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忆王孙】 瑶阶月色晃疏棂,银烛秋光冷画屏。消遣此时此夜景,和月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 【胜葫芦】露下天高夜气清,风掠得羽衣轻,香惹丁东环佩声。碧天澄净,银河光莹,只疑是身在玉蓬瀛。 【金盏儿】 他此夕把云路凤车乘,银汉鹊桥平。不甫能今夜成欢庆,枕边忽听晓鸡鸣。却早离愁情脉脉,别泪雨泠泠。五更长叹息,则是一夜短恩情。 【醉扶归】 暗想那织女分,牛郎命,虽不老,是长生。他阻隔银河信知冥,经年度岁成孤另。你试向天宫打听,他决害了些相思病。 【后庭花】 偏不是上列着星宿名,下临着尘世生; 把天上姻缘重,将人间恩爱轻。各辨着真诚,天心必应,量他每何足称! 【金盏儿】 咱日日醉霞觥,夜夜宿银屏。他一年一日见把佳期等。若论着多多为胜,咱也合赢。我为君王犹妄想,你做皇后尚嫌轻。杳可道斗牛星畔客,回首问前程。 【醉中天】我把你半亸的肩儿凭,他把个百媚脸儿擎。正是金阙西厢叩玉扃,悄悄回廊静。靠着这招彩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影,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 【赚煞尾】长如一双钿盒盛,休似两股金钗另。愿世世姻缘注定。在天啊做鸳鸯常比并,在地啊做连理枝生。月澄澄,银汉无声,说尽千秋万古情。咱各办着志诚,你道谁为显证,有今夜度天河相见女牛星。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人白朴撰,衍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李调元《雨村曲话》 说: “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 《梧桐雨》 剧为最。” 其他剧作,如关汉卿 《哭香囊》、庾天锡 《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梦断杨妃》 等,均已失传,而白剧独存,也说明白剧确有独到之处。元人杂剧,事实多与史传乖迕,白剧用事则出入史传,取材多据乐史 《杨太真外传》。剧名虽出自白居易 《长恨歌》 “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句,实际上大关节目却并未依据 《长恨歌》。如结尾,便舍弃了蓬莱幻境中的真情传寄,改为雨夜中的绵绵长恨; 李杨遇合时的杨玉环,也不是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的闺中女儿,而是恢复了寿王妃的历史真面目;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的事,也不避丑秽,写了出来。这不仅与《长恨歌》大异,也与洪昇的名作《长生殿》明显不同。 戏的楔子写安禄山丧师失机当斩,但昏庸的唐明皇不仅赦免了他的死罪,还赐与贵妃为义子,封为节度使,埋下了变乱的祸根。 第一折写李杨钗盒定盟。时间为七月七日乞巧节,地点是长生殿。 李杨遇合,明皇心满意足。他们夜同寝,昼同行,真可谓宫中鸳鸯,人间鸾凤。风流天子眷恋如花美人,只要能有所节制,也并非坏事。但贪恋过度,就会引起麻烦。“朝纲倦整,寡人待痛饮昭阳,烂醉华清”,这就成问题了: 身为一国之君,心不存社稷,倦怠于朝纲,政事岂不乱了套?还能希望长治久安? 任命安禄山为节度使,酿造了变乱的外因,而帝王的荒淫废政则成为变乱的内因。假如明皇勤于政务的话,则安禄山无所售其奸。剧作家把这个内容放在戏的首曲,为全剧的李杨之爱定了性,痛下针砭,是有深意存焉的。 明皇乘兴闲游,恰遇杨妃在长生殿乞巧,于是以金钗一对、钿盒一枚赐与贵妃。【金盏儿】 写钗钿之珍贵可宝。钗钿上不论镶嵌着多少珠宝,对于处在 “开 (元)天 (宝) 盛世”、有一国之富的李唐宫廷来说,都不是罕见之物,其贵重在于是明皇所赐,两件物事寄托着君王赤诚的厚意深情。