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喀斯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喀斯特Krast高原名。今南斯拉夫伊斯的利亚半岛北部。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石炭岩地形发育典型,有地下水系、盲谷、溶蚀洼地、溶洞、石林、石芽、溶斗、落水洞等主要类型。地理学和地质学将此种地貌现象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kāsītè〈名〉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溶蚀而形成的地形,由于亚德里亚海的一个名叫喀斯特的地区有许多这样的岩溶,所以用喀斯特代表这种地形。 喀斯特kā sī tè一种特殊地貌。由亚得里亚海岸的喀斯特(Karst)高地而得名。1915年《辞源》:“喀斯特(Karst),亦作卡斯特: 喀斯特四川特殊的地貌类型之一。四川是全国喀斯特分布的重要省区之一,碳酸盐岩的分布面积达8.13万平方千米,占四川总面积的14.3%。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的背斜山地。碳酸盐岩占70%以上的县 (市) 有巫溪、巫山、酉阳、彭水、古蔺和得荣,占50%~70%的有武隆、秀山、华蓥、万源、云阳、金口河区以及宁南和雅安市等。由于碳酸盐岩多与其他碎屑岩、变质岩相间分布,地处中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溶蚀洼地、漏斗、溶洞、丘峰为主,在盆东平行岭谷区山地顶部多发育喀斯特槽谷。喀斯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著名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黄龙寺主要由喀斯特钙华堆积塑造而成,长江三峡是长江切割喀斯特山地的结果,兴文石林实际是喀斯特的石芽与溶沟。 喀斯特具有溶解能力的水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岩类的溶蚀过程及其地貌现象的总称。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喀尔斯高原名。可溶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裸露和覆盖的可溶岩总面积达5100万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岩溶作用通常在地表形成峰林、孤峰、残丘和石芽。在地下则发育成溶洞、暗河、盲谷、溶沟与溶隙等。已知世界上最长的洞穴是美国的犸猛洞穴系统,总长达500km;法国让贝纳洞穴系统则是世界上最深的洞穴,高差达1535m。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km2以上,如广西桂林的峰林,云南路南的石林都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