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喻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喻皓 喻皓五代宋初建筑家。又作喻浩、预皓、预浩。杭州人。木工出身,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长营造,尤善建塔。五代时,吴越国君于杭州建梵天寺木塔,仅建数层,塔身晃动,喻皓乃提出逐层铺板,以钉固定,塔身遂稳。又于开封建开宝寺塔,先做模型,然后施工,历时八年;塔平面八角十一层,施工时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使之在当地常有的西北风长期作用下渐趋正直。曾著《木经》三卷,已佚。 ☚ 阎立德 李诫 ☛ 喻皓 又作预浩、预皓、喻皓、喻浩。生于五代末、北宋初,宋浙东人。尝为都料匠,人称预都料,是个掌管设计的木工。在木结构建筑技术方面,经验丰富,对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尤为擅长。吴越建造杭州梵天寺木塔,患其动摇,他教以逐层铺板钉实之法,塔身遂稳。端拱二年(989)营建汴京开宝寺塔,名叫福胜塔,高三百六十尺,八角十三层,为京师之最。他花费八年心血,精心设计了模型。著名画家郭忠恕提出过宝贵意见。塔建成后,发现微向西北倾斜,喻皓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果然,百年后,塔身自正。喻皓晚年著有《木经》三卷。这是一部关于建筑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内有建筑比例“三分法”。书出,人皆守以为法。该书已佚,沈括《梦溪笔谈》中有简略记载。这位杰出的工人建筑师,对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文豪欧阳修称他“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喻皓 114 喻皓五代末、北宋初建筑工匠。又作预浩、俞浩、喻浩。浙东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长造塔。喻皓一生建塔多座,最著名的是汴梁(今开封)开宝寺木塔。建塔时从全国调集许多画家和工匠来京,由喻浩主持工程,先做模型,然后施工,历时8年,于989年竣工。塔高36丈,8角11级。相传他考虑到汴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建造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他著有《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已佚,仅在沈括《梦溪笔谈》 中保留了 《木经》的片断。 ☚ 李春 李诫 ☛ 喻皓五代至宋初建筑工匠。杭州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长造塔。公元10世纪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先做模型,然后施工,历时8年建成。他考虑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建造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抗风力。建杭州梵天寺塔时,他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著有《木经》三卷,是中国古代重要建筑专著,已佚。 喻皓 喻皓喻或作预, 皓或作浩。五代末至北宋初年的木结构专家。浙东人,生卒年不详。尝为都料匠,人称预都料。善长建造多层宝塔和楼阁。吴越在杭州造梵天寺木塔, 采喻皓建议, 以逐层铺板钉实之法, 将塔心与塔壳连成一体, 结构刚度提高, 增强了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宋太宗时, 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主持建造开宝寺塔, 八角十三层, 高三十六丈。因汴京地处平原,多西北风,特使塔身迎风倾斜, 是建筑史上一大创新。所著《木经》三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手册, 已佚, 残篇散见于沈括《梦溪笔谈》。今人夏鼐曾对《 木经》作考订整理。英人李约瑟将之译成英文, 收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 十一、财经人物与经济史料 李诫 ☛ 喻皓也作预浩。北宋初建筑家。浙东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长营造,尤善建塔。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在开封造开宝寺木塔,因当地多西北风,建造时略向西北倾斜,使日后渐归正直。著有《木经》三卷,已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