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念奴娇 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念奴娇 菊刘克庄 老夫白首,尚儿戏,废圃一番料理。餐饮落英并坠露,重把离骚拈起。野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飞来双蝶,绕丛欲去还止。尝试诠次群芳,梅花差可,伯仲之间耳。佛说诸天金色界,未必庄严如此。尚友灵均,定交元亮,结好天随子。篱边坡下,一杯聊泛霜蕊。 读罢这首咏菊词,不仅使人看到了菊花的灿灿色彩,嗅到了菊花的淡淡幽香,也感受了菊花的耿耿生气。当然更体会到与菊密切相关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老夫白首”三句,首先交代了词人虽已届白发苍苍之暮年,仍能亲手植菊于废圃之中,表面说似乎是“尚儿戏”之举,其实正是他酷爱菊花情神之体现。下句则说明其爱菊之缘由:追摹屈原,喜爱离骚。“餐饮落英并坠露”不就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缩写吗? 可见,词人正是从菊花那里找到了爱国诗人之间共通的灵犀,“重把离骚拈起”,又通过《离骚》诗句,他感受到了与屈原跳动着相同的脉博。所以,这两句可以说是这首词的一根主线。“野艳幽香”三句,开始着力描写菊花之本色,艳丽的枝头上,正散发着郁郁的清芬,所有的菊花,不管是呈现着深黄,还是呈现着浅白,都在迎着西风傲然竞放。一个“占断”就说明整个的秋天只是菊花统治的天下。而词人对菊花之无限风情所流露出的喜悦更是溢于言表了。“飞来”二句则是进一步的补写,是换一个角度再写菊花之美。通过“绕丛欲飞又止”的双蝶的生动描绘,不仅显示了人们在菊花面前留连忘返的情态,更抒发了词人对菊花的赞美与热爱之深情。至此,对菊的描写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尝试诠次群芳”是过渡,既承对菊描写赞美之上片,又开对菊抒情议论之下片。词人说:曾经试图将各种花排个次序,看来只有梅花尚可能同菊相媲美,不过也就是不相上下而已。梅花当然是著名有品格的花,可见这种比正是以梅衬菊的手法,其重点仍在写菊的品格。“佛说”二句,是将菊花世界同佛教的诸天境界相比。按着佛教说法,诸天金色世界是至高无尚的境界,但同菊花统治的秋天金色世界相比,还未必能有其庄严。可以想见在词人心中菊花占据多么崇高的地位。“尚友”三句,则又从历史上爱菊之名人(灵均是屈原,元亮是陶渊明,天随子是陆龟蒙)说起,词人明确表示要同他们“尚友”、“定交”、“结好”,实际是对他们品格和气节的追慕和敬仰。当然也就道出了歌颂菊就是歌颂人的本质和描写菊也就是追求理想的意图。这里所写同上片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呼应。“篱边”二句,描绘了词人饮酒赏菊之情景:在竹篱边,在山坡下,词人边饮酒、边赏菊,在他的酒杯中正浮动着菊花愈经霜愈美丽的倩影。就是在他这般无比惬意中,不由得使人想起陶渊明与菊与酒的逸兴:“陶潜无酒坐宅边菊丛中,采摘盈把,见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艺文类聚》卷八十一载《续晋阳秋》)词人在其《贺新郎》中也曾表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这些无非是说赏菊不可没有酒。总之,词人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赏菊气氛中结束了全篇,给人留下不尽的回味余地。 词写花及人,又由人及酒。但这又无不是在为表现词人的思想感情服务。为什么要饮酒?其实并不是全因为赏菊,词人在另一首词中也曾透露一些消息:“老去胸中有些垒块,歌罢犹须著酒浇。”所以,看似平静的“一杯聊泛霜蕊”之中,确有不平的感情波涛在奔涌。可见这首词决非表现士大夫闲情逸志的咏物词。因为作者“尚友灵均,定交元亮”似不难理解,但“结好天随子”则颇令人深思了。陆龟蒙虽然也算是个隐士,但他却又是关心现实的人物,曾用锋利无比的小品文指向统治者,被鲁迅誉为“一榻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全集》四卷575页)刘克庄将他同屈、陶并列,并皆引为知己,同以楷模视之,难道不包含深刻的用意吗?