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国民经济核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国民经济核算guó mín jīng jì hé suànучёт нарóдн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科学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国内外经济往来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关系。国民经济核算是在统计、会计、业务三大核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所提供的各项指标,既是研究宏观经济和进行经济管理的工具,也是测定经济实力和制定竞争对策的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

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和会计的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科学的定量描述,为经济分析和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订经济政策或计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一词最早出现于1941年。荷兰经济学家范·克利夫在荷兰《经济学家》杂志1941年7月号和11月号上,先后发表两篇文章,首次使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一词。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和会计的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科学的定量描述,为经济分析和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订经济政策或计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一词最早出现于1941年。荷兰经济学家范·克利夫在荷兰《经济学家》杂志1941年7月号和11月号上,先后发表两篇文章,首次使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一词。

☚ 宏观经济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guomin jingji hesuannational economy count

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会计和数学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和测定,系统描述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
国民经济核算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加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形成了两种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又称为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简称MPS。它是联合国称为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即苏联、原东欧等国家采用的一种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联合国1971年通过,1977年确定为《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基本原理》(简称旧MPS)并作为官方文件公布,1984年经修订改为《编制国民经济统计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则》 (简称新MPS)。这一体系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依据,认为只有生产物质产品和增加产品价值的活动才是生产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是非生产活动。社会总产品是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活动的成果,包括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等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以及运输邮电和商业等部门为促进物质产品实现进行的生产性活动。另一种是国民账户体系,又称为国民核算体系(简称SNA)。它是联合国称之为市场经济国家,即美国、西欧和日本等西方国家采用的一种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这一体系主要是依据萨伊生产三要素理论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建立起来的。确定凡是生产三要素,即劳动力、资本、土地的活动都是生产活动,由此取得的收入都是生产性收入,生产的物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都是生产活动成果。国民核算体系1953年由联合国正式制定,确定为《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及辅助表》(简称旧SNA) 以后为适应经济发展经过多次修订,1968年联合国公布了新国民经济核算方案,即《国民账户体系》 (简称新SNA)。1981年联合国第二十一届统计委员会会议决定,根据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对新SNA再次进行修订。
MPS和SNA都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新MPS是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线,侧重反映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由30个平衡表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7个平衡表:社会总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物质平衡表);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部门联系平衡表(投入产出表);劳动力平衡表;国民财富和固定资产平衡表;非物质服务平衡表;居民物质财富和非物质服务总消费表。它的主要总量指标是: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物质消耗、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使用。新SNA设定三套标准账户: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消费、积累和国外贸易的账户;反映各部门的生产消费和资本形成的账户;反映各部门的收入和支出及资本筹集的账户。它的主要总量指标是:总产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在核算范围上,MPS主要限于物质产品的核算,把非物质生产性质的服务活动排除在生产领域之外,影响了对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的完整性和再生产各环节核算的协调一致。SNA以全面生产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都纳入核算范围内,使社会生产、分配、使用各环节紧密衔接,从而组成统一、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SNA不区分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实行SNA的国家通常采用三次产业分类。二是在核算内容上,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反映。旧SNA也只着重于国民收入的生产及其分配与使用,但新SNA增加了有关收入支出以及资金的流量和存量方面的核算内容,并与其他部分核算结合起来,全面地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这是新SNA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反映人力、财力、物力方面,MPS中的劳动力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生产资料供求平衡表和消费品供求平衡表等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研究财政、信贷、物资平衡及人口、劳动力再生产都有重要作用,这些内容为新SNA所不具有。三是在核算方法上,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设置一系列平衡表,比较简便和直观,但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整个结构不够严密。SNA采用复式记账法,运用账户和矩阵等核算形式,把社会再生产不同侧面的经济流量以及期末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和逻辑严密的体系。
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建国以来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基本属于过去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而且很不完整。它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在过去的经济管理中曾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一核算制度的缺陷日益突出,已越来越不适应加强宏观决策和宏观管理的需要。1984年末在国务院领导下,进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制;1985年开始组织召开了多次有关核算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研讨会,确定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际上科学的核算方法和有益经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1986年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设计;1988年国家统计局先后在18个省、区、市统计局对新核算体系方案中主要表式和账户进行试编试算;1990年和1991年在总结几年试算的基础上,对核算体系方案进行了全面讨论和修订;1992年1月国务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有关专家,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基本结构和各项指标的科学性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论证,并正式通过了这一方案,将它付诸实施。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分两步。第一步,在1992年先初步建立起新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向新体系的初步过渡;第二步,1995年编制出新体系的全部表式和账户体系,实现向新体系的全面过渡。
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又分为基本表和补充表。基本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这五张表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它核算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投资、进出口等社会再生产中的基本总量,并对其他核算表中的有关总量起着控制作用。经济循环账户包括国民经济账户、机构部门账户、产业部门账户和经济循环矩阵。
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新核算体系的设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整体结构体现了马克思再生产原理;二是新核算体系在总结中国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世界上国民经济核算的先进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需要的完整的体系;三是新核算体系具有较强的国际比较功能。它是根据中国实际,采用了联合国SNA中的国际通用的核算原则与核算方法,同时保留了原有MPS的核算口径和内容,并在有关核算表中采取积木式和板块化的结构,可以方便地进行不同核算体系数据转换,既可以进行国际比较,也可以进行本国历史比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 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军事化 ☛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

