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音乐史
中国以外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地的音乐历史。有据可考的音乐史料以欧洲最为古老和丰富。
古希腊罗马音乐产生和发展于公元前32—5世纪的历史阶段中。古希腊音乐有极少量的乐谱流传至今。在古希腊的墓穴中已有伴随歌唱和乐器演奏的舞蹈壁画存在。公元前12—前8世纪的年代,史称“荷马时期”,曾广泛流传过各种劳动歌曲,如织布歌、割麦歌、放牧歌。从凯旋歌和葬礼歌演变成的新艺术体裁 “英雄史诗”,是这一时期艺术的重大收获,同时也是音乐史的一大发展。大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中,许多抒情诗中着重表达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因此产生了独唱抒情诗的新形式并导致了在列斯博斯岛形成音乐诗歌学派,对音乐史上的后继者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后音乐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的重视。公元前5—前4世纪,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大发展,其古典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音乐美学和音乐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时期,产生了闻名于后世并对整个欧洲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古希腊悲剧。悲剧的希腊文字意就是半人半羊的故事与歌的结合。而与悲剧一样诞生于酒神祭祀仪式的喜剧,其希腊文是由“欢乐”和“歌” 结合而成。大约在同一时代,古罗马的伊特拉斯坎人的劳动歌曲,开创了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起步的古罗马音乐和文化。音乐文化的许多概念,如 “音乐”、“节奏”、“音阶”、“旋律”等,均在古希腊罗马音乐文化中逐步得到讨论和确立。一些新兴的大城市中建造了专门的音乐厅。丰富的音乐生活同时促进了乐器的改良,有的形制变得更有音响效果和美观,有的则因增加琴弦的数量而大大扩充了音域。
欧洲中世纪音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音乐的教育、创作、演出、理论研究等活动的中心从城市音乐厅转移至修道院。这时期产生了 “格列高利圣咏”、“宗教剧” 等新体裁,并在宗教合唱中萌发了欧洲多声部音乐的种子。其后,反映了封建贵族审美倾向和趣味的世俗音乐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中骑士歌曲中有不少作品流传一时。多声部宗教合唱、复调世俗歌曲的重大进展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意大利和法国的作曲家是文艺复兴音乐的先驱。15—16世纪印刷术的勃兴使乐谱得以大量制作并广泛流传。统一的版本使音乐教育更加规范和能够循序渐进。除世俗歌曲和宗教音乐外,器乐曲大量产生,并有了 “前奏曲”、“变奏曲”、“托卡塔” 等器乐体裁出现。这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音乐大师涌现出来,有的作品丰富,成就卓然,并由他们促成了音乐流派的发生和发展。较重要的如 “佛兰德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
17—18世纪,巴罗克音乐成为引人注目的音乐文化现象。歌剧和器乐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城市中得到很大发展。歌剧的结构因素如咏叹调和有和弦伴奏的朗诵被确立,器乐曲的调式和曲式结构趋于成熟,创作技法得以完善。
19世纪初至后半叶的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年代间,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成为重要的潮流,强调音乐表现个人的情感,注重音乐中的民族化的题材和主题,注入民间音乐的因素,创作手法讲究,对自然景观有着意的表达和赞美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G. 德彪西首创了印象主义音乐,在观念上强调避免浪漫主义音乐的手法和技巧,强调节奏的反复所造成的效果,强调不同调式的特殊作用等。此后,西方音乐史中重要的现象是现代主义音乐的出现。现代主义音乐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在音高、节奏、音色、结构、技法等等方面力求出新,所创造的音响世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并时常超越人们的思维定势和听觉习惯。不协和性、创作与听众之间的隔膜、传统调式的瓦解等都很引人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古典主义音乐对当代音乐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其主张为否定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主张艺术至上和回归古典,用现代手法和冷静的客观性再现古典的诞生对当代音乐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电子音乐机构和创作试验室把音乐与当代电子科技成果相结合,产生了无数奇特的音响效果,重新开拓了音乐的表现领域。此后,具体音乐、镶贴音乐与组合音乐的陆续出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代西方音乐多元发展的鲜明特征。
