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围魏救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围魏救赵

 意思是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 攻其所必退,歼其退者,以达到解围歼敌之目的。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应赵国所求,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说: 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 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使对方的进攻势头受到阻挡和挫折,而无法再向前发展。这样,围就会自然解除。他还向田忌建议说: 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国内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进去,魏军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赵国之围自解。田忌采纳了孙膑围魏救赵的策略,引兵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军闻讯急忙回救,孙膑在魏军的归途桂陵设下埋伏,大败魏军,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是避实就虚,调动敌人、消灭敌人的策略。运用这一计谋的关键,是攻其所必救,攻其所必退,就是说要击中要害,这样才能调动和消灭敌人,达到排围解难的目的。

“围魏救赵”的意思,出处,故事 - 可可诗词网

围魏救赵

原指不直接解救被对方围攻的目标,而去攻击对方虚弱的要害,使其不得不放弃围攻的目标,从而使被围攻的目标得到解救。典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公元前353年,魏国名将庞涓统率大军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领军队前往救援。

田忌原想带兵直接去邯郸解围,但孙膑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魏国进攻赵国,它的精锐部队必然都开到战场上去了,国内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我们与其直接去邯郸解围,不如带领军队迅速冲向魏国都城大梁,切断它的交通线,攻打它最虚弱的地方。这样一来,庞涓必定从赵国撤兵回救,邯郸之围也就不攻自解了。待到魏军长途跋涉赶回本土,我们正好以逸待劳,痛击他们。”

田忌听了孙膑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带领军队一直冲击魏国,把魏国本土的军队杀得七零八落。

庞涓得到警报,急忙领着魏兵从赵国拼命赶回来,结果在桂陵中了齐军的埋伏,伤亡了许多人马,庞涓带着残兵突围逃走。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人们从这个故事概括出“围魏救赵”作为成语,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

泛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水浒传》第六四回: “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至赵,孙子曰: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渴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失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辎(zi)车: 有帷的车。控捲:挥拳。捲: 同 “卷” ,通 “拳” 。撠(ji): 握持。批:攻击。亢: 咽喉,比喻要害。捣: 同 “掏” 。罢(pi):同 “疲” 。齐威王四年(公元353年),魏国围攻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谓魏国精锐在赵,内部空虚,及引兵攻魏都大梁,诱使魏将庞涓兼程赶回应战,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袭击,大败魏军,遂解邯郸之围。

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

原指不直接解救被对方围攻的目标,而去攻击对方虚弱的要害,使其不得不放弃围攻的目标,从而使被围攻的目标得到解救。典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公元前353年,魏国名将庞涓统率大军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领军队前往救援。
田忌原想带兵直接去邯郸解围,但孙膑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魏国进攻赵国,它的精锐部队必然都开到战场上去了,国内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我们与其直接去邯郸解围,不如带领军队迅速冲向魏国都城大梁,切断它的交通线,攻打它最虚弱的地方。这样一来,庞涓必定从赵国撤兵回救,邯郸之围也就不攻自解了。待到魏军长途跋涉赶回本土,我们正好以逸待劳,痛击他们。”
田忌听了孙膑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带领军队一直冲击魏国,把魏国本土的军队杀得七零八落。
庞涓得到警报,急忙领着魏兵从赵国拼命赶回来,结果在桂陵中了齐军的埋伏,伤亡了许多人马,庞涓带着残兵突围逃走。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人们从这个故事概括出“围魏救赵”作为成语,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

指用围困敌军后方的办法,逼迫敌军退兵的战术。
故事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采用孙膑的计策,趁魏国内部空虚,引兵围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回救,齐军趁其疲惫击之,大败魏军,邯郸之围随之而解。

围魏救赵

围攻魏国以救助赵国。泛指攻打敌人后方,迫其撤回兵力的作战方法。战国时,魏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出战。田忌打算直接攻入赵国,孙膑说:“如果首先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国就会撤兵保卫。那样,既能解邯郸之围,又能拖垮魏军。”按照孙膑的部署,齐军在桂陵轻松地击败了疲惫不堪的魏军。(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国攻打赵国,齐国用围攻魏国都城的办法,迫使魏军撤离赵国,使赵国得救。后泛指围攻敌人后方据点而迫使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计策。

☚ 围城打援   先声后实 ☛
包围

包围

围(~城;~攻;打~;圜围;溃~;突出重~) 包 困(~敌) 兜(兜裹;兜剿) 箍拢 裹掖
封锁包围:鐍围
追击包围:逐窘
四面包围:合围 合拢
团团围住,使处于困境:围困
多重包围:重围(突出~)
 重围之中:垓心
牢固的包围:铁围
对敌人、逃犯等设下的严密包围:天罗地网 云罗天网 地网天罗
包围严密:水泄不通 水泄不透 水息不通 水楔不通 水泄不漏 水切不通 铁壁合围
 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密不透风
 包围得十分紧密:风雨不透 风丝不透
撤去包围:撤围 辍围
解除敌军的包围:解围
 声东击西的解围战术:围魏救赵
(四面围住:包围)

