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外国道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外国道人 外国道人古代传奇故事。见晋荀氏撰《灵鬼志》。写晋太元十二年,有道人从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及吐珠玉金银。有一次他走在路上,见一个挑担子的人,担子上有一个一升多容量的笼子,便对挑担的人说:“我走累了,想请你担我一程。”挑担的人很奇怪,以为他是个疯子,便对他说:“你认为行就来吧。”道人即入笼中,笼不变大,人也不变小,挑起来也觉得不比先前重。挑担的人走了几十里,在树下休息打尖,叫笼中道人出来一同吃。道人回答自己有吃的,不肯出来。吃了一会,道人对挑担子的人说:“我想与我的妻子一道吃。”于是口吐一女子,年龄20岁左右,衣裳容貌甚美,二人共食。快吃完时,道人睡着了。女子便对挑担人说:“我有一情人,想请来与我一道吃饭,我丈夫醒来,请不要告诉他。”女子便口吐一少年男子,与她共食,笼中便有三人。一会儿道人将醒,女子便把情人吞入口中。道人起,对挑担人说:“可以走了。”他把妇人吞入口中,然后吞下食器等物。 ☚ 西门豹治邺 苻子 ☛ 外国道人 外国道人亦题《太元道人》、《道人幻术》。东晋志怪小说。作者荀氏。原载《灵鬼志》。见《法苑珠林》卷六十一、《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及七三七。刘世德《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吴组缃等《历代小说选》和滕云《汉魏六朝小说选译》皆选录。小说描写:太元十二年(387),有个道人从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口吐珠玉金银,并说授业老师是白衣派教徒。有一次,道人见一人挑着担子,担子一头是个能盛一升谷物的小笼子,征得挑夫同意后,他就进入笼子里。后来,吃饭时,道人在笼子里,摆满了一桌酒席,未吃一半,他向挑夫说要请他妻子一起吃,即从口中吐出一女子,年二十许,容貌甚美,便共食,快吃完时,道人便睡去。那妇人对挑夫说,她有情夫,欲来共食,丈夫醒来,请勿道之。说着就从口里吐出一个年少男子与之共食。一会儿,道人快睡醒了,女子一张口把情夫收进口里。道人醒来,把妇人及杯盘碗盏收入口里。他们到都城,有一大财主,家资巨万,却很吝啬,不讲道义。道人便施展法术,把财主的一匹好马摄入五斗瓮中;接着又把财主的父母装入一小脂粉盒中。财主破财请了一千一百多穷人吃饭,他才收了法术,使马自在柱下,其父母自在床上。小说通过对外国道人吞吐器物人及惩富济贫之事的描写,表现了道人的神奇不凡和正直善良。外国道人自神其术,能随意变小人物,尔后复原,且能吞吐真人,而更可贵的是他运用这种法术惩罚为富不仁行为,为人民做好事,使人觉得他可敬可爱。作品在艺术上以情节离奇变幻扣人心弦出胜。故事一开始,那道人便钻进只盛一升米的小笼中,奇怪的是笼未变大,人又没变小,而且觉不出那人的体重,初见道人神奇本领。 然而故事并未至此结束,当道人口吐饮食器物,肴丰腆而进餐时,又吐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妻子共同进食,妻复吐其情夫,一人变为三人,神妙莫测。故事的另一个片段是道人运用神术惩治悭吝的富豪,他不动一刀一剑,就迫使那富贵者不得不破财济贫。道人的法术千变万化,离奇万端,令人眼花撩乱,其故事情节亦曲曲宕宕,缥缈曼妙,让读者在变幻莫测的故事中得到美的享受,为高超的法术而咋舌不已,也对富户的狼狈不堪而发出内心的笑,收到了喜剧性的艺术效果。小说篇幅虽长,语言简洁,叙事写人,多用对话,使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这个故事脱化于古印度的《旧杂譬喻经》的“梵志吐壶”事。原故事说某国太子见其母轻浮,委国而去,入山见梵志作术吐一壶,壶中有女人,梵志遂卧;女子复作术吐一壶,壶中有少男,与女共睡。已而女便吞壶,梵志起,复纳妇于壶中吞之,作杖而去。故事表现男女之间互相隐瞒私情的不正常关系。荀氏取材梵志事,曲折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某些不良社会风气。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道人入担中不觉小事,又本于《观佛三昧海经》卷一所记佛曰毫毛内有百亿光,其中现化菩萨,“菩萨不小,毛亦不大”。到了梁朝吴均作《续齐谐记》,就变成以中国书生为主角的《阳羡鹅笼》故事了。但去掉了破富济贫的情节,其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则逊于《灵鬼志》本篇。《古今谭概·灵迹部》采入“外国道人”事。 ☚ 胡道人 太元道人 ☛ 外国道人 外国道人中国古代神话。《四部丛刊》本《法苑珠林》卷七六:“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自说其所受术,即白衣,非沙门也。尝行,见一人担担,上有小笼子,阿受升余。