“绛纱蒙”、“翠盘盛”,又选择了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之期,值得贵重的不是物,而是情意,因为体现着爱才 “堪人敬”,这是其他珍宝所不能比拟的。 【忆王孙】、【胜葫芦】 写闲步赏月。前曲写步下瑶阶。如水的月光照耀汉白玉石阶,月色石光交融,汇成洁净通明的光色,辉映着窗棂。“瑶阶月色晃疏棂”,晃,照耀的意思,突出了光色的皎洁,音韵也非常谐美; 疏棂即窗棂,疏,窗也。次句写烛光月色交辉,照射着彩绘的屏风。“冷” 字作动词,言烛光月色冷清地照在画屏上,使人生寒,突出了夜的静谧和秋的寒凉,为男女主人公的盟誓定情创造氛围——月色如水,夜深人静,帝王与妃子这一对宫中鸳鸯开始闲庭步月,享受人间的温情。杜牧《秋夕》 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曲中二句师其辞兼师其意,用得恰到好处。“苔浸的凌波罗袜冷” 写明皇心中眼中的贵妃。“凌波罗袜”,用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的典故,写出了贵妃洛水女神般绰约身姿、轻盈步履,让人想见那流风回雪般的柔情绰态。用典之妙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冷” 是人的感觉,明皇并非贵妃,何以知其冷?这里只是体现出明皇怜香惜玉的性格和心理。本曲集中写月色烛光,次曲则写秋露、夜气、清风、银河,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写出人对环境的感受,使环境立体化。首句用杜甫《夜》诗“露下天高秋气清” 句意,写了秋露夜气,也表现了秋空高远; 二、三两句写风、写香、写声,目的是写闲步中的贵妃。“风掠” 句写其衣袂,即《长恨歌》 所谓 “风吹仙袂飘飘举” 之意,写风只为写衣,而写衣意在写人; “香惹” 句写其佩饰,苏轼《太真妃裙带词》 “微闻环佩声”,只状其声,因声见物,曲则兼写其香,闻香知人。末三句写人的感受。天空清澈澄明,碧蓝无垠,银河光华灿烂,清辉闪耀,使人如置身仙境。蓬即蓬莱,瀛即瀛洲,都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着一 “玉” 字,更见其纤尘无染,晶莹剔透。从环境描写中揭示人的心情,通过人的心情,又进一步刻划出环境。 【金盏儿】 (他此夕) 以下三曲是闲话牛女。七夕本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佳期,夫妻闲步仰望银河,自然会想到、议论牛女之事。今夜喜鹊早已聚架成桥,横跨银河两岸,织女乘凤车,行云路,渡过鹊桥与牛郎相会。一年一度的佳期珍贵美妙,但刚聚首忽又耳畔鸡鸣,只得洒泪离别。不甫能,也可写作 “甫能”,刚刚,好不容易的意思; 与下句 “忽” 字相应,表现对会少离多的叹惋之情。“离愁情脉脉,别泪雨泠泠; 五更长叹息,一夜短恩情”,对仗工整,描写生动,牛女别时情态,仿佛如见; 又加 “却早”、“则是” 衬字,整饬中又变化灵活,显出曲异于诗词的特色。曲中熔铸了咏七夕的诗词名句,如欧阳修【鹊桥仙】词: “云屏未卷,仙鸡催晓”、《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等等,皆融化自然无痕。【醉扶归】 则是羡牛女长生不老爱情永驻,但他们命中注定银河隔阻,经年度岁才得一聚,这其间难耐的孤独,恐怕会使他们相思成病。明皇认为,不能朝朝暮暮耳鬓厮磨,是难以忍受的凄凉,这正好表现了与贵妃“夜同寝,昼同行”的帝王情种心态。由天上的牛女,想到人间的帝妃,他们认为,人间胜过天上,人间可以夜夜同寝,日日相随,而天上神仙却只能 “一年一日见把佳期等”。见,音义并同 “现”,佳期不能长在,无有定准,只能临时现等,所以下文言 “回首问前程”。前程,元曲中用为婚姻、结果之义。神仙一年一日相见,而人间的帝妃却天天聚首,“若论着多多为胜,咱也合赢”,表现了对葆有爱情的满足和自豪。 与人世相比,牛女虽有不足,但他们恩爱专一,长生不老,不比人间生命有限,尤其是君王,常常因后妃春老花残而恩移宠易,弃旧恋新。