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清史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清史稿 最后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近人赵尔巽主编。民国三年 (1914),袁世凯政府设立清史馆,以前清大臣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民国初年的知名专家多被网罗在内。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927年编成初稿,因为年届八十四的赵尔巽想在临终前看见成书,故急忙赶印。但才开始发行,南京国民政府便根据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的呈请,将其列为 “禁书”,理由共有十九项,主要为:一,反革命; 二,蔑视先烈; 三,不奉民国正朔; 四,列书伪谥;五、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 六,反对汉族; 七,为满清讳。原来,清史馆主持者虽然生活在民国,却以满清遗老自居,故其在 《清史稿》 中,坚持忠于清朝的立场,如将武昌起义写成 “革命党谋乱”和 “兵匪构变” 等。尽管如此,《清史稿》 的史料价值还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在体例上,也有所创新,如增设 《交通志》、《邦交志》、《畴人传》 (科学家传) 等。南京政府曾派专人负责修正 《清史稿》 中不妥当的字句,预备刊正后即解除禁令,但不久抗战爆发,此事也就搁浅。抗战后,南京成立国史馆,又将修改 《清史稿》 的事情提出来讨论,但尚未讨论出结果,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便崩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史稿》 被自然解禁,但其地位同 “二十四史” 一样,都只是史学参考书。需要指出的是,《清史稿》并非 “正史”,因为 “正史” 都是经过帝王或官方认定的,《清史稿》一问世便被列为 “禁书”。而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更无所谓“正史”一说,故 《清史稿》 只能算是按照 “正史” 体例即纪传体撰写的一部清史。 《清史稿》《清史稿》
记述清王朝历史纪传体史书。近人赵尔巽(1844~1927)主编。民国初年设立“清史馆”,赵任馆长,主持编写清史。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柯劭忞(赵死后代理馆长)、王树枬、缪荃孙、张尔田、吴士鉴等100多人。编纂始于1914年,1920年完成初稿,1927年基本完稿。因是未定稿,故仿王鸣绪《明史稿》例,定名为《清史稿》,也未列入正史。此书依据材料十分丰富,有清代国史馆底本,《实录》、《圣训》、《东华录》、《大清会典》、《宣统政纪》以及清宫档案、各家文集等。编撰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在连年混战、政权更迭、经费不足的条件下,修撰人员将浩瀚的资料加以汇集整理,为学习和研究清代历史的人提供了一套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素材。但由于成于众手,时断时续,匆忙刊行前也未做过总审阅,因此全书剪裁组织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多有年月、事实、人名、地名差误舛漏之处。另外,主持纂修人员多是旧文人,有的还是清朝遗老,因此全书基本立场是站在清朝统治者一边。一方面极力赞美清朝统治者,如在《属国传》中写道:“环列中土诸邦,悉为属国,版图式廓,边备积完,茫茫圣德,盖秦、汉以来未之有也。”一方面恶毒咒骂明末起义军为“土贼”,太平军为“粤匪”,辛亥革命是“倡乱”。而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或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对此,阅读时必须充分注意。全书共有536卷。本纪25卷,记清十二帝,包括入关前的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列传316卷,记有3000多人,其中《畴人传》等是创新例。表53卷,共10类,有《大学士年表》、《军机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疆臣年表》、《藩部世表》等。志135卷,共16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时宪志》、《交通志》、《邦交志》、《地理志》、《食货志》、《兵志》等。其中《时宪志》、《邦交志》、《交通志》(包括铁路、轮船、邮政、电报等)为前史所无,反映了时代特点。1928年全书刊出,共印1100部。其中400部由刊印经办人金梁运往东北发行,称为“关外一次本”。后清史馆人员发现金梁对原稿私自做了改动,于是将北京的存书做了一些抽换,这些书通称“关内本”。两者区别是:前者的张勋(附张彪)、康有为传为后者所无,文字也有异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时,有人依据关外本,并做部分改动重印,称为“关外二次本”。