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朝学案小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朝学案小识》《国朝学案小识》
清唐鉴(1778~1861)撰。又名《清学案小识》。共14卷,又卷末1卷。清代学术史专著。侧重于记述清代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其中包括传道学案2卷,翼道学案3卷,守道学案4卷,待访录2卷,经学学案及待访录3卷,心宗学案及待访录作为卷末1卷。包括待访录在内,共记述学者261人。书前有作者自叙及提要,书后附有作者外甥黄倬及曾国藩、何桂珍等人所作序跋。唐鉴为嘉靖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浙江道监察御史,江西、贵州按察使,浙江、江宁布政使和太常寺卿等职,生平撰有《国朝学案小识》、《朱子年谱考异》、《易牖学案小识》、《省身日课》、《读易反身录》、《畿辅水利》等。唐鉴为清代宋学家,与身为汉学家的江藩以8卷的《汉学师承记》记述汉学、3卷的《宋学渊厚记》记述宋学的做法恰相对立,该书中传道、翼道、守道、心宗四学案都只讲宋学、只以经学学案记述汉学。前者记述虽只有71人,却用了10卷的篇幅,后者记述虽多达108人,却只用3卷的篇幅。从中也反映出清代汉学、宋学两个派系的斗争状况。该书目的在于宣扬孔孟程朱道统,认为经学“但训诂其文字,考索其典章,重名物不重心身,知猎取不知格致”是“字里行间之经,非道德性命之经”,因而将经学一派自黄宗羲以下列于书后。认为陆九渊、王守仁心学一派“瑜闲荡检,无不可以自由”,当代学者往往假托王学,贪其简便,纵为旷达,脱离程朱矩范,不摈不足以正程朱其心宗学案录张沐以下,列为卷末,不入正文,带有作者明显的门户之见。但该书也保存有一定的清代学术史料,为徐世昌《清儒学案》所采用,可与《清儒学案》及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并读。此书开始编纂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行,光绪十年(1884)重刊。有1935年商务印书馆初版铅印本。 国朝学案小识十五卷。清唐鉴 (1778—1861)撰。鉴字镜海,善化(今湖南长沙)人。嘉庆十四年 (1809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谥确慎。鉴潜研性道,笃信程朱之学。该书以陆清献、张杨园,陆桴亭、张清恪为正宗,汤文正以下十九人为翼道,于北溟以下四十四人为守道,黄梨州以下为经学,卷末附心学。对家法源流,未能详备,所立名目,亦未尽善。现有四砭斋原刻本。 国朝学案小识 国朝学案小识学术史著作。又名 《清学案小识》。清唐鉴著。15卷。成于道光二十五年 (1845)。仿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体例,将清代前期理学诸儒,依据其致力于发扬、卫护程朱理学的成就,分别名目,列入传道、翼道、守道三学案,第其高下。又别立经学、心宗两学案,示排斥之意。每传后附有同学或从游者、问答者。共叙录清初至嘉庆学者261人。作者“生平志朱子(熹) 之志,学朱子之学”,是书实即宗朱学朱者之学案。作者宣称: “今之论学者无他,亦宗朱子而已。宗朱子为正学,不宗朱子即非正学。” (《传道学案》) 门户之见甚深。但本书对研究清前期学术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卷1~2为“传道学案”。卷3~5为 “翼道学案”。卷6~9为“守道学案”。卷10~11为 “待访录”; 指 “一时搜求未得其著述,则于别集之所论及者,随详随略,录以待访”。卷12~14为“经学学案”。卷末为“心学学案”。作者外甥黄膺在该书《重刊后跋》 中说这部学案“即国朝诸先生宗朱学朱之学案也”。曾国藩称此书采择各家言论的标准比较平实: “居敬而不偏于静,格物而不病于琐,力行而不迫于隘,三者交修。采择名言,略依此例。” ( 《书学案小识后》) 刊于道光二十五年 (1845),收入《四部备要》、《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后人将其与《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合刊,称《四朝学案》。 ☚ 读孟子札记 书学案小识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