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喀什噶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喀什噶尔清代地名、城名。汉代至宋的汉文史籍称疏勒。《洛阳伽蓝记》、《高僧传》沙勒,《大唐西域记》潏沙,《一切经音义》迦师佶黎,《元史·世祖本纪》合失合儿,《元史·西北地附录》可失哈耳,《明史·西域传》哈失哈尔,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喀什噶尔。清代之喀什噶尔地方最初只包括今新疆疏勒与疏附两县,后来又逐渐扩展把今伽师、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县包括进去。到清末又置喀什噶尔道,辖疏勒、莎车二府及英吉沙尔直隶厅。民国初仍置道,辖疏勒、疏附、巴楚、英吉沙、塔什库尔干、泽普、伽师、莎车等八县。作为城市,今天人们所说的喀什噶尔城,是指现新疆喀什市。 喀什噶尔❶地名。古疏勒国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驻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协办大臣等,并设阿奇木等伯克50员管理。光绪九年(1883)置疏勒直隶州,辖疏附县,隶喀什噶尔道。二十八年(1902)升格为府。1913年改疏勒县。 喀什噶尔❶西域地名。《汉书》、《后汉书》、《魏略》、《三国志》、尼雅出土晋代木简、《魏书》、《隋书》、《新、旧唐书》、《新五代史》、《宋史》等都称其地为疏勒。《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作沙勒。《大唐西域记》作佉沙,并云:正音为“室利讫栗多底”。《往五天竺国传》谓其自称伽师祗离国。《慧琳音义》作迦师佶黎。《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可失哈耳,同书又作合失合儿、可失合儿、可失哈儿、乞失哈里、可失哈里。《元朝秘史》作乞思合儿。《明史·西域传》作哈实哈儿。《西域行程记》作哈失哈。《四夷馆考》作哈失哈尔。《天下郡国利病书》作哈失哈力。《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作喀什噶尔。《西域同文志》:维吾尔语“喀什”谓“各色”,“噶尔”谓“砖房”,其地富庶,多砖房,故名。现在维吾尔族仍用此地名,即今新疆喀什市。疏勒国前汉时有18000余人,后汉时达21000多户。三国时,桢中、莎车、竭石、渠沙、西夜、依耐、满犁、亿若、榆令、捐毒、休脩、琴国等12国并属疏勒。晋朝封其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疏勒王。南北朝时,国内有大城12,小城数十,遣使向北魏朝贡。魏遣散骑侍郎董琬等至其国招抚,厚加赏赐。唐朝在此设疏勒都督府、疏勒镇,为安西四镇之一。公元893年以后,喀什噶尔成为喀喇汗朝两都城之一,是该王朝东部文化和伊斯兰教中心。清朝设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总理各回城事务。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朝在回城西北2里处筑汉城(徕宁城),驻参赞大臣等官。光绪九年(1883),改设疏勒直隶州,二十九年(1903)升府,1913年降为县。解放后在此设喀什市,为新疆南部第一大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