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唱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唱论

唱论

古典戏曲音乐论著。元燕南芝庵作。全书一千八百余字,共二十七条。列举唐宋以来著名曲调并简述各地曲调流行情况;又从曲调取材、风格、运腔、吐字等方面论述唱曲要领。因文字过于简略,并多用当时方言及名词术语,颇为费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音乐论著。有元至正刊本,附刊于杨朝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后《辍耕录》、《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等书均有收录或节录。建国后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武林旧事   中原音韵 ☛
唱论

唱论

曲学专著。作者燕南芝庵,真实姓名及生平事迹均无考。本文最初附刊于元杨朝英编散曲选集《阳春白雪》卷首。共二十七节。是一部论述金元时代戏曲演唱的声乐论著。简略陈述有关歌唱“格调”、“节奏”、“声节”、“声韵”等方面的各种要求和方法,要求歌唱者注意扬长避短,注意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听歌者对演唱的不同需求。还列举一些古代著名音乐家、歌唱家情况及古典戏曲的主要体制。由于全书文句极简约,且较多使用当时流行的一些声乐专门用语,因而意义较晦涩,今人不易读懂。近人周贻白撰《〈唱论〉注释》,可供参考。《唱论》今存除《阳春白雪》卷首附录本外,尚有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所收本、《元曲选》卷首附录本和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词林须知”章摘录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系以《阳春白雪》附录本为底本而校以《南村辍耕录》本和《太和正音谱》本。

☚ 醉翁谈录   作词十法 ☛

唱论

曲学声乐论著。元燕南芝庵撰。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可考。此书篇幅较短,仅二十七节,每节无标目。《唱论》简略列举古代著名音乐家、歌唱家、作曲家及古典戏曲主要体制,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宋元两代戏曲声乐理论和歌唱方法的阐述。其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意谓音乐当以“渐近自然”为好,特别是戏曲演唱,要突出歌声的效果,器乐演奏只能起到烘托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唱论》还从歌唱的“格调”、“节奏”、“声节”、“声韵”、“声气”等方面提出了各种要求和方法,还指出了“歌声变件”即行腔旋律的舒展变化手法(如“慢、滚、序、引”等)以及“尾声”的各种处理方法(如“赚煞、随煞、羯煞”等)。《唱论》还列举了歌曲可唱的“题目”达二十六种之多,并要求歌唱者对听歌的特定人物及其所处的特定情境进行细致的体察并加以表现。《唱论》针对演唱者的音质条件和歌唱风格的不同,要求演唱者要有自知之明,克服自身的弱点,扬长避短。并有三节专门论述歌唱中的各种毛病,如“歌节病”、“唱声病”和“添字病”等等。《唱论》对十七宫调的调性色彩作了文字概括,这种概括在当时的其他曲学专著如《中原音韵》、《阳春白雪》、《辍耕录》等书中均以相同的面目出现,反映出了各宫调的一般特征,故亦被后世所认可,在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臧懋循的《元曲选》、王骥德《曲律》中均有转录。但这种概括只是从总体特征上来进行的,各宫调在实际创作中并非一成不变,往往有突破上述规定的现象发生。《唱论》是对前人歌唱经验和当时杂剧演唱实践所作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古典曲学声乐理论方面较早的学术专著,对元、明两代的曲学理论研究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唱论》在写法上言简意赅,多用当时有关术语,对其原始的意义很难作确切的解释,有待于作深入的研究。

现存最早的本子,是元人杨朝英选编的散曲选集《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卷首附录本,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

唱论

曲论。元燕南芝庵撰。一卷。作者真实姓名已不可知。因此编原附在元人杨朝英散曲选集《阳春白雪》卷首,据此可知作者为元至正以前戏曲家。“燕南”可能为作者籍里。此编篇幅甚短,仅三十一节。每节不标题目。内容为有关戏曲、音乐及音乐文学札记。点滴之论多有深刻见解。语言过于简约,有语焉不详处。此编向无单刻,除附《阳春白雪》外,还附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臧懋循《元曲选》。有一九四○年上海中华书局《新曲苑》本,一九五九年中国戏曲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本。

唱论

096 唱论

声乐论著。初见于元至正 (1341—1368)间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署名“燕南芝庵先生撰”。全文列为27条,分述古代音乐名家,宋、金、元词曲的名目、格调、节奏、声腔、表现题材、演唱形式、宫调色彩、流传地区、歌唱方法、常见唱病等。文简义繁,且多术语,索解颇难。今人周贻白《戏曲演唱论著辑释》中所作注释,可资参考。

☚ 声无哀乐论   谿山琴况 ☛
唱论

唱论

曲学声乐论著。元燕南芝庵撰。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可考。此书篇幅较短,仅二十七节,每节无标目。《唱论》简略列举古代著名音乐家、歌唱家、作曲家及古典戏曲主要体制,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宋元两代戏曲声乐理论和歌唱方法的阐述。其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意谓音乐当以“渐近自然”为好,特别是戏曲演唱,要突出歌声的效果,器乐演奏只能起到烘托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唱论》还从歌唱的“格调”、“节奏”、“声节”、“声韵”、“声气”等方面提出了各种要求和方法,还指出了“歌声变件”即行腔旋律的舒展变化手法(如“慢、滚、序、引”等)以及“尾声”的各种处理方法(如“赚煞、随煞、羯煞”等)。《唱论》还列举了歌曲可唱的“题目”达二十六种之多,并要求歌唱者对听歌的特定人物及其所处的特定情境进行细致的体察并加以表现。《唱论》针对演唱者的音质条件和歌唱风格的不同,要求演唱者要有自知之明,克服自身的弱点,扬长避短。并有三节专门论述歌唱中的各种毛病,如“歌节病”、“唱声病”和“添字病”等等。《唱论》对十七宫调的调性色彩作了文字概括,这种概括在当时的其他曲学专著如《中原音韵》、《阳春白雪》、《辍耕录》等书中均以相同的面目出现,反映出了各宫调的一般特征,故亦被后世所认可,在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臧懋循的《元曲选》、王骥德《曲律》中均有转录。但这种概括只是从总体特征上来进行的,各宫调在实际创作中并非一成不变,往往有突破上述规定的现象发生。《唱论》是对前人歌唱经验和当时杂剧演唱实践所作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古典曲学声乐理论方面较早的学术专著,对元、明两代的曲学理论研究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唱论》在写法上言简意赅,多用当时有关术语,对其原始的意义很难作确切的解释,有待于作深入的研究。
现存最早的本子,是元人杨朝英选编的散曲选集《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卷首附录本,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

☚ 曲论   青楼集 ☛
000007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