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唐贤三昧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唐贤三昧集 唐贤三昧集诗歌总集。清王士禛编选。三卷。选录盛唐自王维以下四十三人的诗作。编者承宋严羽《沧浪诗话》之说,提倡“妙悟”与“神韵”,书名“三昧”,取佛经“自在”之意。编者著意于选录清淡悠远的诗歌,但所选作品中亦有编者的论诗观点不能范围者。有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清吴煊、胡棠有《唐贤三昧集笺注》三卷,有清乾隆五十二年听雨斋刻本。 ☚ 唐音统签 唐人万首绝句选 ☛ 唐贤三昧集 唐贤三昧集唐诗总集。三卷。清王士禛编选。专选盛唐王维至奚贾等四十二人的诗作,共四百四十八首。所谓盛唐仅指所录作品写成年代,并非专指诗人的生活阶段。“三昧”,为梵文音译,在佛家为“正定”之义,文论上用作“奥秘、诀窍”讲。王士禛读司空图、严羽二家诗论,颇有感受,于是录盛唐诗中“其尤隽永超诣者”(《自序》),不选李杜,而王维诗最多,达一百一十一首,次则孟浩然、岑参、李颀、王昌龄,在选诗上贯彻了其以“神韵”为最高审美原则的论诗主张。王氏重申严羽之说,以矫正明代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的诗风。时人对此书的评价褒贬不一,其门人王立极评曰:“大要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非声色臭味之可寻,语言文字可求也。”姜宸英在序中赞曰:“是集成而复已坠之响。”批评者更多,阎若璩、赵执信多有批评指摘,赵执信《谈龙录》云:“山阳阎百诗若璩,学者也。《唐贤三昧集》初出,百诗谓余曰:‘是多舛错,或校者之失,然亦足为选者累。如王右丞诗‘东南御亭上,莫使有风尘’,‘御’讹‘卸’,江淮无卸亭也。……余深知韪其言。”赵执信对选诗标准也大为不满:“李颀《缓歌行》,夸炫权势,乖六义之旨。梁锽《观美人卧》,直是淫词,君子必所黜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较为公允:“两说相济,其理乃全,殊途同归,未容偏废。”但无论如何,《唐贤三昧集》是王士禛最有代表性的唐诗选本,在清代影响很大。版本颇多,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三十七年盛符升刻本。后又有人为之笺注,吴煊、胡崇《唐贤三昧集笺注》三卷,姚鼐《评点唐贤三昧集》都是。日本、朝鲜也有多种版本流传。后人又仿其体例,如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唐人试帖 唐人万首绝句选 ☛ 唐贤三昧集 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表圣论诗亦云:“妙在酸咸之外。”康熙戊辰春杪,归自京师,居宸翰堂,日取开元,天宝诸公篇什,读之,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为《唐贤三昧集》,厘为三卷。合 《文粹》、《英灵》、《间气》诸选诗,通为 《唐诗十选》云。不录李、杜二公者,仿王介甫《百家》例也。张曲江开盛唐之始,韦苏州殿盛唐之终,皆不录者,已入予五言选诗,故不重出也。 阮亭《三昧》之旨,则以盛唐诸家,全入一片空澄澹泞中,而诸家各指其所之之处,转有不暇深究者。学人固当善会先生之意,而亦要细观古人之分寸,乃为两得耳。 诗至唐,极盛矣; 开、宝以还,盛之盛者也。选唐诗三昧者,所以别唐诗于宋元以后之诗,尤所以别盛唐于三唐之诗也。 读古人诗,不于本领作用处求之,专赏其气味词调,及一二虚字传神,以为妙道,则曰诵《唐贤三昧集》足矣,何假万卷为哉! 山阳阎百诗若璩,学者也。《唐贤三昧集》初出,百诗谓余曰:“是多舛错,或校者之失,然亦足为选者累。” 右丞、东川、常侍、嘉州七古七律,往往以雄浑悲郁,铿锵壮丽擅长,渔洋选入《三昧集》,十居其四五,与其初意主于镜花水月,羚羊挂角,妙在酸咸之外者,绝不相合。此等诗如明珠美玉,千人皆见,诚不可以无选; 顾既专拈兴象,托喻禅悦,似不得以此自乱其例。渔洋为一代宗工,所选五七古既伤于繁,犹曰与宋牧仲共之; 《唐诗十种选》多遗绝作,犹曰元本则然; 若《三昧集》,则其一生之宗旨,只眼之冥搜也,而又参差不整如此。此皆由好标名目,以张坛坫,而千古传诵之作,又爱不忍割,故进退无所据,而强以附之耳。今人竞驳渔洋选诗神韵为宗,未窥实际,岂知所选者固非专标神韵也。请得而断之曰:《三昧集》之诗不可废,《三昧集》之名不可从。 吾盖疾夫世之依附盛唐者,但知学为“九天阊阖”、“万国衣冠”之语,而自命高华,自矜为壮丽,按之其中,毫无生气。故有《三昧集》之选。要在剔出盛唐真面目与世人看,以见盛唐之诗,原非空壳子,大帽子话; 其中蕴藉风流,包含万物,自足以兼前后诸公之□。 问: 《唐贤三昧集》所以不登李、杜,原序中亦有说,究未了然。