语担人云:‘吾步行疲极,欲暂寄君担上。担人甚怪之,虑是狂人,便语云:‘自可尔耳,君欲何许自厝耶?’其答云:‘若见许,正欲入笼子中。’笼不便,担人逾怪其奇:‘君能入笼中,便是神人也。’下人入笼中,笼不更大,其亦不更小,担之亦不觉重于先。 ☚ 鸟国 玄女 ☛ 外国道人荀 氏 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自说其所受术,即白衣,非沙门也。尝行,见一人担担,上有小笼子,可受升余。语担人云:“吾步行疲极,欲寄君担。”担人甚怪之,虑是狂人,便语之云:“自可尔耳,君欲何许自厝耶?”其人答云:“君若见许,正欲入君此笼子中。”担人愈怪其奇:“君能入笼,便是神人也。”乃下担,即入笼中;笼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担之亦不觉重于先。 既行数十里,树下住食。担人呼共食。云我自有食,不肯出。止住笼中,饮食器物罗列,肴膳丰腆亦办,反呼担人食,未半,语担人:“我欲与妇共食。”即复口吐出一女子,年二十许,衣裳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其夫便卧。妇语担人:“我有外夫,欲来共食;夫觉,君勿道之!”妇便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笼中便有三人,宽急之事,亦复不异。有顷,其夫动,如欲觉,妇便以外夫纳口中。夫起,语担人曰:“可去。”即以妇纳口中,次及食器物。 此人既至国中,有一家大富贵,财巨富,而性悭吝,不行仁义。语担人云:“吾试为君破奴悭囊。”即至其家。有一好马,甚珍之,系在柱下;忽失去,寻索不知处。明日,见马在五升罂中,终不可破取,不知何方得取之。便往语言:“君作百人厨,以周一方穷乏,马当得出耳。”主人即狼狈作之,毕,马还在柱下。明旦,其父母老在堂上,忽复不见。举家惶怖,不知所在。开妆器,忽然见父母在泽壶中,不知何由得出。复往请之。其人云:“君当更作千人饮食,以饴百姓穷者,乃当得出。”既作,其父母自在床上也。 在荀氏生活的东晋隆安、义熙年间,发生几件对佛学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隆安三年(399)名僧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赴印度求经,在义熙八年(412)航海回国。第二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写成《佛国记》一书。隆安五年 (401),后秦攻打后凉。当时鸠摩罗什回国途中客寓姑藏,被后秦迎到长安,开始广为聚僧授经、译经。身为同时代的人,荀氏不可能不有所闻。而且当时举国崇佛,佛教经义已然深入人心,荀氏自然难于远离这股思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为: “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这是对荀氏生活时代及其创作《外国道人》 的背景所作的剀切之论。 这篇小说,以外国道人的奇能异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分为两个部分。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叙述道人来国途中的灵异变化之事。“道人”,就是道术之人,魏晋期间,泛指僧道。“外国道人”就是外国僧侣(和尚)。但这个道人的道术却是从“白衣”那儿学到的。白衣,俗人的别称。《涅槃经疏》说:“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这位道人修行得道,身秉异术,“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能求寄于不满升余的笼子中,“笼不更(变) 大,其人亦不更小,担之亦不觉重于先”。尤为令人惊愕不已的是,他能吞吐女人,丰饶的肴馔和饮食器皿。而那个女子又能吞吐其他男子。小说这种幻中设幻的构思,突出了道人出凡不群的奇异之能,同时又为下文显技惩恶作了充足的铺垫。 如果说小说前半部分道人的神异之术,仅能眩人耳目,令人惊叹的话; 那么,小说后半部分对道人惩治富而不仁的大富而略施小技的详细描述,简直大快人心。道人入国 (都城) 后,他先把大富珍爱的好马,神不知鬼不觉地从 “柱干”放入 “终不可破取”的 “五升罂”(一种瓦器) 中,逼着大富“作百人厨,以周穷乏”。这不过是牛刀小试。其后道人故技重演,把大富的父母从 “堂上”藏匿于”不知何由得出”的 “泽壶”(一种装润发及润面油膏的壶) 中。而当大富从道人言,“作千人饮食,以饴百姓穷者” 时,大富父母已 “自在床上” 了。这才是道人“破奴(指大富)悭囊”的手段所在。透过小说这种神乎其神的描述,人们似乎可以看到道人胜券在握,用道术以行 “仁义” 的从容身姿; 也可以看到大富心痛不舍而又不得不听命破财的狼狈举止。幽默含蓄的笔调令人品玩不已。本文的后半部分,从它的结构分布来看,似乎不如前一部分占得比例大。但从小说的结构功能来看,后半部分是全文的重心所在。