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咖啡锈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咖啡锈病coffee rust

由咖啡驼孢锈菌引起,危害咖啡叶和枝干的一种真菌病害。1861年英国探险队在东非维多利亚湖附近的野生咖啡树上首次发现。
分布和为害 在英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尼、斐济、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东非、中非、西非各国及太平洋诸岛几乎都有发生。1968年斯里兰卡咖啡锈病大流行。1970年巴西咖啡树上首次发现锈病,以后历年迅速向拉美各国蔓延,迄今从阿根廷到墨西哥广大咖啡植区都有发生。
染病叶片上初现浅黄色病斑,叶背面产生橙黄色粉状夏孢子堆; 老病斑变褐、干枯。重病株大量落叶和枝枯。树势衰弱,甚至死亡。因此,该病又是一种毁灭性病害。1865~1878年斯里兰卡因病减产75%被迫砍掉咖啡树改种茶树和橡胶树; 东南亚和非洲各国因锈病减产15%~30%; 巴西因锈病减产达30%。中国1922年在台湾、1935年在广东、1941年在云南、1942~1947年在广西和海南相继发现咖啡锈病,估计每年减产10%~30%。
病因 病原物是咖啡驼孢锈菌,属担子菌、锈菌目。病菌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夏孢子橙黄色、柠檬形、肾形或三角形,背脊表面密生圆锥形长刺,凹面光滑,大小30.6~41.5×21.6~39.6(微米)。冬孢子米黄色,陀螺形或不规则形,基部凸起、上部有乳突、大小24.4~30×16~24.7(微米)。另一种由咖啡生驼孢锈菌(H. coffeicola Maublana et Roger)引起的灰锈病,也能引起咖啡植株大量落叶和枝枯而减产,目前只在非洲一些国家发生。
1965年美国和葡萄牙合作在葡萄牙的Ceiras建立咖啡锈病研究中心,收集世界各地咖啡锈菌标样近1000个,用13个鉴别寄主,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1975年公布了各生理小种的世界分布情况,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中国在云南、海南和广西发现36个生理小种。
咖啡锈病主要侵害小粒种咖啡和大粒种咖啡。品种间也有显著的差异。本世纪初肯特(Kent)在印度买索尔开始抗病育种研究,1911年选出了高产抗锈的肯特系咖啡。此后肯尼亚、巴西、哥伦比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安哥拉等国相继开展了选育抗病高产咖啡品种的工作。咖啡锈病研究中心,还用蒂莫(Timor)与卡拉拉(Catuur)杂交育成了一系列卡蒂莫(catimor)品系,能抗已知的32个生理小种。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1~26℃,中国咖啡植区,每年9月至11月为流行期。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叶片上的夏孢子在有水膜和14~30℃的条件下发芽,芽管经叶背气孔侵入叶内。潜育期14~30天。病斑形成后5~7天产生夏孢子。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以病斑上残存的夏孢子越冬。借气流、风雨、人畜和昆虫传播。主要以夏孢子重复侵染为害。
病害控制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途径,如云南省推广品种S-288(抗2号小种)减轻了锈病为害,海南省引进的Catimor品系也表现良好的抗锈能力。要合理施肥和灌溉、适当种植荫蔽树和控制植株结果量,以提高植株抗锈能力,病害始发期喷施粉锈宁或复方波尔多液,后者防效更好。

咖啡锈病coffee rust

咖啡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的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 etBr.)。主要危害叶片。病斑早期浅黄色水渍状,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扩大后在叶背产生橙黄色粉状孢子堆,而后干枯。病菌在病残组织上度过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夏孢子,借风雨、人畜和昆虫传播,从叶背气孔侵入。在18~26℃、高湿或夜间结露时有利发病。可采取清除病残体、喷药保护和种植抗病品种等防治措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