答: 王介甫昔选 《唐百家诗》,不入杜、李、韩三家,以篇目繁多,集又单行故耳。 此编皆录盛唐之作,名曰“三昧”,取佛经自在义也。诗自太仓、历下以雄浑博丽为主,其失也肤,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为宗,其失也诡。学者两途并穷,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滞而不灵,直而好尽,语录、史论皆可成篇。于是士禛等重申严羽之说,独主神韵以矫之,盖亦救弊补偏,各明一义。其后风流相尚,光景流连,赵执信等遂复操二冯旧法,起而相争。所作《谈龙录》,排抵是书,不遗余力。其论虽非无见,然两说相济,其理乃舍,殊途同归,未容偏废。 司空表圣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采采流水,蓬蓬元春。”严沧浪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苏东坡云:“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王阮亭本此数语,定《唐贤三昧集》。木玄虚云:“浮天无岸”。杜少陵云:“鲸鱼碧海”。韩昌黎云:“巨刃摩天”。惜无人本此定诗。 唐贤三昧集诗总集。清王士祯(1634—1711)编。三卷(一作二卷)。士祯有《王渔洋全集》已著录。此编专录盛唐作品。编者承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之说,以禅喻诗、提倡“神韵”与“妙悟,”故特尊王维。书录王维、孟浩然等四十三人清微淡远之作,取“三昧”(佛家语,梵文译音,义为“自在”)名书,力赞王维等人的“自在。”以此极力排斥李白、杜甫。此编一出,即遭赵执信等人之非议,沈德潜亦在《唐诗别裁集》中极力抵斥。后之反对者,代不乏人。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乾隆间吴煊、胡棠笺注本。 唐贤三昧集 《唐贤三昧集》tangxiansanmeiji唐诗选集。清王士禛编选。3卷。专录盛唐诗歌,不选李白、杜甫,自王维以下,选储光羲、孟浩然、刘眘虚、常建等42人诗,共448首。“三昧”是梵文音译,佛学术语,愿意为正定,文论家借用作奥妙,诀窍解。编者自云对司空图的“妙在酸成之外”,严羽的“翔羊挂角,无迹可求”“别有会心”,于盛唐诗便“录其尤隽永超诣者”。其用意在提倡“神韵”与“妙语”,对明代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的诗风进行救弊补偏。但因此也排斥了唐诗中那些雄奇壮阔之作。 ☚ 花间集 唐诗别裁集 ☛ 唐贤三昧集三卷。清王士祯(1634—1711)编纂。王士祯本名士祯,因避讳作士正,改作士祯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王士祯为一代宗匠,著述颇丰,著有 《古欢录》《南来志》、《渔洋诗话》等。此集选盛唐诗人四十三家(有入中唐者),诗四百四十五首。前有编者自序。王士祯对严羽“盛唐诸人,唯在兴趣”之说,别有神会,因而 “录其尤隽永者超诣者”而存之。仿王安石编 《唐百家诗选》之例,未选李、杜之诗,因张九龄、韦应物诗作已编入《五言诗选》,故亦不重录其诗。集后有王士祯弟子𤤔极、盛符升所作后序。后序称 “三昧”,取佛经自在之义。何世璂 《燃灯记闻》指出,因王士祯不满于“世元依附盛唐者,但知学 ‘九天阊阖’,‘万国衣冠’之语,而自命高华,自矜为壮丽。”故有 《三昧集》之选,要在剔出盛唐真面目与世人看。可见,王士祯选编此集的真正目的是要矫正明以来诗坛的不良倾向。然王士祯自品诗格,原不精于考证,也使集中出现一些失误。有 《四库全书》本。 唐贤三昧集 唐贤三昧集唐诗选集。清王士祯选编。3卷。选盛唐王维、储光羲、孟浩然、常建等42人诗448首。其中以王维诗居首,而且选诗最多。王士祯不选李白、杜甫诗,反映其以“神韵”说为尺衡。“三昧”是梵文音译,原意为正定,文论家借用作奥妙、诀窍解。编写者自序说,对司空图所云“妙在咸酸之外”,严羽所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别有会心”,于盛唐诗便“录其尤隽永超逸者”。他的用意在于对明代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的诗风进行救弊补偏。其门人王立极跋文说此书选诗:“大要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非声色臭味之可寻,语言文字之可求也。”此书有康熙刻本。又有乾隆间吴煊、胡棠注本。 ☚ 唐梦赉 烙印 ☛ 《唐贤三昧集》tang xian san mei jiA Collection of Samadhi of the Tang,anthology→comp.王士祯(Wang Shizhe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