末二曲即密誓定盟,以坚终始,不仅要 “今生偕老”,而且 “百年以后,世世永为夫妇”。“长似一双钿盒盛,休似两股金钗另”,照应钗钿相赠事,让金钗钿盒两件道具充分发挥戏剧功用,抒写情兴,增加感情内涵。以牛女为誓约的见证人,切合当时情境,也深化了七夕情境。 本折虽据 《长恨歌》 中钿盒金钗寄情及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私誓敷衍而成,但曲中见景生情,因景出戏,情景结合完美; 明皇虽为主唱角色,而杨妃却处处主动,议牛女、盟誓愿,都是在她的引导下进行的。她一方面想着与安禄山的私情,同时又把握着唐明皇的爱恋,邀恩固宠。一个是多情天子,一个是有深心的美人,性格自然流露,刻划分明。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笑和尚】 原来是滴溜溜绕闲阶败叶飘,疏剌剌刷落叶被西风扫,忽鲁鲁风闪得银灯爆。厮琅琅鸣殿铎,扑簌簌动朱箔,吉丁当玉马儿向檐间闹。 (做睡科唱) 【倘秀才】 闷打颏和衣卧倒,软兀刺方才睡着。(旦上云)妾身贵妃是也。今日殿中设宴,宫娥,请主上赴席咱。(正末唱) 忽见青衣走来报,道太真妃将寡人邀、宴乐。 (正末做惊醒科云) 呀,元来是一梦。分明梦见妃子,却又不见了。 (唱) 【双鸳鸯】 斜軃翠鸾翘,浑一似出浴的旧风标,映着云屏一半儿娇。好梦将成还惊觉,半襟情泪湿鲛绡。 【蛮姑儿】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滚绣球】 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润枯草,洒开花萼,谁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条,碧玉梢,碎声儿必剥,增百十倍歇和芭蕉。子管里珠连玉散飘千颗,平白地瀽瓮番盆下一宵。惹的人心焦。 【叨叨令】 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 一会价响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 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 【倘秀才】 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枉着金井银床紧围绕,只好把泼枝叶做柴烧,锯倒! 【滚绣球】 长生殿那一宵,转回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红牙箸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炒炒。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 厮辏着暗地量度。 【三煞】 润濛濛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 细丝丝梅子雨,妆点江干满楼阁; 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翻,豆花雨绿叶潇条。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莫不是水仙弄娇?蘸杨柳洒风飘。 【二煞】𠳹𠳹似喷泉瑞兽临双沼,刷刷似食叶春蚕散满箔。乱洒琼阶,水传宫漏; 飞上雕檐,酒滴新槽。直下的更残漏断,枕冷衾寒,烛灭香消。可知道夏天不觉,把高凤麦来漂。 【黄钟煞】 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仙操》。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 渲湖山,漱石窍; 浸枯荷,溢池沼; 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李隆基回到了长安。这时太子李亨已经登基为帝,明皇成了太上皇,退居西宫。