文章前一部分铺叙、渲染得越是有力,道人的奇行异能表现得越是充分,后半部分道人对大富的惩罚来得也就越自然,越有 “水到渠成” 的妙用。小说前一部分为后文起到充分取势、尽情烘托的功用。 这篇小说想象丰富,题材新颖独特,人物行止饶有趣旨,无疑是释氏辅教志怪书中的佼佼者。小说取得如此成就,与印度佛经传说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本文前一部分的思维构架,基本上是衍袭 “梵志吐壶”这一佛经传说的。释氏《旧杂譬喻经》卷上云: 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柱杖而去。 至于道人入笼中而笼中宽急轻重不变事,鲁迅认为,它又本诸 《观佛三昧海经》卷一所记的佛白毫毛内有百亿光,其中现化菩萨,“毛亦不大”。而道人所谓 “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不过是汉代以来百戏幻术中 “吞刀”、“吐火” 之术的横移。 这篇小说行世后,梁朝吴均也作有相近题材的 《阳羡书生》。《阳羡书生》取 “梵志吐壶》和 《外国道人》 的前半部分,但在情节上摇曳多变,已有一定的丰富、发展。而且小说人物已“蜕化为国有”。但它少了 《外国道人》显技惩恶这一部分,虽说两文各得其旨,各得其妙,《阳羡书生》在内容上总显得单薄一些,不如 《外国道人》 主旨深沉。 外国道人《灵鬼志》的注录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灵鬼志〉三卷,苟氏撰。”荀氏的里居、名号已无可考,可能是晋代人。该书早已散佚,我们今日得见此书,实应归功于鲁迅先生,他根据《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及《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书,辑得二十四则,收在《古小说钩沉》中。 “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这段话,说的就是《外国道人》。而《灵鬼志》以前的志怪书,是绝少佛事的。 这篇小说大致分为两段,前段主要介绍道人的神法,他能坐在仅“可受升余”的小笼子里,人却不必缩小,挑夫担起来也不觉得沉重;他还可以变出丰盛的菜肴,从口中吐出老婆来一道用餐;更奇的是那女人还有情夫藏在口中,趁丈夫睡觉之机,吐出来厮混。这一段除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暴露男女间互相隐瞒私情的不正常关系外,看不出其他的旨趣。那种口中藏人的本领,在当时的其他小说中也有过描述。 以上一段故事,脱化于古印度的《旧杂譬喻经》。原故事说某国太子见母亲轻浮,弃国而去,入山见梵志作术吐一壶,壶中有女人,梵志遂卧;女人复作术吐一壶,壶中有少年男子,与女共卧。已而女便吞壶,梵志起,复内妇于壶中吞之,作杖而去。这个梵志显然是外国道人的原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道人入担中不觉小事又本于《观佛三昧海经》卷一所记的佛白毫毛内有百亿光,其中现化菩萨,“菩萨不小,毛亦不大。” 如果说前段的道人从本领到行事还都是外国的话,那么后段的道人就大大地中国化了,成了一个儒家“道人”,行为标准变成了“仁”和“义”,佛家的痕迹并不很重,本领也未见有什么长进。当他们来到都城时,“有一家大富贵,财巨万,而性悭吝,不行仁义。”道人大恨,略施小技,逼得财主破财请了一千多个穷人吃饭。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火频仍,门阀地主加紧盘剥,荀氏记述的这个故事,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农民对此的绝望,由入世而出世,找一点寄托——实在可怜,不过是一个本不存在的把戏——以求心理上的平衡,仅此而已。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很有特点,一个人物贯穿始终,两段故事相对独立;行文通俗,多用对话;全篇故事前后呼应,结构已很完整;特别是第二段,几个戏法写得妙趣横生,作者的不平在叙述中一泄无遗,收到的却是喜剧效果,在魏晋小说中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对后世的影响,很快就显示了出来。梁朝吴均作《续齐谐记》,就中有一篇以中国书生为主角的《阳羡书生》。《阳羡书生》又名《阳羡鹅笼》,讲的是一个十八岁的书生,行路时因“脚痛,求寄鹅中”,入笼后,“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少”,居中吃饭时,吐出一女子,且如是者有三。这简直就是《外国道人》前半段的改写,主旨怕也是讽刺时尚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阳羡鹅笼,幻中出幻”,算是道出个中特点。但与《外国道人》相较,隔有时日,却少新意,乃一大憾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