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川清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

曲艺的一种。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本世纪三十年代改称“清音”。流行于四川。渊源于长江下游的民歌小调,清乾隆年间传入四川后与本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而成。演唱者多为一人,起初坐唱,后发展为站唱。早期以月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后改用琵琶。音乐曲调丰富,有大调、曲牌和小调之分。大调有〔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月调〕、〔反西皮调〕、〔滩簧调〕等八个;曲牌有〔罗江怨〕、〔半边月〕、〔叠断桥〕等;小调有〔鲜花调〕、〔四季调〕等。音乐结构包括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单曲体三种。传统曲目均为短篇,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

☚ 湖南丝弦   山东快书 ☛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

曲艺曲种。源于明清俗曲,其曲牌如〔罗江怨〕、〔哭皇天〕、〔寄生草〕等,均见于明清俗曲集《词林一枝》、《霓裳续谱》等。清乾隆、嘉庆年间已盛行,流行于四川各地城镇。原名“唱琵琶”、“唱月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成都、重庆成立演唱团体时并称“清音”。演出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三五人取坐唱形式合演。演员自弹自唱,乐器有琵琶、月琴等。五十年代以后,改为一人站唱,演员自操檀板、竹鼓击节,另有弦乐伴奏。曲调分大调、曲牌、小调三类。大调八个,即勾调、寄生调、马头调、月调、背工调、反西皮调、荡调、滩簧调。曲牌有〔叠断桥〕、〔罗江怨〕、〔半边月〕等;小调有〔鲜花调〕、〔玉娥郎〕等。除反西皮调属板腔体外,馀为联曲体或单曲体。曲目有以叙事为主的(如《断桥》、《思凡》、《昭君出塞》等)和以抒情为主的(如《悲秋》、《绣荷包》等)两种。

☚ 零零落   荷叶 ☛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

牌子曲的一种。流行于四川各地。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用琵琶、胡琴、碗琴伴奏,唱者用鼓板或碰铃击节。曲调以本地俗曲为主,吸收了北方曲牌,因而有“南词北曲”之称。传统曲目有三百多种。

☚ 四川评书   叮当调 ☛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

时调小曲类曲艺。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清音源于明、清时的时调小曲。如曲词《静悄悄》与明代俗曲集《桂枝儿》 中的《错认》基本相同; 《玉美人》 一曲与清代俗曲集《霓裳续谱》中的《玉美人儿娇模样》 也很近似。曲牌如[罗江怨]、[边关调]、[哭皇天]、[寄生调]、[剪剪花]、[倒搬船]、[马头调]等,都分别见于明代俗曲集《词林一枝》、清代俗曲 《丝弦小曲》、《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调小曲丛抄》之中。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已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四川城镇和乡村。
清音的音乐结构有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和单曲体三种。曲调分大调、曲牌、小调三类。大调有八个,即[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月调]、[反西皮调]、[滩簧调]。曲牌有[半边月]、[平板]、[夺子]、[罗江怨]等。小调有[鲜花调]、[玉娥郎]、[四季调]等。演唱形式,过去坐唱而不表演,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演唱者自弹乐器。后改为女演员站唱,用檀板和竹鼓控制节奏,辅以必要的表情动作,其他伴奏者兼任配角合唱。

☚ 湖北小曲   鼓打铃 ☛

四川清音

四川民间曲艺品种。在四川各地流行最广。又称唱月琴、唱小调、唱琵琶等。由明、清时期的民歌小调并融合多种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成分发展而来。1930年后改为现名。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清音进入剧场舞台,改坐唱为站唱,并有对唱、合唱或独唱加伴唱等形式。表演时演员左手打檀板,右手用筷子敲击竹鼓以控制节奏及演唱速度,伴奏乐器有檀板、竹节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等。四川清音音乐曲牌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曲体、联曲体和板腔体。在润腔方面运用“哈哈腔” 和 “舌尖弹音” 是其突出的特点。传统曲目有600多个,根据小说、戏曲改编的如 《尼姑下山》、《小乔哭夫》、《断桥》、《思凡》,歌颂历史人物的如 《花木兰》、《昭君出塞》,吸收各地民歌的如 《放风筝》、《小丈夫》、《金梅花》 等,反映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曲目如 《黄继光》、《丁佑君》、《江姐上华蓥》、《送公粮》、《小会计》、《赶花会》。著名清音艺人有陈琼瑞、李月秋、黄德君、程永玲等。

四川清音

曲艺曲种。流行于四川。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在清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很盛行。音乐结构有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和单曲体3种。演唱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弹奏乐器。曲目丰富,清末已有约400个,近年搜集到约200个曲本。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

曲艺曲种。流行于四川。据传在清乾隆年间即已形成。一般认为是由长江下游的民歌小调传入四川后,结合本地民间音乐发展而成。起初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故开始称为“月琴”,以后才改为 “清音”。演唱者多为一人,初为坐唱,后发展为站唱,左手打板,右手执筷子敲打竹鼓,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音乐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大调八个,即勾、寄(寄生)、月、马 (马头)、背 (背工)、皮 (反西皮)、荡、簧 (滩簧)。除反西皮属板腔体外,余皆为联曲体。小调大多是单曲体,一般用来谱写小段或插入大调使用。曲本有以叙事为主,有以抒情为主;唱词句型有民歌体,有散曲体。传统曲目内容有两类:一是以历史题材或民间传说为主,一是以抒情小曲为主。

☚ 双黄   太平歌词 ☛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

旧称唱琵琶或唱月琴,由明清时调小曲发展而来。清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盛行,遍及四川城乡。20世纪30年代,重庆、成都等地都成立了“清音歌曲改进会”或清音会等行会组织。四川清音曲调十分丰富,分大调、曲牌、小调三类(艺人们习惯分为大调、小调两类),大调有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越调、反西皮调、摊簧调八个;曲牌有半边越、垛子、叠断桥、罗江怨等;小调有鲜花调、玉娥郎、五更调、四季调等。按音乐体裁看,既有单曲体和曲牌连缀构成套式的结构;也有板腔体结构;还有的是两者综合的结构。唱词句型为长短句和齐言句。传统曲目约达400个以上,内容多属咏唱传奇、小说故事或幽怨思怀之曲。演唱形式过去为坐唱,多为女演员主唱并自弹月琴或琵琶。1949年以后发展为站唱,演唱者左手执板、右手持竹筷敲击竹节鼓,由演奏员兼任配角与帮腔。伴奏乐器有琵琶、二胡、中胡、三弦、中阮、碗碗琴等。


四川清音《尼姑下山》

☚ 山东快书   四川扬琴 ☛

四川清音

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一带,演员左手打板,右手执筷子敲打竹鼓。用月琴伴奏。有大调和小调之分。

四川清音si chuan qing yin

Sichuan ballad sing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