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咏史(其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咏史(其二)》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郁郁:茂密的样子。涧底:谷底。离离:下垂的样子。径寸茎:一寸粗的茎干,指山上苗。荫:遮蔽。百尺条:指涧底松。世胄(zhòu):世家子弟。胄,后裔。蹑:登。下僚:低级官吏。然:这样,如此。金张:指西汉时金日、张汤两家。 藉:凭借。 旧业:祖先的功业。 七叶:七代。 珥:插。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官都在冠旁插戴貂尾为饰。冯公:冯唐,汉文帝时人。他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伟:奇伟出众。见招:被重用。 【大意】茂密的松树生长在山谷,风中低垂的小树苗生长在山头上。柔弱的小苗用它一寸粗的茎干,遮蔽了高大的谷底松。世家子弟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杰出人物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所处的地势不同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汉代金、张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子孙七代都做了高官。冯唐的才能难道不奇伟出众?直到白头也不被重用。 字数:482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2页. 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诗的前四句先用比兴手法勾画出两个鲜明形象:“涧底松”和“山上苗”,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是地位高下的对比:一个在“涧底”,一个在“山上”;二是材质优劣的对比:一个是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百尺之高的大树,一个是稀稀落落、其粗不过寸许的小树苗。但由于小树苗所处的地位高,反而遮盖住涧底的百尺高松,百尺之松不得不屈居于茎寸之苗之下,受其荫蔽(压抑),永难伸长。这是一种多么不合理的现象啊。诗人由这种自然现象联想到人间社会:“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那些世家子弟,他们本身并无才能,只是凭借着门阀和权势,竟可以窃居高位,而出身寒门的才智之士,却只能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受人欺压。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这里以“涧底松”比喻出身贫寒、怀才不遇的“英俊”,以“山上苗”比喻无真才实学、仅凭门弟居上位的“世胄”,十分形象、精确。诗由前四句的比兴自然过渡到中间四句的议论。“世胄”二句是全诗的主旨,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观点和看法。“地势使之然”承上,“由来非一朝”启下,这二句是进一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历史根源。“地势”指个人所处的地位和权势,这种地位和权势,不取决于个人的德才、功绩,而是靠出身门弟而获取。左思生活的西晋,正是门阀制度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代表门阀世族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却盛于西晋。那时上品实际上为世族所垄断,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晋朝如此,再追溯一下历史,汉朝又何尝不是这样!“金张借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金张”指汉武帝权臣金日䃅、张汤的子孙后代;“借”,凭借;“旧业”,指金日䃅、张汤生前的功业。“七叶”,七代;“珥”,此指插。金氏子孙曾七代为内侍;张氏子孙曾十余人相继做侍中、中常侍等高官。依汉制,侍中、中常侍等官可戴貂尾冠。金、张的子孙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而冯公即冯唐,人才奇伟出众,却到老不受重用, 只能做中郎署长一类小官。冯唐“白首不见招”,决不是他的德才“不伟”,而是出身卑微。这是用历史事实为“世胄”二句印证,从而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使人更深刻地认识到门阀制度的腐朽性。 这首诗借咏史以摅胸臆,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 比喻自然贴切,处处以鲜明的对比来揭示主题。如将“涧底松”与“山上苗”对比,将“蹑高位”的“世胄”与“沉下僚”的“英俊”对比,将金、张与冯唐对比,作者的观点与倾向在对比中自然流露出来。