第四折即写明皇雨夜悲悼贵妃情景。 戏的矛盾冲突到第三折便已经结束,第四折剧情并没有新的发展。从戏剧学的角度看,第四折是不重要、甚至是没必要的。但在中国戏曲里,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全剧的华彩篇章,成为确定本剧名剧地位的关键笔墨。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意成为作家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各种文体无不受其影响,戏曲则尤为明显,故戏曲有诗剧之称,剧曲则有剧诗之誉。本折出场的只有唐明皇和高力士两个人物,而高力士只是一个随从,没有戏剧行动,所以也可以说第四折是唐明皇的独角戏,是抒发明皇心理的心理诗剧。 百年偕老永为夫妇的誓愿未能实现,明皇愧悔交加,面对贵妃遗像痛苦号啕不足以排遣内心的郁结,亭下闲步又 “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睹物伤怀,于是兴尽归寝。【伴读书】 至 【双鸳鸯】 写寝殿幽梦。宫殿依旧是碧瓦琉璃,陈设依旧是皇家气派,但心境不同了,对环境的感受也便不同。秋虫、秋风、阴云、落叶、殿铎鸣、珠帘动、檐间玉马的声响……无不助恨添愁。每一种声响都用叠字象声词来形容,如滴溜溜、疏剌剌、忽鲁鲁、厮琅琅、扑簌簌,末句整中求变,以双声词 “丁当” 替代,更觉有味,把秋声描摹得如在耳际眼前。这是一个衰暮之年的老人对秋的感受,是明皇老人的心声。愁极无聊,沉沉入睡,精诚所致,感得杨妃入梦: 贵妃在长生殿设宴,明皇赴宴。梦中的欢乐恰与醒后的凄凉成为对照,收到以乐事反衬哀情的艺术效果。【伴读书】、【笑和尚】 二曲反复写西风阴云,是在描绘令人愁闷难眠的环境,也为后文的秋雨描写做了铺垫。 【蛮姑儿】 以下八曲是本折的主体,秋雨惊梦,写明皇听梧桐秋雨的感受。围绕一个 “雨” 字反复咏叹,中间几乎没有道白,一气呵成,可谓淋漓尽致。其铺采摛文的手法,俨然是一篇 “秋雨赋”。 【蛮姑儿】 首先把雨与戏剧情节联系起来——是雨惊搅了他的好梦。又不直截地写出,而是先推开: “惊觉我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用一组对句把种种秋声排除; 然后拉近: “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否一是,腾挪之间既表现了听雨人的心理判断过程,也使本篇的关键句——“梧桐雨” ——更加警醒。“窗儿外”,表明他不是在雨中、树下,而是在屋内,故下文全从听觉入手写雨,铺排展衍,洋洋洒洒。而起始,却先从点滴之雨着笔,一声声,一点点,敲击着愁人的心头。 【滚绣球】 写秋雨无端恼人。并不是干旱少雨,需要救禾苗润花草,明明是“青翠条”、“碧玉梢”,雨润水足。不需要雨却偏偏下雨,无端让人惹恨添愁,故云“平白地”。歇和,声音相应和; 歇和芭蕉,即雨打芭蕉的声响。雨打芭蕉,在中国古代文学里已经成为一种哀感意象,与悲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诗如杜牧 《雨》: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词如吴文英 【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雨打芭蕉已让人增愁添恨,而梧桐秋雨又 “增百十倍歇和芭蕉”,便更是人何以堪了。“瀽瓮番盆” 言雨大。瀽,倾倒; 番,同翻。“珠连玉散”,是从声音联想到雨的形象,由听觉转换为视觉,具有 “通感” 的美学效果。“瀽瓮” 句从雨之总体言,“珠连” 句从具体雨滴雨线言,对仗工整。 【叨叨令】 写雨的急慢大小的不同。