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发展前景 四 发展前景在国家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根据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实际情况,铁路建设实行分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1990—2000年),主要是对现有线路充实提高,“填平补齐”急需的项目建设。包括完成宣杭、漯阜线续建工程;主攻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完成京九线(皖境)、合九线(皖境)和安庆支线建设。在此期间,与两淮煤炭开发进度相同步,安排好任(集)顾(郢)线建设,以及华东第一、第二两通道中若干路段的改造和限制口的疏通。 第二步(2000—2010年),计划将铁路里程提高到3528.7公里,修建4条复线,实现主要干线中等程度的现代化。修建宁西通道(从南京到西安),该线将由东向西横贯安徽省中部,从津浦线东葛站接轨,经合肥、六安至叶集出境,境内全长253公里。此线建成将填补皖西无铁路的空白,为皖中唯一的东西向铁路。同时顺直京九通道(北京—九龙铁路)中的一段线路,使其途经阜阳、南照、六安、高河以连接合(肥)九(江)线,省境内全长约300余公里,穿越皖西南,届时将是安徽省开展对外贸易活动的捷径。另外还计划新建铜(陵)九(江)沿江通道。 ☚ 站、段、所(厂)基本情况 第二节 公路建设与运输 ☛
四 发展前景 四 发展前景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安徽省将以“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纵横畅通”为基本目标,使全省公路由普及向提高方向发展,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使以国、省道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络,向着快速、安全、经济、舒适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安徽公路总体布局规划,是以2条国道主干线和联接合、芜、宁3城市的高等级公路,贯穿安徽南北、东西的3条纵线、4条横线和跨越长江的铜陵、芜湖两座特大桥梁构成的全省第一层次的公路主框架;以合肥为中心,各地区、省辖市为卫星枢纽,由17条省道构成辐射至各县的第二层次公路主干线;以县、乡公路为第三层次,共同构成四通八达、协调发展的公路运输网。“八五”期间末,全省公路里程将达到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5公里,一级公路223公里,二级公路3600公里,实现99%的乡和80%的行政村通公路,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5公里。到2000年,全省通车里程达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5公里,一级公路373公里,二级公路4600公里,形成由高速公路,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和二级公路构成的,直接联通各市(地)、县的公路网络,实现乡乡和90%的行政村通公路,公路密度增加到每百平方公里30公里。 近期重点建设有合肥至芜湖高速公路,国道312线大(铺头)龙(塘)段,合肥至徐州、合肥至铜陵等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和铜陵、芜湖长江大桥。 安徽现已成为东南沿海联接内地的交通走廊,华东中部地区交通网络的中心,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地缘优势。作为基础产业,公路交通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已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源流的重要通道。随着“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级负责、联合建设”公路建设方针的贯彻,公路建设资金的多渠道筹集,公路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安徽开始进入以“高投入、高起点、高质量”为特征的大规模公路建设阶段。 ☚ 公路运输主要装备 第三节 水运 ☛ 00001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