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中国第一部根本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制定过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迅速而又深刻的变化。在1952年12月举行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建议进行起草选举法和宪法草案的准备工作。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3月,毛泽东向起草委员会提交了由中共中央拟定的宪法草案初稿。接著,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对这个初稿进行了两个多月认真的讨论。经过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1954年6月公布,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了两个多月。根据讨论中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草案再次进行了修改。1954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9月20日,大会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一致通过了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由大会主席团予以公布。 基本原则 这部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两个: 特点 在1954年宪法的制定上,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主要内容 1954年宪法除序言外,分为4章,共106条。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进一步发展。 序言除了回顾过去、展望将来,论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平等互助的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以外,主要是宣告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也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各级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主要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所有制,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等等。第二章国家机构,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惟一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它有权制定法令,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的个别任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并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起来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已不像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那样直接干预行政工作,但却代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而统率了全国的武装力量;国务院已成为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并且承担起了领导武装力量建设的职权;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设区的市的人大代表都由下一级的人大选举;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大的执行机关,也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其上下级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地方国家机关的干涉,其上下级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等等。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年满18岁的公民,除有精神病的人和依法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以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公民的自由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劳动者有劳动的权利、有休息的权利,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与此同时,公民还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依照法律纳税、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总之,在这一章的19条中,除了1条是规定给予某些外国人以居留权以外,14条是规定基本权利,只有4条是规定基本义务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共有3条有关的规定。 历史评价 正如这部宪法的序言所指出的,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从其原则、特点和内容上可以看出,这部宪法的确是一部比较好的宪法,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宪史上,有著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但是,这部宪法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受到了“左”的思潮的干扰和破坏;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它更丧失了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和效力。这是我国人民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