每一种雨势都用比喻来形容: 雨紧,“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 雨响,“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 雨清,“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飞水溅激)”; 雨猛,“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通过比喻,不仅使雨声可闻,而且使雨声可见,声音不同,形象各异,使读者随着形象的变换而想象飞腾,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境。 【倘秀才】、【滚绣球】 二曲写雨打梧桐。雨打梧桐,也是古代文学中的哀感意象。白居易 《长恨歌》 “秋雨梧桐叶落时” 即是抒发绵绵长恨的名句; 词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声声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同时,梧桐树还是李杨爱情的见证: 贵妃曾于树下翠盘中为明皇舞《霓裳羽衣》; 明皇曾面对此树向贵妃盟誓,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妇; 今日梦中相逢,又被这梧桐雨声所惊觉。于是闻雨声而思往事,贵妃生时景象浮现心头,始而心碎,继而生忿,要把 “泼枝叶做柴烧,锯倒!” 泼,詈骂之辞,有恶劣意,表厌恶的情感。梧桐本无情之物,与帝妃遭际毫无关系,只因人的心绪不佳,故尔怨及树木,移情手法运用得极为自然。通过往昔与眼前的对比,只落得无限凄凉。雨声雨态都已写到,【滚绣球】 改为结合叙事写雨,表现心理变化很有层次。 文笔至此,对梧桐秋雨的描绘可以说穷形尽相了,【三煞】 忽又宕开一笔,写杨柳雨、梅子雨、杏花雨、梨花雨、荷花雨、豆花雨; 然后收拢到主题: “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 通过对比,把梧桐雨的特点进一步突显出来。 【二煞】 又回过头来写雨声, 通过“𠳹𠳹”、 “刷刷” 声响的不同, 暗示雨势的变化,也交代了时间的推移,“更残漏断,……烛灭香消” ——雨整整下了一夜! 【黄钟煞】 写风中之雨,“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风吹雨斜,哨窗打户,不写声而声犹在耳; “寒” 字既是时令特点,也是人的特殊感受。据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 载: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中闻铃 (按,指马铃声),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 《雨霖铃》 曲,以寄恨焉。” 乱平返京后,曾命梨园弟子张野狐奏之,“未半,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感动,与之歔欷。” “前度铃声响栈道”,勾起了对贵妃的悼念。花奴擅长击羯鼓,唐人南卓 《羯鼓录》 称其“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 白雨点,暴雨之状。这里由雨思及花奴击鼓,又进而思及花奴曾为贵妃舞《霓裳羽衣》 伴奏击鼓,今羯鼓声起而舞人已逝! 《水仙操》 为周代伯牙所制,《列子·汤问》 又云,伯牙游泰山遇暴雨,心悲,援琴鼓之,为《霖雨》之操。由雨声而思及伯牙,由伯牙而想到他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今琴音如在而知音人杳,都逗漏出伤心惨淡之情。前数曲写雨之急慢大小,彻夜不停,是从时间着眼; 本曲则从空间着眼,写秋雨之广漠无垠,无处不在,也就是说,悲愁之广不仅无处避逃,也无物可以避逃。【三煞】 用诸般草木之雨烘托梧桐雨,本曲则用种种秋声烘托秋雨之声,那蟋蟀声、雁叫声、捣衣声、铜壶滴漏声……构成和谐的秋声交响曲! 诸般声韵中砧声、滴漏声已关合人事,于是最后转入秋雨撩人的咏叹。本折写雨,每曲之后都有心绪的描写,如 “把愁人定虐” ( 《元曲选》 音释: “虐,音要”,打扰、扰乱之意)、“惹得人心焦”、“恼杀人……相聒噪” 等等,【黄钟煞】 则把心绪的抒发写得更加充沛,以做全篇的收束。 