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财政学以研究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财政分配关系,城市财政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财政中的资金筹措、资金分配、财政结构、经济成长和制约关系,以及不同社会制度的城市财政管理体制和方法。 城市财政学研究城市财政分配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财政学的分支学科。 城市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城市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财政分配方式和分配规律。由于它是一门阶级性很强的学科,一般有资本主义城市财政学和社会主义城市财政学之分。 资本主义城市财政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之上的,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政府要提供有益于全体市民的公共服务。这类事业有: (1) 保证城市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例如消防、警察、医疗、上下水道、街道、批发市场等; (2)促进城市成长和发展的中枢公共服务,例如铁路、道路、航空、水运等城市之间交通网络以及包括港湾、机场、火车站的总体设施和流通设施; (3) 防止和消除伴随城市活动产生的外部不经济的公共服务,例如废弃物处理、防除公害、交通安全等政策和措施; (4) 确保并充实市民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公共服务,例如学校、幼儿园、保育院、养老院、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 (5) 对低收入阶层、生活贫困家庭、老人等社会福利性公共服务的补贴,例如副食补贴、蔬菜补贴、公共住宅与房租补贴等。 城市财政应有步骤有重点地确定以上事业的规模及其发展速度。所采用的方法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然后由市民选择决定。 其次,研究提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来源,也就是建立城市中有效合理的税制与地方债务制度。城市财政受城市自身经营的制约,它不仅受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而且也受城市化 (即城市生产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深化和扩大)发展变化的影响。城市财政在组织收入时有如下问题需考虑: (1) 因城市行政区域的划分而产生的低效率问题。比如上下水道、废弃物处理等公共设施,在行政区划划得很细的前提下,不利于统筹安排,从而不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而产生低效率。此外,由于公共设施的利益会向行政区域以外溢出,这就影响城市财政兴办这类事业的积极性。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在更大的行政区域中才能解决。比如通过上下级财政的补助或财源的重新划分来解决。(2) 随着城市化,特别是郊外化、税源不均而产生的问题。这主要指城市财政收入随城市化而下降,从而导致城市发展和财源不足的矛盾。比如资产阶级从城市移向郊外,使中心城市所得税收入下降,从而也影响相关的财产税收入等。(3) 由于人口与企业的移动而产生新的财政需要的问题。这类新的需要是指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财政投资越来越大; 低收入阶层相对地(或绝对地)增加,因此社会福利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这样,中心城市经常发生财政危机,就是郊外的卫星城市也有类似的情况。 社会主义城市财政学是建立在计划体制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研究领域比资本主义城市财政学广阔得多。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 根据现代城市的形成发展规律合理配置生产力,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城市经济有两个作用,一是满足城市外部的需要,即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二是满足城市内地方性市场的需要。前者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源,与此有关的产业使城市获得生命力。后者是伴随着前者的必然产物,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如何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来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问题,是城市财政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2) 根据城市公共需要分配资金。现代城市概念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地区,于是就产生了区别于农村地区的特殊需要。其中交通、住宅、污染、土地利用、上下水道、用水以及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社会治安等问题尤其突出。 (3) 关于城市财政的资金筹集和使用的方式方法。城市财政是国家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财政体制中,它既是中央到地方“条条”管理的枢纽,又是区域经济中横向联系的集结点。根据城市的这一特殊地位,城市财政的权责利要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因此,要研究特殊的城市财政管理体制和城市税收体制,为城市发展的特殊需要提供必要的财力。 关于城市财政的研究,我国在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金国珍著的《都市财政论》,1937年出版过柏克的译本《市财政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城市财政学的专门研究还只是近年来的事情。1980年10月,我国成立了城市财政研究会;1984年2月,成立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财政学的研究。但作为一门学科来说,理论体系尚不完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