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块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块茎 德勒兹和加塔利所创用的一个比喻性概念。德勒兹和加塔利运用“块茎”概念指称由多样性构成的非中心的线路。作为一种“隐蔽的茎”,块茎是与树根和树干相对的。与根—树结构相反,块茎是非等级制的体系,线与线之间的联系是不规则的,随机的,这些联系在一个“光滑的”空间中形成,这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空间。螃蟹草、蚂蚁、狼群、飞车党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块茎漫游无边界的空间的例子。自然也是一种块茎。卡夫卡写作的是茎块式本文,这种本文使语言向多重欲望之路开放。尼采的格言是一种视角主义的块茎。《千高原》本身也是一种“块茎式本文”,它向四面八方流动,对块茎之线来说,“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块茎kuài jīng一种呈块状的地下茎。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植物》:“其为枝于地中,而阻遏生长,迫为膨大,以蓄积淀粉及其他之滋养料,如马铃薯类者,谓之块茎。”1908年《最新农业教科书》卷一:“洋薯其茎亦在地下,蔓延土中,末端为肥大圆块,故谓之块茎。”1913年《民国新教科书——植物学》第一篇:“块茎(Tuber): 在地面下之茎及枝。有能变成肿胀之状,中贮小粉等食料颇多。” 块茎tuber由地下茎先端膨大形成的块状变态茎。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为贮藏器官,可作为繁殖材料,如马铃薯、菊芋、草石蚕、山药等的地下食用部分都是块茎。 块茎tuber不规则膨大的一种块状地下变态茎。块茎一般由地下茎末端增粗生长而成,富含养料,节间极短,节上有芽,叶退化为小鳞片或枯落,如马铃薯、菊芋、半夏、天麻等的块茎。 马铃薯的块茎 a.植株外形 b、c.地下茎端 d.块茎横切面 1.块茎 2.顶芽 3.芽 4.周皮 5.皮层 6.外韧皮部 7.木质部 8.内韧皮部 9.髓 块茎 块茎kuaijing地下变态茎的一种。地下茎末端形成膨大而不规则的块状,是适于贮存养料和越冬的变态茎。顶部肥大,有发达的薄壁组织,贮藏丰富的营养物质。块茎的表面有许多芽眼,一般作螺旋状排列,芽眼内有2~3个腋芽,仅其中一个腋芽容易萌发,能长出新枝,故块茎可供繁殖之用。块茎的顶端具有一个顶芽,如马铃薯的块茎较为典型。马铃薯的地下枝条在土层中匍匐生长,当伸长9~12厘米时,末端膨大,形成具有短节间的肥厚块茎。在长成的块茎上,表层有周皮,上有少数皮孔。在块茎的横切面上尚可分出皮层、外韧皮部、木质部、内韧皮部和中央的髓部。从外形或构造上看,可以说明它是茎的变态。菊芋、半夏、甘露子(草石蚕) 等都有块茎。 ☚ 鳞茎 地上茎 ☛ 块茎肥大成块状的地下茎。以贮藏养料为主要功能。如马铃薯等。其形成和膨大多与光周期有关。 块茎tube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