从 “惊梦” 之后,雨的描写便不再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完全变成了心灵的宣泄。这种宣泄又体现了全剧创作精神命脉的主要方面。 白朴生当南宋金元征战易代之际,在蒙古军攻占金都南京的战争中,白朴失掉母亲,随诗人元好问辗转流徙、避难求生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王博文《天籁集序》 云: “自幼经丧乱,苍皇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 因为有亡国流离的经历,所以他反思亡国的原因,批判李杨因歌舞坏江山的行为; 因为有乱离亡国之痛,积郁了太多忧伤悲苦需要抒发,而安史之乱后的唐明皇,既失去了美人,也失去了皇位,是一个不幸者,这正与作者的情怀有共通之处。在失意君王的身上找到了寄托自己人生失意的躯壳,于是假明皇之口宣泄自己的人生体味。宋玉《九辩》云: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朱熹集注: “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肃杀寒凉,阴气用事,草木零落,百物凋悴之时,有似叔世危邦,主昏政乱,贤智屏绌,奸凶得志,民贫财匮,不复振起之象,是以忠臣志士,遭谗放逐者,感事兴怀,尤切悲叹也。” 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悲秋情结。人生失意,秋雨淋漓,情与境会,于是乎滂沛恣肆,成洋洋宏文,将一缕哀思,借助缠绵的秋雨,万转千回表现出来,真能令人荡气回肠。这正是在唐明皇的雨泪交流中,融进了作者亡国丧母之痛的结果。 元曲本擅写雨,巧妙的是随情节和人物身份的不同,雨也不同。本折辞语华美,连用作比喻的意象也透着贵族气息,像玉马金鸡、珍珠玉盘、玳筵笙歌、绣旗鼙鼓……,甚至连庭院中的梧桐也衬以金井银床 (井栏华美有雕饰)。日人青木正儿在《元曲概说》 中说,此剧和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可称描写秋雨的双璧,“不过彼此的情趣正相反: 《梧桐雨》 是宫殿的雨,是在染着铜绿色的梧桐树上,用银线去画的; 《潇湘雨》 是荒野的雨,是用水墨轻描淡写的。” 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白剧写雨辞彩雅丽高华的特色。 从全剧来看,正如孟称舜《新镌古今杂剧·柳枝集》 所评: “摹写明皇玉环得意失意之状,悲艳动人。” 在同上 《酹江集》 中又云 【蛮姑儿】 以下数曲,是 “此下只说雨声,而愁恨千端,如飞泉喷瀑,一时倾泻。”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甚至许之为 “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在 《录曲馀谈》 中称之为 “千古绝品”,这自然是从文辞方面着眼的。其结尾也颇受人称道,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云:“ 《梧桐雨》确是一本很完美的悲剧。作者并不依了 《长恨歌》 而有叶法善到天上求贵妃一幕,也不像《长生殿传奇》 那么以团圆为结束。他只是叙到贵妃的死,明皇的思念为止; 而特地着重于 ‘追思’ 的一幕。像这样纯粹的悲剧,元剧中是绝少见到的。” 从戏剧学的角度看,《梧桐雨》 还不无可指摘之处,但也确实是一部感动过历代读者的好戏,它对清代洪昇的名作《长生殿》 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搅筝琶】 高力士道与陈玄礼休没高下,岂可教妃子受刑罚;他见请受着皇后中宫,兼踏着寡人御榻。他又无罪过颇贤达,须不似周褒姒举火取笑,纣妲己敲胫觑人。早间把他个哥哥坏了,总便有万千不是,看寡人也合饶过他,一地胡拿! 