所以这首词,使我们在对菊的歌咏里,深感作者确有一种积极奋斗精神和郁郁不平之气。 本词在艺术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写花不仅追求形似,而以神似为长。他不是毕形毕肖地硬去描摹花的具体形态,而是全力突出菊花“占断西风”的神韵和其使“蝶欲飞还止”的魅力。二是用典不唯贴切,而以取意为高。词中并非罗列屈原、陶潜、陆龟蒙诸人诸事,而是取其相一致的精神,而结尾暗用陶潜事而不觉尤为高明。正如邹祇谟在《词衷》所言:“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词苑丛读》卷一22页)看来这首词是达到这一境界了。 念奴娇 菊王炎 小妆朱槛,护秋英千点,金钿如簇。黄叶白蘋朝露冷,只有孤芳幽馥。华发苍头,宦情羁思,来伴花幽独。巡檐无语,清愁何啻千斛? 因念爱酒渊明,东篱雅意,千载无人续。身在花边须一醉, 小覆杯中醽醁。过了重阳, 捻枝嗅蕊, 休叹年华速。 明年春到,陈根更有新绿。 这首《念奴娇》词借咏菊抒发了萦绕词人心头的“宦情羁思”,蕴藉深厚,语无虚发,颇能代表双溪词的基本内容和创作风格。 上片前五句先写菊,后五句接写人。深秋时节,金黄的菊花在红木围栏的护卫下,正簇簇拥拥,竞相怒放;黄叶摇风,白蘋凝寒,只有孤独的菊花默默地散发着如缕的幽香。前面这五句,起首三句纯以客观角度进行描述,次二句则明显注入了主观情感,从而巧妙地导出以下写人的五句。词人因感念菊花幽独,故前来相伴。上言“孤芳”,下言“来伴”,两相照应,既使词的血脉不断,又使语意转换自然。在这里,词人表面写的是“花幽独”,实则是说自身孤独。他乡久宦,而今已“老来添得鬓边霜,年华换,归思满沧浪”(《小重山》),但官身不由己,有家归不成,宦游之情,羁旅之思,恐怕“惟有花知”(《浪陶沙令》)了。明写人伴花幽独,暗写花伴人幽独,正可谓花意人情两依依。如此用笔,意在避免直露,也使写人与写花两层意思衔接紧密。事实上,花作为一种客观外物,本无孤寂可言,花之幽独全来自人之幽独。你看,词人于檐下花畔无语逡巡,这不正是他内心孤独幽思的生动外化吗?过拍“清愁何啻千斛”,将无形之愁当成有重量、有体积的实体来写,极言愁思之浓。这种手法,可以说与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的佳句曲异而工同。 下片用一“因”字承上启下,前五句写花下饮酒,后五句传达不为时光流逝而感伤的心曲。东晋时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弃官归隐,于东篱之下栽种菊花,自得其乐。这里,词人一方面因赏菊而自然想起当年东篱主人,一方面又因自己不得象渊明那样弃官归隐而慨叹“雅意无人续”。这层意思,实际是对上片“愁”字的补叙。既然求归不得,那么不妨效仿先贤东篱把酒,且求得花边一醉。“小覆”言细斟慢饮。“醽醁即酒。接下去,词人将笔锋陡然一转,以极有力的笔触荡出一层新意。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面对重阳金菊,人们手捻花枝,鼻嗅香蕊,观赏之余总不免发出“人生可得几重阳”的慨叹。然而,词人却出人意料地说道:且休叹年华如水,“逝者如斯”,待明年春回大地,经冬而凋的菊花依旧会重泛新绿,重新孕育更加美丽的花朵! 这几句词笔力矫拔,一扫上片孤苦幽独的意绪,与过拍恰成鲜明对照。至此,全词的情调由低沉转向高亢,由抑郁转向豁达,尤其煞尾两句,不仅给人以乐观向上之意,还包孕着丰厚的内涵:大千世界,生生不已,生命的春天,永远充满象征希望的绿色!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这首词层次清晰,词意的衔接转换自然巧妙,不露痕迹。词人亦咏物,亦抒情;物因有情而咏,情以触物而生,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武断地说,咏物词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外物的一种观照,都应当兼具抒情的特质,如果词人笔端不注入感情,只对所咏之物进行纯客观的描述,那么也就算不上艺术创作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