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 产品销售率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国民经济核算/西方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济领土/经济利益中心/常住单位/生产范围/资产范围/流量与存量/货币交易/非货币交易/资产物量的其他变化/核算原则/四式记账/记录时间/总额与净额/估价原则/权责发生制/机构单位/法人企业/准法人企业/非盈利组织/社会保险基金/机构部门分类/非金融法人企业部门及其子部门/金融法人企业部门及其子部门/一般政府及其子部门/住户部门及其子部门/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国外/生产活动/主要活动/次要活动/辅助活动/活动类型单位/地域性单位/基层单位/产业部门/市场生产者/自给性生产者/其他非市场生产者/综合经济账户/生产账户/收入分配账户/积累账户/国外账户/产出(总产出)/市场产出/为自己最终使用生产的产出/其他非市场产出/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的永续盘存法/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增加值/收入初次分配/雇员报酬/工资和薪金/雇主社会缴款/生产和进口税/产品税/其他生产税/产品补贴/其他生产补贴/营业盈余/混合收入/财产收入/国民储蓄总量/国内投资总量/国外直接投资的再投资收益/原始收入余额/转移、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所得、财产等经常税/社会缴款/雇主实际社会缴款/雇员社会缴款/虚拟计算/虚拟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实物社会转移/调整可支配收入/住户最终消费支出/政府最终消费支出/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最终消费支出/住户实际最终消费/政府实际最终消费/储蓄/国民资产负债表及其作用/国民财富表/生产资产/有形固定资产/无形固定资产/珍贵物品/非生产资产/有形非生产资产/可再生有形资产与不可再生有形资产/土地/地下资产/无形非生产资产/金融资产/货币黄金/黄金货币化和非货币化/通货和存款/贷款/股票和其他股权/股票以外的证券/保险专门准备金/净值/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珍贵物品的获得减处置/非生产的非金融资产的获得减处置/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非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名义持有收益/中性持有收益/实际持有收益/投入产出核算及其作用/静态投入产出/动态投入产出/产品技术假定/部门技术假定/混合技术假定/市场份额假定/适时修正法(R.A.S法)/供给表/使用表/对称投入产出表/拉斯派雷斯指数/帕舍指数/费希尔理想指数/环比指数/缩减法/外推法/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隐含价格缩减指数/双边比较/多边比较/季度核算/地区核算/社会核算矩阵/环境核算/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部门分类/主产品分类/个人消费目的分类/政府职能分类/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的目的分类/生产者支出目的分类/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部分/国际支出平衡表的经常账户/经常账户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误差和遗漏/基本差额/总差额/国际收支核算中交易记录的时间/国际收支核算中的计价/国际投资头寸标准组成/国际投资头寸的计价

☚ 英国总工会   国民经济核算 ☛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英国著名经济学家J·R·希克斯(Hicks John R.)在他1942年出版的《社会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会计”的概念。他说:“正如私人会计是个别厂商的会计那样,社会会计不过是整个社会或全国的会计”。这是对国民经济核算所下的最早的定义。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核算的先驱者之一和权威R·斯通(Stone,John Richard Nicholas)比希克斯进了一步,他把社会会计定义为:“发生于一个经济体系各部分之间(的活动),用交易来表现的一种有条理的反映。”(R·斯通和G·克罗夫特-默里合著:“Social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Model”,鲍斯出版社1959年版,第9页。)他们认为:“社会会计涉及综合的有条理的连贯的经济生活的事实,它所用的概念、定义和分类适应于实际测算的需要,并尽量与经济理论中所出现的相一致,以便能用于经济分析。”(R·斯通和G·斯通合著:“National Income and Expenditure”,芝加哥,方屋图书公司,1962年,修订第6版,第112页。)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成员,国民经济核算学家J·W ·肯德里克J.W.教授在他的《经济账户及其应用》一书中说:“经济账户包含构成各总量的诸重要因素的一个概念结构,以及表现诸交易者集团的关系——由谁到谁(form-whom-to-whom)的关系。”(J · W·肯德里克:“Economic Accounts and Their Uses”,纽约,麦格鲁-希尔图书公司,1972年,第3页。)
由前经互会编撰,联合国出版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开宗明义地指出:“指导经济和经济计划工作,需要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最重要方面的资料。通过对有关基础统计资料的专门的整理,即可将经济发展的这些最重要的方面展示出来。这就要求把用于处理基础资料的方法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为了显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当前,处理统计资料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形成经济统计学的特殊分支: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或国民会计。”(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英文),1971年,第1页。)
概括起来说,国民经济核算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会计、数学等方法,对一国(或一部门、一地区、一国家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各交易者集团的经济活动(流量)以及它在一定时点的结果(存量)的各重要总量指标及其组成成分进行有系统的测定,用来描述一国国民经济运行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各项指标,是研究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及经济管理,研究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研究一国的现实经济问题和一国经济的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它是进行经济预测,编制经济计划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还有“宏观会计”(macroaccounting )、“总 量 会 计”(aggregate accounting)、“国民账户”(national accounts)和“国民会计”(national accounting)等名称。

☚ 国民经济核算   西方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史 ☛
000023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