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amelioration of soil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改善人类生存的土壤环境的过程。具体措施有:适时耕作,增施肥料(特别是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客土、漫沙、漫淤、施用有机肥等,改良过砂过黏土壤;平整土地,设立灌、排渠系,排水洗盐、种稻洗盐等,改良盐碱土;以及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设立沙障、固定流沙、改良风沙土等。土壤改良工作应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并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Turang gailiang借助于水利和农业等技术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发育的障碍因子的总称。如土壤含有过多的盐分、碱性或酸性过大、土质过沙或过粘、土壤渍水而通气不良等不利因素,一经改良就可更好地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不仅使原来不能利用的土壤得以利用,而且使中低产田的土壤变成稳产高产的土壤。改良土壤措施主要有排水与灌溉、耕作施肥、平整土地,使用化学药剂(如石灰、石膏等)。土壤改良是一项改造自然的复杂任务,必须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通过综合治理,以获得更好的土壤改良效果。 ☚ 水土保持 土壤形成过程 ☛ 土壤改良改善不良土壤性状,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综合技术措施。按改良方式可分为水利土壤改良、森林土壤改良、农业土壤改良和化学土壤改良等。 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从1954年开始,安徽省水利厅、农业厅和治淮委员会土壤调查队,曾组织力量在淮河流域进行了局部地区的土壤调查。 土壤普查取得的成果 1958年后,根据农业部的布置,开展了全省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从1979年春开始,开展了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到1985年底,已基本完成了全省范围的土壤资源普查任务,取得了丰富的普查成果。一是基本搞清了土地资源数量。通过这次普查汇总,全省实有耕地面积达8900余万亩。二是查清了全省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属性。根据这次普查资料,全省土壤分为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黑色石灰土、红粘土、红色石灰土、粗骨土、沼泽土、泥炭土、潮土、山地草甸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对这些土壤物理化学性状进行了分析化验,取得了大量科学资料,为合理利用土壤、改良土壤、制订农业区划、农业发展规划和指导科学种田,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在普查中,各地都及时开展了普查成果的应用工作。全省根据普查资料,在缺磷、缺钾地区增施磷、钾肥料约4950多万亩,推广秸秆还田1200万亩,调整作物布局825万亩,开沟治渍405万亩,初步治理盐碱土94.5万亩,深翻改土844.5万亩,有24万亩少施或停施石灰,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综合改良低产土壤效果显著 全省调查统计的6669.28余万亩耕地中,有中产土壤1500余万亩,占22%,低产土壤3600余万亩,占54%。淮北地区,低产土壤占耕地面积的64%以上,其中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约1695万亩,占淮北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除萧县、砀山两县外,各县均有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凤阳、定远、长丰和淮南市郊、蚌埠市郊等沿淮洼地,也有少量面积的砂姜黑土。盐化和碱化潮土,主要分布在萧县、砀山一带背河洼地上,约255万亩。分布在萧县、砀山黄河故道上和大沙河、小沙河两岸的飞沙土,面积约105余万亩。江淮丘陵地区的低产土壤,是发育在下蜀黄土母质上的马肝土和黄泥土,面积390万亩。在低缓坡地上分布着低产土壤澄白土,面积约90余万亩。沿江圩区的烂泥田和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的冷浸田,是水稻土中的低产土壤,面积195万多亩。皖南和大别山南麓的低山丘岗耕地上的低产土壤,是发育在第四纪红土母质上的红壤,面积195余万亩。上述低产土壤的共同特点是:质地过砂或过粘,水、热、气状况不协调,保肥供肥能力差;水分状况不良,易旱易涝,作物不保收;过酸过碱,影响作物适种范围;养分失调,地力衰退,土壤养分含量低。据全省土壤普查资料分析,低产土壤,以砂姜黑土为例,有机质含量不到1%,尤其是速效磷含量更为缺乏,一般都在10ppm以下,据初步统计,全省缺磷土壤约4996万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以上。 安徽省低产土壤的改良工作,经历了曲折的过程。50年代初期,在淮北平原结合治理淮河,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主要是在砂姜黑土和盐碱土地区进行平整土地、大搞台条田等田间工程的建设。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开始建立了一批土壤改良示范点,初步摸索了一些培肥改土的新经验,从1963年至1965年,全省共改造低产土壤765万余亩。 1979年以来,对低产土壤改良,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以治本为主,提高改良效益。自“六五”时期到1992年,全省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900多万亩,其中1991年199.7万亩,1992年200多万亩。二是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重,提高综合治理效益。90年代以来,绿肥年种植面积保持在500万亩左右,秸秆还田面积约3000万亩。三是进行综合治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引用外资治理砂姜黑土。从1980年开始,经国内外专家考察论证,选择在淮北地区砂姜土面积最多的涡阳、蒙城、濉溪3县建立砂姜土治理试验区,1982年正式签订项目协定,3县治理面积为62.1万亩,其中涡阳县21.9万亩,蒙城县20.1万亩,濉溪县20.1万亩。另外,有影响区13.05万亩,项目实施年限从1983年至1987年总投资8075万元,其中国际开发协会无息贷款1500万美元,按当时比价,折合人民币2550万元,省配套投资27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825万元,平均每公顷投资为1950.48元。根据“旱、涝、渍、瘦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治理原则,经过1983年至1985年3年的工程实施,初步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增加和改善排涝面积42.15万亩,除涝标准为五年一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已初步建立畦灌、沟灌和喷灌三结合的灌溉系统,达到50—70天不雨不旱,灌溉保证率达80%。由于项目区购进较多农业机械和进口化肥,加深了耕作层与增加秸杆还田数量,使土壤性状改善,肥力增加。据涡阳项目区1984年测验,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由1981年的0.88%提高到0.93%,速效磷由3ppm提高到7.7ppm。 ☚ 二 土壤改良与植物保护 肥料使用 ☛ 土壤改良soil amelioration (/improv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