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团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团貌 团貌古代调查人口当面检阅的一种方法。唐代叫团貌,隋代叫貌阅。规定地方官吏须每年检阅人丁的形貌,查核有无低报年龄及伪报老病种种情况。各地集合五党或三党为一团进行,故叫团貌。其结果首先记录在每年编造的“乡账”或各里的“手实”中,并据此以编制每三年一造的户籍。隋开皇五年 (585年),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和体貌核对,倘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保长和党长都要发配流放;堂兄弟以下皆令另立户籍,以防隐匿。此次计查实壮丁四十四万三千人,新编入户籍的有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户。大业五年 (609年) 采用裴蕴建议,再度貌阅,规定户口有一人不实者,官司解职;凡检举得一壮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此次又检括出壮丁二十四万三千人,人口六十四万一千二百人。唐代规定:入丁老疾,痖征痖免课役及给侍者,皆须具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先是每岁一团貌,后因非便于民,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敕令每年小团 (貌)宜停,改为每三年一次,定户之日,一时团貌。团貌以后,才呈报丰实,编定户籍。 ☚ 租调制 输籍定样 ☛ 团貌唐代检括户口的措施。唐代户口隐漏问题在武则天当政时逐渐严重起来,陈子昂曾上书:“今诸州逃户三万余,……不属州县,土豪大族,阿隐相容。”(《全唐文》卷二一一《上蜀川安危事三条》)为了把浮游与隐匿人口重新定为国家编户,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八月,采用“团貌”之法,令“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待者,皆县亲貌状,以为定簿。一定之后,不得更貌”《唐会要·团貌》)。对凡隐匿户口、诳报年龄、私度入道以及不按期纳租调、服徭役的人,要处以刑罚。团貌后造成计帐,编成手实。手实为户籍的底稿。到开元年间,因每年团貌过于繁忙,改为三年一团貌。团貌有助于户籍管理与赋役征发。 团貌 团貌隋、唐户口检查制度。古代编户户口按年龄分成黄、小、中、丁、老等若干类。为避免隐漏、诈冒, 定期阅实检括。隋开皇(581 —600)时有大索貌阅, 户口不实者 ,里正、闾正、族正和保长、党长要受处罚。唐代规定: 入丁老疾, 应征应免课役及给侍者, 皆须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先是每岁一团貌, 后因非便于民, 于开元二十九年(741) 敕令每年小团(貌)宜停, 改为每三年一次, 定户之日, 一时团貌。团貌以后, 才呈报手实, 编定户籍。 ☚ 手实 输籍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