诗中“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的艺术形象,因其典型性为后世文人所倾慕,初唐著名诗人王勃曾作《涧底寒松赋》,用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显然受到左思这首诗的启发。 咏史(其二) 文成甫伏诛, 五利复亲属。 汉武帝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在他的治理下,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汉武帝又迷恋神仙方术,渴望长生不老,他先后崇信李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一批方术之士,并派人去东海寻求仙药,虽每每受骗,却至死不悟。本诗即咏叹其事。 在汉武帝所笃信的方士之中少翁与栾大最为贵幸。少翁,齐人。据《史记·封禅书》载,少翁由于夜间设方,使汉武帝从帷帐之中看到了最得武帝宠爱而又死去的王夫人的身影,因此受封文成将军。一年多后,文成将军少翁的方术用尽而神仙不至,于是他用写有文字的绢帛喂牛,然后欺骗武帝说,此牛腹中有奇物,武帝派人杀牛,果然得到内容奇特的帛书。不巧的是,武帝无意中认出了帛书的字迹,经调查,始知是少翁的骗术,于是诛文成将军。此诗首句的“文成甫伏诛”即指此。“甫”,刚刚。 文成将军少翁被杀后,少翁的同窗栾大又受到武帝的宠信,被封五利将军。一个多月后,又被加封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乐通侯。并以自己的女儿卫长公主许给栾大。诗中的“亲属”指此。不久又赐封“天道将军”。数月之内,栾大竟佩六印,贵震天下。文成将军被诛,到五利将军得幸,其间相隔数年;但是,诗中却以“甫”、“复”二字相续,造成时间上的连续感。如此用笔,使得武帝的迷信昏聩表现得更加充分:刚刚受过少翁的骗,紧接着又甘受栾大之骗,真是执迷不悟! 《史记·封禅书》还载,公孙卿向汉武帝大谈黄帝升天之盛况,竟引得武帝喟然长叹:“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诗人于此,感慨尤深:“爵禄尚可捐,何至弃骨肉?”爵位、俸禄之流尚可扔给这些方术之士,为什么向往升仙竟还要抛弃骨肉至亲呢?少翁封文成将军,栾大佩带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和乐通侯六印,作为爵禄,尚可弃之,到了要抛弃妻子,沉迷之深,何以复加?“天子而神仙,人苦不知足。”作为天子,贵极人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此尊贵而富有,竟然还要切望成仙,企求永享富贵,人心真是不知满足啊! 另据《史记·汲郑列传》载:“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汲黯是武帝朝著名的谏臣,他敢于当面批评汉武帝外施仁义而内心多欲。诗人认为,“汲黯言诚戆,陛下内多欲。”汲黯的言语的确笨拙,但武帝也实在是内心欲望太多。既要作天子,又要当神仙,无怪乎屡屡上当而不知悔悟。 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于此诗之下批曰:“千古英明之人,即千古大愚之人。”沈氏诗论姑置勿论,即以本诗而言,倒不愧为卓有眼光之言。汉武帝处理汉匈关系,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关系,独尊儒术,都表现了他的练达,他的睿智,他的果敢,谓之“千古英明之人”,当不为过。可惜的是,在渴求成仙一事之上,他又留给后人许许多多垢病的口实,诚可叹也。谓之“千古大愚之人”,实为的论。即如末业之民, 尚知人之必死,决不信神仙妄言。如何大汉天子,竟不如小民百姓,何为不“大愚”呢? 一代英主,一大愚人,看似矛盾,实乃统一。因为智愚二端并无鸿沟,在一定条件之下,二者本来即可向对方转化。智者,亦有愚蠢之时,而非事事皆智。尤其是居功骄傲,集全部权力于一身的帝王,既难听到众口之声,又不惯听取逆耳之言, 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怎能不表现出愚蠢的一面呢?反之,愚者亦非事事皆愚。知人知己,处理得当,亦自可变为智者。明白此理,可不慎欤? 咏史(其二)
【释】 ①离离:分散成行的样子。苗:小草。 ②径寸茎:直立一寸的茎。 ③百尺条:指松。 ④世胄:世族子弟。 ⑤“金张”二句:汉代的金日䃅(di滴)和张汤两家,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世代是宫廷中的宠臣。《汉书·张汤传》说: “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世。珥(er耳):插。貂:指貂尾。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官帽上插貂尾。 ⑥“冯公”二句:汉朝冯唐,文帝时年已七十左右,仍是小官,作中郎署长。伟:人才出众。招:指被皇帝召见重用。 【译】 君不见 那青青繁茂的松柏, 却被压抑在 山谷下面; 那枯黄萎落的小草, 却生长在 山峰之巅。 那渺小的小草, 遮盖了松柏的伟岸。 君不见 那些出身高门的子弟, 占据着高位, 把握着权要; 而那些出身寒门的俊杰, 却寄人篱下, 穷愁潦倒。 这正如那谷底的青松 与山巅的小草, 是地势不同所制造, 这种状况由来已早。 君不见 那汉代的金、张两家, 子孙世代都做官在朝, 而那才华盖世的冯唐, 头发已白,却还在 等待朝廷下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