外国音乐史
中国以外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地的音乐历史。有据可考的音乐史料以欧洲最为古老和丰富。
古希腊罗马音乐产生和发展于公元前32—5世纪的历史阶段中。古希腊音乐有极少量的乐谱流传至今。在古希腊的墓穴中已有伴随歌唱和乐器演奏的舞蹈壁画存在。公元前12—前8世纪的年代,史称“荷马时期”,曾广泛流传过各种劳动歌曲,如织布歌、割麦歌、放牧歌。从凯旋歌和葬礼歌演变成的新艺术体裁“英雄史诗”,是这一时期艺术的重大收获,同时也是音乐史的一大发展。大约在公元前8一前7世纪中,许多抒情诗中着重表达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因此产生了独唱抒情诗的新形式并导致了在列斯博斯岛形成音乐诗歌学派,对音乐史上的后继者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后音乐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的重视。公元前5一前4世纪,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大发展,其古典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音乐美学和音乐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时期,产生了闻名于后世并对整个欧洲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古希腊悲剧。悲剧的希腊文字意就是半人半羊的故事与歌的结合。而与悲剧一样诞生于酒神祭祀仪式的喜剧,其希腊文是由“欢乐”和“歌”结合而成。大约在同一时代,古罗马的伊特拉斯坎人的劳动歌曲,开创了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起步的古罗马音乐和文化。音乐文化的许多概念,如“音乐”、“节奏”、“音阶”、“旋律”等,均在古希腊罗马音乐文化中逐步得到讨论和确立。一些新兴的大城市中建造了专门的音乐厅。丰富的音乐生活同时促进了乐器的改良,有的形制变得更有音响效果和美观,有的则因增加琴弦的数量而大大扩充了音域。
欧洲中世纪音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音乐的教育、创作、演出、理论研究等活动的中心从城市音乐厅转移至修道院。这时期产生了“格列高利圣咏”、“宗教剧”等新体裁,并在宗教合唱中萌发了欧洲多声部音乐的种子。其后,反映了封建贵族审美倾向和趣味的世俗音乐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中骑士歌曲中有不少作品流传一时。多声部宗教合唱、复调世俗歌曲的重大进展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意大利和法国的作曲家是文艺复兴音乐的先驱。15—16世纪印刷术的勃兴使乐谱得以大量制作并广泛流传。统一的版本使音乐教育更加规范和能够循序渐进。除世俗歌曲和宗教音乐外,器乐曲大量产生,并有了“前奏曲”、“变奏曲”、“托卡塔”等器乐体裁出现。这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音乐大师涌现出来,有的作品丰富,成就卓然,并由他们促成了音乐流派的发生和发展。较重要的如“佛兰德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
17—18世纪,巴罗克音乐成为引人注目的音乐文化现象。歌剧和器乐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城市中得到很大发展。歌剧的结构因素如咏叹调和有和弦伴奏的朗诵被确立,器乐曲的调式和曲式结构趋于成熟,创作技法得以完善。
19世纪初至后半叶的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年代间,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成为重要的潮流,强调音乐表现个人的情感,注重音乐中的民族化的题材和主题,注入民间音乐的因素,创作手法讲究,对自然景观有着意的表达和赞美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G.德彪西首创了印象主义音乐,在观念上强调避免浪漫主义音乐的手法和技巧,强调节奏的反复所造成的效果,强调不同调式的特殊作用等。此后,西方音乐史中重要的现象是现代主义音乐的出现。现代主义音乐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在音高、节奏、音色、结构、技法等等方面力求出新,所创造的音响世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并时常超越人们的思维定势和听觉习惯。不和协性、创作与听众之间的隔膜、传统调式的瓦解等都很引人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古典主义音乐对当代音乐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其主张为否定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主张艺术至上和回归古典,用现代手法和冷静的客观性再现古典的诞生对当代音乐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电子音乐机构和创作试验室把音乐与当代电子科技成果相结合,产生了无数奇特的音响效果,重新开拓了音乐的表现领域。此后,具体音乐、镶贴音乐与组合音乐的陆续出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代西方音乐多元发展的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