另见:围攻 进攻 攻击 剿灭

☚ 包围   抵抗 ☛

围魏救赵

成语。围攻魏国都城以解救赵国。指用兵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兵往救。孙膑考虑到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不得不从赵撤军,回救本国,中途遭到齐军截击,大败。齐国就这样解救了赵国。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Wei wei jiu zhao

战国时期魏齐两国在桂陵所进行的一场著名的战争。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迫使卫不得不入朝于赵。卫原臣服于魏,魏自恃其为强国,不能容忍卫改换门庭,便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包围赵都邯郸。前353年,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齐军救援。孙膑分析形势后认为,魏攻赵,精锐必在外,所以内部空虚,如果齐军疾攻魏都大梁,则魏军必回救大梁,这样便可以“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史记·孙子列传》)。这个计划很受齐将田忌赞赏并被采纳。当时魏军主将庞涓率8万魏军将围邯郸,田忌也率8万齐军往救。依照孙膑的意见,齐军一方面向南进攻处于宋卫之间的战略要地平陵,另一方面准备直捣大梁。在行军途中,孙膑故意“示之寡”(《孙膑兵法·擒庞涓》),给人以兵力单薄的感觉。这样,庞涓在孙膑的诱使下震怒而轻敌,率魏军放弃辎重,用急行军,日夜兼程返归大梁。途中,待庞涓率军到达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的时候,孙膑率齐军以逸待劳,加以邀击,擒获庞涓,取得大胜。这场战争中,齐军采取了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等正确的策略,大破魏军。尽管齐军进攻平陵的两个都大夫的军队在行军路上被打败,但齐军仍然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迅速往击魏都大梁,而不为一时一地的失利所动摇,所以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

☚ 合纵连横   马陵之战 ☛

围魏救赵

见“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兵往救。孙膑考虑到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不得不从赵撤军,回救本国,中途遭到齐军截击,大败。齐国就这样解救了赵国。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

战国前期齐国以围攻魏国而援救赵国的一次战役。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胁迫卫国归附到自己一边。由于卫国原是魏国的属国,故魏国不容许赵国插手。于是,派将军庞涓率甲土8万人攻打赵都邯郸。赵遣使向齐求救。齐国先派少量兵力攻魏,使魏两面受敌。魏军经过一年的苦战,于次年10月攻破邯郸。在这种情况下,齐国派遣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领8万人马前赴救赵。孙膑分析魏军主力已经开赴赵国都城,国内实力单薄,便采用“避实击虚” 的策略,发兵围攻魏都大梁。迫使攻打赵国的庞涓率军日夜兼程赶回。齐军在魏军回归的必经之处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将魏军打得大败,从而解除了赵国的亡国之危。

☚ 合纵连横   吕不韦 ☛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

古代一种战法。语源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初期,中原地区魏国势力最强,因而向外扩张。公元前353年,魏国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去救赵。田忌想率兵去赵国攻打魏军。孙膑说:“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主要兵力大都派往外国,只剩老弱疲敝守在国中,你不如带兵向大梁(魏国都城,在今河南开封)猛插进去,占领其交通要道,袭击其空虚地方,魏必然要放下赵国回师自救。这样,不但解了赵国的围,并且也能挫败魏国。”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率军攻打大梁。魏军不得不撤离邯郸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一战,大败魏军,赵国之围遂解。以后的军事家,就根据孙膑围攻魏国而解赵国之围的战例,概括为“围魏救赵”这个军事成语。

☚ 围地则谋   乱而取之 ☛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relieve the state of Zhao by besieging the state of Wei—force the enemy to retreat by attacking its base
❍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𡚁于魏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Your best course is to lead your men quickly to Daliang,cut their lines of communication and attack undefendedpoints,so that Wei’s forces have to leave Zhao to save their own land. Then at one stroke we shall raise the siege of Zhao and harass Wei.
❍ 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 这就是“~”的办法。(《毛泽东选集》398) Should the enemy stay put in our base area,we may…leave some of our forces in the base area to invest the enemy while employing the main force to attack the region whence he has come and to step up our activities there,in order to induce him to withdraw and attack our main force; this is the tacticof“relieving the state of Zhao by besieging the state of Wei”.

