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灾区移民建镇工作
1998年9月,江西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之后,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根治水患、灾后重建的“32字”指导方针(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把灾后重建与根治水患、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移民建镇工作。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平、退圩堤,增加还江还湖面积1 521平方公里,其中还鄱阳湖面积1 287平方公里(含4座分蓄洪区538平方公里),湖区增加蓄洪容积67亿立方米(含4座分蓄洪区26亿立方米)。要求通过治理,使鄱阳湖面积在湖口吴淞高程水位22米时,由现在的3 900平方公里增加到5 030平方公里,蓄洪容积由现在的298亿立方米增加到365亿立方米,基本恢复到1954年的水平。国家给江西下达的第一、二期移民建镇总任务是:移民14.6万户、60.04万人,安排补助资金22.57亿元。1998年10月,国家按照第一期11.5万户的移民建镇计划,每户补助建房资金1.5万元,共安排补助资金17.3亿元。要求平、退碍洪圩堤234座,需搬迁集镇23个、村庄1 235个,涉及到南昌、九江、上饶三地、市及省农垦所辖的23个县(市、区、场)、157个乡镇,移民11.5万户、46.75万人。
为了有效地指导灾区抓好移民建镇工作,1998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省、地、县三级共抽调了万名干部,组成灾后重建工作组,由厅(局)长带队,自带背包,吃住在乡村,历时3个月,深入灾区一线,督促、检查、落实灾后重建工作。1999年9月,省、地(市)两级又抽调干部组成移民建镇工作督导组,历时3个月,对波阳、余干、都昌、永修、万年等重点县的移民建镇工作进行督查与指导。到2000年4月底,全省新(扩)建的37个集镇、150个中心村、859个基层村、11.5万户移民建房已基本建成。绝大部分移民建房点已通路、通电,其他配套设施如学校、卫生院、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也在抓紧建设。
为了使新建的村镇具有高质量、新水平,省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江西省灾后重建村镇规划编制纲要》,邀请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及中国城规院等省内、外3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的812名规划、测绘人员,深入灾区,帮助各地编制灾后重建村镇规划;还组织百余名专家,设计了21种户型的灾后重建村镇住宅通用图集,印刷2 700册,无偿分发到受灾县(市、区、场)、乡镇和村庄,供农民选择户型。为了建设一批美观协调、环境优美、文明规范的新型村镇,全省第一期移民建镇点,确定了12个集镇、19个中心村为全省移民建镇示范点, 委托设计单位设计, 组织专家论证和现场指导, 并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倾斜。比如, 波阳县游城乡新建的朗埠集镇,就是由原鄱阳湖边3个十年九灾的贫困村, 集中兴建而成的。1999年7月, 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 使朗埠圩全线漫顶溃决, 圩内606户居民受灾, 264户房屋倒塌, 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余万元。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606户灾民, 迁至该乡的玉石岭, 新建成一座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农村小集镇——朗埠镇。1998年10月6日破土动工, 2000年4月30日基本建成, 建设规划由清华大学设计, 国家累计投资1 200余万元。全镇东西长940米, 南北宽480米, 规划面积39.8公顷, 总建筑面积165 880平方米。每户移民建房占地260平方米, 其中主楼房86平方米, 平房110平方米, 杂屋60平方米。学校占地12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宿舍、篮球场、集会广场。还有300平方米的卫生院, 45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 86平方米的八角亭和66平方米的门楼, 两个日流量500吨的自来水塔和760平方米的花坛。主街道长940米, 宽20米, 其中水泥路面宽10米, 预制水泥板人行道宽4米; 横街道7条, 长1 617米, 宽12米; 区间道42条, 长10 870米, 宽6米。主街和横街道均设有下水道, 并安装了300瓦的路灯20盏。绿化工程方面,种植各种名贵花卉树木9000余株, 品种有樟树、广玉兰、法国梧桐、水杉、青柏、桂花树等, 沿街道两侧分品种栽植。在生产建设方面, 垦荒30公顷, 坡改梯田10.4公顷, 建输水管1 500米, 蓄水池6个,沼气池30个, 开发南岸圩内养殖水面84公顷。还修建了一条与乡政府所在地联结的水泥路8.7公里。成为江西省第一期移民建镇的样板镇。
江西第二期移民建镇计划, 已于1999年11月下达。要求平、退碍洪圩堤54座, 分蓄洪区1处, 堤外滩地51处, 需搬迁村庄541个, 涉及到南昌、九江、上饶三地 (市) 及省农垦所辖的16个县 (市、场)、69个乡镇。拟新 (扩) 建集镇16个, 新建中心村73个, 基层村292个。目前各地正在按照 “两个年头, 三个阶段” 完成任务的要求, 抓紧实施。两期工程完成后, 鄱阳湖滨60多万灾民, 将从根本上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并有效地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