【风入松】 止不过凤箫羯鼓间琵琶,忽剌剌板撒红牙。假若更添个《幺花十八》,那些儿是败国亡家。可知道陈后主遭着杀伐,皆因唱《后庭花》。 【胡十八】 似恁地对咱,多应来变了卦。见俺留恋着他,龙泉三尺手中拿,便不将他刺杀,也将他吓杀。更问甚陛下,大古是知重俺帝王家! 【落梅风】 眼儿前不甫能栽起合欢树,恨不得手掌里奇擎着解语花,尽今生翠鸾同跨。怎生般爱他、看待他,忍下的教横拖在马嵬坡下! 【殿前欢】 他是朵娇滴滴海棠花,怎做得闹荒荒亡国祸根芽?再不将曲弯弯远山眉儿画,乱松松云鬓堆鸦。怎下的碜磕磕马蹄儿脸上踏,则将细袅袅咽喉掐,早把条长搀搀素白练安排下。他那里一身受死,我痛煞煞独力难加。 【沽美酒】 没乱杀,怎救拔! 没奈何,怎留他!把死限俄延了多半霎,生各支勒杀,陈玄礼闹交加。(高力士引旦下) (正末唱) 【太平令】 怎的教酩子里题名单骂,脑背后着武士金瓜。教几个卤莽的宫娥监押,休将那软款的娘娘惊吓。你呀,见他,问咱,可怜见唐朝天下! (陈玄礼率众马践科) (正末做哭科云) 妃子,闪杀寡人也呵! (唱) 【三煞】 不想你马嵬坡下今朝化,没指望长生殿里当时话。 【太清歌】恨无情卷地狂风刮,可怎生偏吹落我御苑名花?想他魂断天涯,作几缕儿彩霞。天那,一个汉明妃远把单于嫁,止不过泣西风泪湿胡笳。几曾见六军厮践踏,将一个尸首卧黄沙! 【二煞】 谁收了锦缠联窄面吴绫袜,空感叹这泪斑斓拥项鲛绡帕。 【川拨棹】 痛怜他,不能够水银灌玉匣。又没甚彩监宫娃,拽布拖麻,奠酒浇茶。只索浅土儿权时葬下,又不及选山陵将墓打。 【鸳鸯煞】黄埃散漫悲风飒,碧云黯淡斜阳下。一程程水绿山青,一步步剑岭巴峡。唱道感叹情多,恓惶泪洒,早得升遐,休休却是今生罢。这个不得已的官家,哭上逍遥玉骢马。 唐明皇幸蜀播迁途中,到达在今陕西兴平县西的马嵬坡,统领禁军护驾的龙武将军陈玄礼部下六军哗变,掣剑离匣,无奈之下,唐明皇听凭陈玄礼杀了贵妃之兄奸相杨国忠; 继而众军仗剑拥上,喧哗不行,要求马踏杨贵妃。【拨不断】 写明皇见状惊讶。他始而疑惧,继而惊恐。明皇心里明白,形势已经不同于他做太平天子之时了: 一方面权移太子,他听从了百姓的请求,留下太子为中原之主,统兵杀贼; 一方面权落将军,“吃紧的军随印转,将令威严,兵权在手,主弱臣强。” 吃紧的,也作赤紧的、尺紧的,意为真正是、实在是,统领后面四个短句,惶惧之状可见。变乱流离之中,无权无兵,他只有惊恐的份儿了。“吓的我战钦钦遍体寒毛乍”,刻画失势君王在跋扈将军面前胆战心惊情态,非常生动、形象。 只看到六军仗剑喧哗不进,便吓成如此模样。等到六军提出要处死杨妃之后,他知道了六军变乱的目的不是要劫杀天子,于是胆壮了一些,要利用帝王的余威挽救他心爱的人。【搅筝琶】 曲先是申斥陈玄礼不知高下,让贵妃受刑罚太过分; 既而为贵妃开脱,她的身份、她的贤达,使她都不宜受刑。历史上有两个有名的女色祸国事例: 一个是周幽王的妃子褒姒,幽王为博取她的一笑,演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导致亡国 (见《史记·周本纪》); 一个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助纣为虐,酷刑杀人,见人赤足过河,为查验其何以不怕冷,竟敲碎人家的胫骨检看骨髓 (见 《国语·晋语》、《史记·殷本纪》)。而杨贵妃只不过是歌舞娱乐,“那些儿是败国亡家?” 当这些解释都无济于事时,他知道,“六军心变,寡人不能自保”,还怎能保护妃子?他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一方面是 “龙泉三尺手中拿”的哗变军士,一方面是乞救求生苦苦哀求的心上人杨贵妃,唐明皇心乱如麻。 他始而怨军士目无君王,强使合欢树解,破坏了珍惜娇花、同行同宿的爱情理想。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天宝》 载: “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解者,能也; 解语花,即会说话的花,用来比喻杨贵妃的娇美艳丽。奇擎,擎也,举也,奇字助音无义; 手掌里奇擎,犹手心里捧着。