1929年《清史稿》发行后,12月14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根据故宫博物院长呈请,下令禁止发行,禁令理由有19条。主要是反革命、蔑视先烈、不奉民国正朔。为满清讳、体例不一等。1934年派员修改,然后解除禁令,正式刊行。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清史稿》点校本,系以关外二次本为工作本,参考其他两种版本核定而成。 清史稿 书名。以正史体例编撰的清代史书。赵尔巽主编,柯绍忞、缪荃孙、吴廷燮等一百余人参与编撰。始编于1914年,至1928年编印完成。共五百三十六卷。取材于《清实录》、《清会典》、《清史列传》及清代档案等。分本纪、志、表和列传。记述自1616年(清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帝,至1911年(宣统三年)清朝灭亡止,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编者以“遗老”自居,坚持封建立场,讴歌清代各朝君主,诬蔑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避谈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内容颇多错漏,但毕竟汇集一代史事,可供研究参考。有关内、关外、关外二次本等三种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有标点本问世。 清史稿书名。赵尔巽等撰。凡529卷。其中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1914年始撰,1927年定稿。参与撰稿者以柯劭忞等为首百余人。1928年首刊1,100部,其中400部运东北发行,称“关外一次本”。余留存北京者曾作一些抽换,称“关内本”。之后,东北再版,称“关外二次本”。三种本各有增删,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本书虽为纪传体之清朝通史,然有明显之满族特色。除本纪外,例传人物均标明八旗满洲及蒙、汉八旗,可供研究满族之参考。 《清史稿》记述清王朝历史的未定稿本。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馆长赵尔巽,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 清史稿 192 清史稿断代史史书。536卷,本纪25、志142、表53、列传316,近代赵尔巽、柯劭忞等撰。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1583)至宣统三年(1912)329年史事。民国三年(1914)北洋政府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赵死后,由柯劭忞代理,参与纂修的有王树枬、吴廷燮、缪荃荪、夏孙桐、吴士鉴、张尔田等八、九十人。至民国十六年(1927)秋,完成初稿,十七年(1928)夏,全书印出。仿王鸿绪《明史稿》例,定名为《清史稿》。该书所依史料宏富,有清代国史馆的国史底本、实录、圣训、方略、会典、则例、方志、文集、碑传和档案,皆保存完好,可供采用。因北洋军阀混战,经费不足,编纂工作时断时续,实未定稿。在编纂体例方面,时见重复舛漏,编纂人员多系遗老,虚美清朝统治。该书有关内本和关外本之别。关外本系金梁带到沈阳后改动的本子,增加了张勋(附张彪)、康有为传。后来,关外本又经改动,删《时宪志》、张彪附传,增加朱筠等三传。几种本子的其他内容也略有不同。 ☚ 明史 新元史 ☛ 清史稿 《清史稿》Qingshigao是民国初由清史馆集体编撰的纪传体清代史书。赵尔巽、缪荃荪和柯劭忞曾先后担任主编或总纂。赵尔巽,汉军正蓝旗人。曾任清户部尚书和湖广、四川及东三省的总督。民国后,以清朝遗老的身分出任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缪荃荪,江苏江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著名的目录学专家,生平著作甚丰。他不仅参加《清史稿》的审定,并亲自执笔撰写。柯劭忞,山东胶州人。清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身任清史馆总纂,并亲手撰写了部分列传。民国三年(1914)清史馆建立,到民国十六年(1927)秋,初稿完成。第二年夏,全书印出。因为当时未经官方政府审定承认,又是初稿,故称《清史稿》。《清史稿》共529卷: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记载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起(1583)至宣统三年(1911)清帝退位,共329年清朝的历史。由于清朝灭亡时,大量的清史资料基本没有散失,为撰写清史创造了良好条件。《清史稿》取材较为广泛丰富,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外交事件,都能较为准确地揭示。全书比较具体清楚地反映了清代的社会情况,是研究清史的重要材料。