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四注”。古代宫殿宗廟采用的四面坡屋頂建築形式。“阿”指“垂脊”。四面坡屋頂共有四條垂脊,故稱。《周禮·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鄭玄注:“四阿,若今四注屋。”賈公彦疏:“《燕禮》云:‘設洗當東霤’,則此‘四阿’四霤者也。”《逸周書·作雒》:“乃位五宫,大廟、宗宫、考宫、路寢、明堂咸有四阿。”孔晁注:“宫廟四下曰阿。”朱右曾校釋:“四阿,四注屋,四面有霤阿下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乎離宫别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北史·牛弘傳》:“殷言四阿重屋,周承其後,不言屋制,亦盡同可知也。”清·程瑶田《釋宫小記·中霤義述》:“故天子、諸侯屋皆四注,則有東西南北之霤凡四。”參閱李允鉌《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计原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