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岐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岐阳qí yáng(字)周子文,明代人,进士。 岐阳 岐阳金组诗名。七律。元好问作。见《元遗山全集》卷八。金哀宗正大八年,即元太宗纪三年(1231)正月,蒙古兵包围了岐阳(今陕西凤翔县),二月攻克。其时诗人任南阳县令,惊闻岐阳失陷消息,心情沉重,遂作《岐阳》三首。其一曰:“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其二曰:“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其三曰:“耽耽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禹贡上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这组诗纪实论事,不离形象思维,论事尤能以情语出之。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元好问之七律“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又论《岐阳》曰:“此等感触时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使读者低徊不能置。”元好问生于金末乱亡之际,宗社丘墟之悲使他在感情上与忧时悯乱的杜甫息息相通,发而为诗,“沉挚悲凉,自成格调,直接少陵”(梁章钜《退庵随笔》)。元好问反对徒事摹拟,他学杜甫,主要是学其意,得其神,诗中有诗人真情,有当时真事,深情滂沛,一气贯注,无摹拟雕锼之迹,善用他人之笔,抒己之情,言如己出,浑然天成。 ☚ 月儿弯弯照九州 论诗 ☛ 岐阳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2〕。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3〕。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4〕。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5〕。 〔1〕《岐阳》是元好问“丧乱诗”的代表作。金哀宗正大八年,金军与蒙古军在岐阳(今陕西风翔)进行一次重要战役,金军战败,岐阳为蒙古军攻陷。作者当时任南阳县令,闻讯写了《岐阳》三首,这是第二首。元好问(公元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宣宗兴定五年进士,历任县令等职,官至左司员外郎。金亡,隐居不仕。元好问是金代最杰出的诗人,继承建安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倡导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诗风,其“丧乱诗”反映了金末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有“诗史”之称。 有《遗山先生全集》,并辑有金诗总集《中州集》。 〔2〕“百二”二句:百二关河,语出《史记·高祖本记》:“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裴骃《集解》:“秦地险固,二万人足挡诸候百万人。”草不横,草不横倒。唐颜师古谓横草即在草中行军,使草偃服。诗人以此意象喻指金兵未加抵抗。十年戎马,戎马代指战争,自金兴定五年蒙古军进攻陕北,至岐阳战役,正十年。 秦京,本指咸阳,这里泛指秦川(今陕西一带地区)。 首联写险固的关河失守,长期战争使秦川暗无天日。 〔3〕“岐阳”二句:无来信,暗指岐阳失陷。 陇水,指渭水上游,流经甘肃东部,古乐府《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中州集·雷琯·商歌十章序》:“客有自关辅来,言秦民之东徙者,余数十万口,携持负载,络绎山谷间,昼餐无糗糒,夕休无室庐,饥羸暴露,滨死无几。”颔联写岐阳失陷,难民东徙哭声不绝。 〔4〕“野蔓”二句:野蔓,野草。萦,缠绕。颈联继续写战争造成的破坏,战骨盈野,残阳空城。化用江淹《别赋》:“试望平原,野蔓萦骨,拱木敛魂。” 〔5〕“从谁”二句:苍苍,天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这里代指天。争,怎能。蚩尤,古代传说中的九黎族部落酋长,此处代指异族敌人。五兵,五种兵器,各古籍所载细目有所不同,多谓为矛、戟、钺、楯、弓矢,这里代指兵灾。尾联以激愤之情质问苍天。 这首七律的情辞沉郁苍凉,意境雄浑开阔,反映了岐阳陷落,百里秦川惨遭蹂躏,人民流离。暗淡失色的秦川,呜咽声中的陇水,荒野中的战骨,夕照中的空城,构成凄怆悲凉的画面。诗中多用比拟手法:流水可闻哭声;野草情绕战骨;夕阳本无意,何以照空城?苍天实无心,竟然被质问,更突出了诗人的激愤之情。清人赵翼曰:“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 岐阳❶北朝行宫名,在今陕西凤翔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