《清史稿》虽然大部分是为统治阶级人物作传,但在纪、表、列传中都较为注意叙述有关国家社会的大事,为我们的清史研究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史料。《清史稿》的编写者大多为清室遗臣,全书贯穿的是反对民主革命,宣扬封建正统的思想。此外,书稿仓促刊行,因此体例不一,文理不通和史实上的错误较多。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清史稿》,参照不同版本,对文字作了校改,对人名、地名、官名中同音异译的,做了一些统一,是目前较好的一种版本。 ☚ 明史 资治通鉴 ☛ 清史稿记载清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编纂者有缪荃荪、夏孙桐、柯劭忞、张尔田等。五百三十六卷。作者为清代遗老,歌颂清代各帝,诬蔑农民起义,为帝国主义侵略避讳,贬斥辛亥革命。缺漏失误颇多。但汇集诸多史料,仍有一定的价值。有“关外本”、“关内本”两种,文字颇有歧异。 清史稿 清史稿纪传体史书。清末民初赵尔巽(1844-1927)主编。五百二十九卷。赵尔巽,掖县(今莱州)人,官至四川总督。1914年为袁世凯聘为清史馆馆长,领修本书。总纂先后为缪荃孙及胶州柯劭忞。1927年成稿。参与者凡百余人,以柯劭忞等人出力最多。因赵尔巽为馆长,故题赵尔巽撰。纂修者皆清朝遗老或旧文人,辛亥革命后仍站在清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叙述清朝历史。初稿未及复核改定,即仓卒付印,因此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并有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漏颠倒以及文理不通的现象,史事论断亦多错误。原本为五百三十六卷,今本因《时宪志》所附“八线对数表”七卷属普通教育工具书,已不再收录。分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三十五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卷。记事始自努尔哈赤称汗,终清室覆亡。其中诸志改五行志为灾异志,历志为时宪志,将仪卫志并入舆服志,新创交通、邦交二志,选举志内增新选举篇;诸表则增臣封爵,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疆臣、藩部六目;诸传则增畴人、藩部、属国三类。取材多据实录、圣训、会典,则例、方志。文集碑传、档案等,铨次略具系统,条目大致完备。个别的志和人物传记并非出自常见史料,颇有参考价值。诸表精详,有查检之便。不少志、传对近代中国社会亦有所反映。撰者歌颂清廷、褒扬遗老,鼓励复辟,谩骂革命。又昧于时势,对国内进步力量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均未述及。版本有五,分为三类。校刻者金梁于1928年刻书之际增入张勋、康有为传,并对儒林、艺苑二传和艺文志序予以窜改。印成后,部分携至东北,是为第一个“关外本”。伪满时,金氏将第一个“关外本”再增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压缩赵尔丰传,删去张彪附传和公主表序,再度印行,是为第二个“关外本”。1942年上海联合书店据第二个“关外本”稍作修改,影印精装。后中华书局采用第二个“关外本”,并附他本异文,刊行标点本,较诸旧本为佳。 ☚ 旌德县志 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的社会性质 ☛ 清史稿书名。纪传体清史未定稿。赵尔巽(1844—1927,汉军正蓝旗人)主编。529卷,1914年设清史馆开始修撰,1927年大致完稿。参加编撰的前后约百余人,以柯劭忞、王树楠、吴廷燮、夏孙桐、金兆蕃等出力最多。分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记事始努尔哈赤称汗,终清朝灭亡。原本为536卷,今本未收《时宪志》所附“八线对数表”7卷。该书将《清实录》、《清会典》、 《国史列传》等大量资料,汇集整理为比较系统的清史素材,有些资料并非取之常见的史料,更有参考价值。但纂修者皆清朝遗老耆儒,辛亥革命后仍站在清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叙述清朝历史,对是非曲直不能秉笔直书,加之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并有错漏颠倒之处,故是一部得失互见,瑕瑜不掩之书。1928年首刊1100部,400部运往东北发行,称“关外一次本”。留存北京的700部作了一些抽换,称“关内本”。以后东北再版,称“关外二次本”。三种版本内容稍有差异,有所增删。197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是以关外二次本为底本,并附证三本互异处,较旧本为准。该书是研究清史及满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清史稿书名。清代纪传体史籍。赵尔巽主编,缪荃荪、夏孙桐、柯劭忞、张尔田等参修。系据有清一代国史稿底本及《东华录》、 《清实录》等撰成。全书五百三十六卷。有关内、关外两种本子,文字略有异同,没有最终定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