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传统图书分类方法。分经、史、子、集四大部(见附录),故名。首创于西晋荀勖的《中经新簿》,次序定于东晋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唐魏征等人的《隋书·经籍志》首用经、史、子、集类名,奠定了四部分类法的基础,至清纪昀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标志着四部分类法的完善。现类分古籍,一般仍用此法。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类体系: 经部:易、书、诗、礼、(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训诂、字书、韵书)。 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诏令、奏议)、传记(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史钞、载记、时令、地理(总志、游记、外记)、职官(官制、官箴)、政书(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经籍、金石)、史评。 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天文、算法、术数(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艺术(书画、琴谱、篆刻、杂记)、谱录(器用、食谱、草木虫鱼、杂物)、杂家(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小说家(杂事、异闻、琐语)、释家、道家。推步、算书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词集、词选、词语、南北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