“手掌里奇擎着解语花”,写明皇对贵妃的疼爱惜护,形象生动。连贵妃被军士惊吓明皇都舍不的,现在却要 “横拖在马嵬坡下”,从理想愿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现明皇惨伤悲痛之情。下的,也作下得,忍心、舍得之意; 忍下的,犹言狠心舍得,这又包含了对陈玄礼的责备怨恨之情。 为杨妃求生不能,埋怨也无济于事,于是退而求其次: 避免酷刑惨死。六军要求马踏杨妃,明皇立即表示不可,“他如何受的!” 改为命其白练自缢,然而后马践其尸。自缢之残酷程度有减,而生死离别无差。【殿前欢】 通过抑扬顿挫的对比方式,表现明皇的伤心痛惜。“他是朵娇滴滴海棠花”,极言其娇艳美丽,据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卷一引 《太真外传》 云,杨妃困酒未醒,扶掖而见明皇,明皇曰: “是岂妃子醉邪?海棠睡未足耳!” 下句一跌: “怎做得闹荒荒亡国祸根芽?” 美能祸国?远山眉、堆鸦鬓都是美女的象征,而结果却要遭受 “马蹄儿脸上踏”、“细袅袅咽喉掐”。美被毁灭,美被摧残,于是逼出末二句直抒胸臆: “他那里一身受死,我痛煞煞独力难加。” 因为她的死,引起他的悲痛,引起他无能为力、未能保护所爱生命的愧疚,表现的感情复杂、丰富。曲中多用叠字,如娇滴滴、闹荒荒、曲弯弯、乱松松、碜磕磕、细袅袅、长搀搀、痛煞煞,叠字而能成对,更见工巧。对句加衬,字数并不完全一致,又充分显示了曲异于诗词的特点。当杨妃终于被带走迫其自缢时,明皇心乱如麻,痛如熬煎,【沽美酒】 出语短促,表现得痛苦而激愤; 【太平令】 转而替贵妃着想,嘱咐宫娥见了贵妃,就说请她可怜见唐朝天下,似乎她的死、他的未能救死,带有了顾全唐朝社稷的性质,这种认识固然远非事实,却表现了明皇一派怜香惜玉之情。 【三煞】 以下五曲写杨妃死后情景。“恨无情卷地狂风刮,可怎生偏吹落我御园名花?” 首句以狂风喻军士哗变,表现其迅猛无情,形象生动; 次句写心理,为什么普天下这么多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蓬门淑女,万万千千都平安无事,却偏偏吹落 “御园名花”? “可怎生” 三字,将既痛且恨、似有理却无理,心乱如麻的心态活活画出。承 “吹落名花” 而来,写贵妃死后化作天边彩霞,用李白 《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词意,想象绮丽,形象明艳,由无可化解的痛苦中稍作宕开; 继而更进一层,写美人之结局杨贵妃不如汉明妃,汉明妃王昭君只不过是辞别故国远嫁匈奴,而杨贵妃不仅被乱马踏尸,甚至也不能好好收殓殡葬——“尸首卧黄沙”! 杨妃结局可谓惨中之惨,不幸中的不幸。而今物在人亡,睹杨妃所遗汗巾、绫袜,想到草草埋葬,未享后妃礼制,更加伤惨。【鸳鸯煞】 曲前半写景。通过蜀道中的景色描绘,起到了借景抒情的作用,那秋风黄沙、碧云斜阳自是助人凄凉,即使是绿水青山,美景徒在而斯人已逝,正是以乐景写哀,倍增哀感。《杨太真外传》 云,杨妃死后,明皇尝曰: “此去剑门,鸟啼花落,水绿山青,无非助朕悲悼妃子之由也!” 可谓耳闻目视,触景生哀。同时,写景又起着介绍行程的叙事作用; 剑门巴峡,时间空间的变换,一一交代清楚。曲之后半,又以抒情作结。明皇此番幸蜀,可谓仓皇出逃。据《旧唐书·玄宗纪》 载,出逃当时,“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 妃主、皇孙以下多从之不及。” 宗庙未及辞别,妃主、皇孙未及携带,宫阙、陵寝抛撇而去……,正是家国两零落,存亡未可知。因美人坏江山,却又美人不保,至此,杨国忠被杀,杨贵妃缢死,朝臣惟韦见素一人而已。随从零落,知音难觅,真成了孤家寡人。曲中言“恓惶泪”、“不得已的官家”,内涵是丰富的。本曲多用色彩鲜明的字,如黄埃、碧云、绿水、青山,以秾色重笔写悲凉之景,表黯淡心绪,体现的感情更加强烈。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即《梧桐雨》全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