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恶性肿瘤
咽部分为鼻咽、口咽及喉咽三部分。
鼻咽恶性肿瘤 绝大多数为癌,肉瘤较少见。鼻咽肉瘤多为淋巴肉瘤,其次为纤维肉瘤及黑色素肉瘤等,发生年龄一般较鼻咽癌轻,原发灶较大,容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口咽恶性肿瘤 包括扁桃体、软腭、舌根和会厌谷的恶性肿瘤。以扁桃体恶性肿瘤为多见。
喉咽恶性肿瘤 因其发生发展、临床症状及处理原则与喉癌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列入喉癌中叙述。
扁桃体恶性肿瘤 大致可分为鳞状上皮癌、淋巴上皮癌及淋巴肉瘤。此外尚有未分化癌和各种类型的淋巴瘤。癌稍多于肉瘤。扁桃体恶性肿瘤男性多于女性,癌多发生于50~60岁,肉瘤发生的年龄较轻。
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只有咽部不适感或轻微疼痛。甚至无任何自觉症状,于检查时偶然发现单侧扁桃体肿大、变硬或溃疡形成。至晚期则可有明显咽痛,并可放射至同侧耳或面部,吞咽时疼痛加剧。此外还可有口臭、出血及张口困难等症状。淋巴结转移早期出现,可为首发症状,约20%可转移至对侧淋巴结。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发生率约10~20%。
扁桃体恶性肿瘤一般发展较快,常侵犯其周围组织,例如腭弓、舌根、舌缘、咽侧壁及磨牙后三角区等。有时很难判定其原发部位。鳞状上皮癌易发生感染和坏死,呈久治不愈的溃疡; 肉瘤多呈弥漫性肿胀,表面光滑而无溃疡。检查时除应注意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的表面形态,还应以手指触诊,以确定其浸润的范围和肿瘤的硬度。鳞状上皮癌较硬,肉瘤硬度介于癌及正常扁桃体之间。
扁桃体恶性肿瘤应与咽后、咽侧壁深部的肿瘤如腮腺瘤、神经鞘瘤等以及扁桃体肥大、溃疡膜性咽峡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和咽部何杰金病相鉴别。确诊有赖于活组织检查。
扁桃体恶性肿瘤的TNM分类:
T0原发肿瘤不明显。
T1肿瘤小于3cm,局限于扁桃体。
T2肿瘤3~5cm,很少侵犯邻近组织。
T3肿瘤大于5cm,开始侵犯邻近组织。
T4肿瘤已侵及鼻咽、舌根、咽侧壁、会厌、颊粘膜、牙龈等。
N0临床无淋巴结转移。
N1单个小于3cm活动淋巴结或二个邻近淋巴结,不固定,每个小于2cm。
N2单个大于3cm的淋巴结,或多个同侧的淋巴结。
N3同侧或对侧巨大淋巴结转移、固定。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我国根据上述TNM分类法制订的扁桃体恶性肿瘤分期如下:
第一期 相当于T1N0M0
第二期 相当于T1N1M0、T2N0M0、T2N1M0、T3N0M0
第三期 相当于 T1N2M0、T2N2M0、T3N1M0、T3N2M0
第四期 相当于 T1N3M0、T2N3M0、T3N3M0、T4N3M0、或T1N3M1、T2N2M1、T3N3M1、T4N3M1
扁桃体恶性肿瘤的治疗应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其侵犯范围与扩展程度作适当选择。治疗方案有:
❶放射治疗:原发灶和颈部转移灶均用放射治疗;原发灶用放射治疗(第一、二期病例),原发灶消除后作颈淋巴结廓清术。
❷手术治疗。
❸手术和放射综合治疗。足量放射后6周作切除手术,术前放射1500~4000rad,短期内作切除手术。
初步认为术前适量放射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及提高五年治愈率。手术治疗的方法应根据肿瘤范围大小而定,如肿瘤已侵犯舌部者,切除范围应较广,包括颈廓清术、下颌骨半切除或部分切除,连同扁桃体、口腔底及半侧舌一并切除。如果咽部及口腔切除的范围很大,则需转移邻近(额部、颈部)的带蒂皮瓣以整复之。
放射治疗剂量一般需5500~6500rad。若采用放射与手术的综合治疗,术前放射剂量大,则有两方面问题要考虑,一是放射2000~4000rad后,肿物开始缩小,手术切除范围要适当放宽些; 一是大剂量放疗对伤口的愈合可能有影响。
早期病例似以原发病灶使用放射治疗加选择性颈廓清术为好;稍晚期的病变波及舌根、磨牙后三角、软腭、咽壁或口腔底者,则以放射与手术综合治疗较适合。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来看,分化良好的鳞癌,以手术加放射综合治疗较合适;未分化癌及淋巴瘤则以外放射治疗(包括淋巴结)为适合。
化学疗法效果目前尚不满意。
早期淋巴结阴性者,其5年存活率可达40~50%。较晚期癌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5年存活率为20%或更低。淋巴瘤的预后则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