加压包扎。
(4) 药线: 一般用桑皮纸、丝棉纸等,按其实际的应用,裁成阔狭长短适度,搓成线状,外粘药物或内裹药物而制成,俗称纸拈。外粘药物法,就是将搓成的纸线,抹上一层薄而均匀的米糊(亦有用白芨汁与药粉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外粘药物一般多用含有升丹之方剂或黑虎丹等;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多用白降丹、升丹等。这些药物有提脓祛腐、腐蚀管壁的作用,一般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经久不愈的瘘管等。
(5) 熏法: 将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或局部涂药后再加热烘,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前人有神灯照法和桑柴火烘法作为疮疡的辅助疗法,促进肿疡消散或局限酿脓,也可使溃疡易于愈合。还有热烘疗法、烟熏法,用于干燥无脂水的各种顽固性皮肤病,如湿毒、牛皮癣等。
(6)熨法: 是将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药温熨患处,可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熨风散有温经祛寒,散风止痛之功,用于附骨疽、流痰等,还有用吴茱萸炒热,或生盐炒热,温熨腹部,是治疗肠梗阻的辅助疗法之一。
(7) 洗涤法: 又称溻浴法,用药物煎汤并乘热淋洗患部的方法。洗涤法按其使用部位及方式不同可分为溻渍(泡浸)、沐浴(淋洗)、罨敷(湿敷)、坐浴(坐盆)等。将四肢浸泡在药液中的,称溻渍;遍洗头部及全身者,称沐浴;浸洗臀部和肛门处,称为坐浴;用棉垫、纱布浸药液湿热敷患处者,称罨敷。洗涤法的应用范围甚广,根据不同疾患选用不同方剂和洗涤方式。肿疡初起用葱归溻肿汤,达到消肿止痛,以冀消散吸收。溃后腐肉难脱,脓水浸淫,常用蒲公英煎汁、银花甘草汤等,以洁净疮口,促进腐肉脱落,毒邪得解,才能生肌收口。皮肤病瘙痒脂水浸淫,用苦参汤,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之功。痔疮肿痛、肛裂和脱肛,用五倍子汤煎水坐浴,有消肿止痛和收敛止血的作用。临床上应用洗涤方剂甚多,应随证灵活选用。
中药麻醉 应用中草药,使病人全身或局部知觉暂时丧失,在无痛下进行手术治疗,这种麻醉的方法称为中药麻醉。麻药有内服与局部外敷两类。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应用麻药的记载,《后汉书·华佗传》谓: “……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可惜麻沸散早已失传,但内服麻药在后世医家还有不断的应用,如元代《世医得效方》载有“草乌散治损伤骨节不归窠者,用此麻之,然后用手顿。”并提出了使用麻药法: “颠扑损伤,骨肉疼痛,整顿不得,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或服后麻不倒,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调些少与服,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药。被伤有老有幼,有无力,有出血甚者,此药逐时相度入用,不可过多,亦有重者,若见麻不倒,又旋添些,更未倒,又添酒调服少许,已倒便住药,切不可过多。”由此可见,当时已认识曼陀罗花是较强的麻醉药,也知道使用麻醉药的用量和用法,应视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而有所不同。对于局部外用麻药,《医宗金鉴》载有“外敷麻药,此药敷于毒上,麻木任割不痛。”由于外敷麻药镇痛不全,现在已极少使用,但中药麻醉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已得到人们的重视,1970年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经过反复试验,首先以洋金花(曼陀罗花)总碱静脉注射为主的复合麻醉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1972年,樟柳碱用于静脉复合麻醉,毒扁豆碱用于中药麻醉术后催醒,均先后获得成功。现在,中药麻醉作为麻醉方法的一种,已应用于临床。

☚ 外科内治法   疮疡 ☛
000192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