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川方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川方言❶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包括官话方言与非官话方言。官话方言中,属于西南官话的方言,即通常所谓的四川话,占最主要的地位。通行区域遍及全省,包括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通常作为四川方言的代表。另外,少数地方还受江淮官话、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的影响。非官话方言主要指一些地方的客家方言岛、湘方言岛。以西南官话为主的四川方言与湖北方言相当接近,这是因为其形成同四川地区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徙密切相关。古巴蜀地区曾有过多次移民活动。古巴人和古蜀人中有不少楚人和中原人的移民成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和楚汉之争也引起外地人向巴蜀迁移。汉代著名学者扬雄,其先人即为由晋入楚、再由楚入蜀的外地人。民族、部族的接触、融合,必然引起语言的接触、融合。史书记载,秦举巴蜀后,蜀人“言语颇与华同”。扬雄 《方言》 中曾多次 “梁益”并举,可见汉代梁、益一带的方言比较接近,当时应该是同属一个方言区。汉以后的战乱,如五胡乱华、黄巢起事、金兵南侵、元蒙灭南宋,也掀起移民浪潮,都对巴蜀语言产生过影响。但现代四川方言的形成直接同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移民有密切关系。元末明初的战乱,使四川人口锐减。大批湖广 (多为湖北、湖南) 人大举向四川移民,他们多为 “避乱入蜀” 或 “避兵入蜀”,还有不少人随湖北随州人明玉珍入川的部队入蜀。朱元璋派兵来四川攻打明玉珍之子明昇,又使得大批外地军人入蜀。他们大都留居四川。到清康熙初年,四川境内成 “现在遗孑,祖籍多系湖广人氏” 的局面。大批湖广移民带来他们的家乡话,这就逐渐形成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话。明清之际,四川经数十年的战乱,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失,田地大面积荒芜。到清政府取得四川之后的二三十年间,成都仍非常荒凉,城内虎豹出没,可以打猎。以致四川巡抚驻在阆中,而不能进驻成都。从清顺治后期起,清政府大力鼓励外地人入川垦荒,掀起又一次移民大浪潮。移民主要来自两湖、江西、两广、山陕等地,尤以湖广人特别是湖北人为最多,所以有 “湖广填四川” 的说法。这次移民浪潮,不仅规模空前,而且移民分布广泛,遍及全川。同时,由于移民多来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他们较少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重农轻商意识较为淡薄。许多移民入川后除事农耕外,也挖药、烧碱,储积小本,转而从事贸易,甚至不少士人也 “弃儒学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要求有流行地域广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从而加强了已在四川形成,并为本来在人口数量上、分布地域上占绝对优势的湖广籍 (多为湖北籍) 移民所使用的官话方言的地位,使其差不多成为四川全民的交际工具。至于非西南官话的客家方言和湘方言,主要是明末清初四川最后一次的移民大浪潮带来的。客家人本来是祖居中原的汉人。西晋永嘉之乱后,由于战争、灾荒、人口增长等原因,他们逐渐南迁赣、闽、粤等地,四川的客家人则多为清初自广东移来。他们多住在较闭塞的山乡,且聚族而居,极少与四邻的非客家人通婚,并恪守祖宗遗训,“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所以能在汪洋大海的四川话包围之中保持自己独特的客家方言。明末清初的移民大浪潮中,还有大批移民来自湖南,他们带来了当地的湘方言。于是,四川全省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官话方言占主导地位,而又有客家方言和湘方言等的格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