围魏救赵wei wei jiu zhao

besiege the State of Wei to rescue the State of Zhao—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围魏救赵wei wei jiu zhao

besiege the State of Wei to rescue the State of Zhao,meaning 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战国时期的齐国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现多指围攻敌人后方据点,迫使敌人撤回其兵力的作战方法。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besiege Wei to rescue Zhao

围魏救赵

见“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解义】指包抄敌人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进攻的兵力的策略。
【典故】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军采用孙膑之计,围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回救本国,在途中被齐军大败,赵国因此解围。(《史记·魏世家》)
【例句】他将~的战术充分运用到了棋艺中,大家都不是他的对手。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围攻侵略赵国的魏国都城,迫使魏军撤兵,从而援救赵国。后指用袭击敌人后方、迫使其撤兵的作战策略。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以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的办法。”
〔出处〕《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三五三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各国求救。齐将孙膑采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来解救赵国的战略。结果,魏军不得不撤离邯郸,回救本国,赵国因而解围。
〔反义〕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
〔辨析〕见“声东击西”(507页)。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指袭击来犯之敌的后方,迫使敌人撤回的战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接受军师孙膑的建议,乘魏国重兵在外直攻魏都大梁,迫使围攻邯郸的魏军撤离回救大梁,遂解赵国之围。
〔例〕他这一招,使的分明是~之计。
【提示】多作谓语。

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齐命大将田忌率兵救赵。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趁魏国重兵在外,直捣魏都大梁。魏军得讯撤回,途中遭到齐兵截击而大败。赵国都城的围困因之被解除。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其撤回进攻之军的战术。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 包围魏国的都城大梁,从而起到解救赵国的目的。后用以比喻避实就虚,以逸待劳的策略。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毙魏也。’”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情况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让孙膑当主帅,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刑罚而有幸活下来的人,不合适。”于是就用田忌为主帅,以孙膑为军师。孙膑坐在有帷盖的车子里替田忌出谋划策。田忌打算领兵直接到赵国解救,孙膑说:“凡揭开杂乱地纠缠在一起的东西不能握紧拳头,劝解斗殴的人不能参与打斗。如果避实击虚,形势发展受到阻止,就会自我松懈了。现在魏国攻打赵国,精锐的部队一定在国外竭尽其力,老弱之人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带领军队急赴魏国的首都大梁,占据那里的交通要道,冲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这样魏军必定会解除对赵国的进攻而救自己的国都。这样我们一举两得,既解除了赵国的围困,又取得挫败魏军的好处。”田忌听从孙膑的安排,魏军果然撤离邯郸,星夜回军援救自己的国都。齐魏两军在桂陵交战,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例句
围魏救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斗策略,重点在于避实就虚、以逸待劳,从而获得胜利。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用围攻魏国的方法救援赵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军直攻魏都大梁,魏军只能回救,赵围遂解。后因以指进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来迫使敌军撤兵的作战方法。为三十六计之一。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指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战方法。
【围魏救赵】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魏惠王发兵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孙膑看到当时魏国的精锐部队已深入赵国,国内极度空虚,便进兵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解脱了赵国之危。
孙膑攻打大梁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解义】 指包抄敌人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进攻的兵力的策略。
【典故】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军采用孙膑之计,围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回救本国,在途中被齐军大败,赵国因此解围。(《史记· 魏世家》)
【例句】 他将~的战术充分运用到了棋艺中,大家都不是他的对手。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这是《史记·孙子列传》中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孙膑率兵驰援,但他们没有直接赶赴赵国,而是趁魏国重兵在外,国内空虚,直捣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得到消息,立即从赵国撤兵,回国救援,在路上遭到齐兵截击,大败。赵国之围就这样解除了。这是孙膑用兵谋略的著名战例。后来就用“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要地,迫使其前方进攻部队撤兵回防的战术。《水浒传》六四回:“倘用~之计: 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围魏救赵wei wei jiu zhao

指用袭击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孙膑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的故事。
【近】围城打援批亢捣虚

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

围困攻打魏国的都城来解救赵国。今指包抄来犯之敌的后方以迫使敌人撤退的战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魏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孙膑率兵往救。孙膑对田忌说:“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魏国都城),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田忌接受了孙膑的建议,乘魏国重兵在外,引兵围攻大梁。当魏军回救时,乘机大破魏军,赵国也因而解围。
【例】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KH1T【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将领孙膑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迫使魏国撤军,因而解救了赵国。以后用“围魏救赵”来说明一切类似的作战方法。

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

〔连动〕 原指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赵国得救,后指围攻敌人后方据点,迫使敌人撤回其兵力的作战方法。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孙膑率兵救赵,趁魏国重兵在外,国内空虚,直捣魏都大梁。魏军得讯撤回,在桂陵遭到齐兵截击,大败。赵国之围遂解。《水浒传》64回:“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 多用于描写作战方法。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国围攻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将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直捣魏都大梁。魏军得讯撤回,齐军截击,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后指袭击后方据点,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叫 “围魏救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