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和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和同hé tóng

和睦同心。韦应物《易言》:未若同心言,一言和同解千结。寒山《我有六兄弟》:汝受我调伏,我共汝觅活。从此尽和同,如今过菩萨。

和同

和睦,同心協力。《文選》東方朔《答客難》:“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

和同

比喻随波逐流,与世沉浮。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 “余私念助人为理,覆人之产,不祥; 自折其志,苟为和同,不义。”
○ 和光同尘

同心

同心

齐心 翦翦 顜心 一心 一条心
和睦同心:谐(谐合;谐偶;谐耦) 和衷(~共济) 和合 和同
思想认识一致:齐心 并心 朋心 藕心
齐心一致:齐截 齐集
心志一致:同心一意 同心合意 同心共胆 同心合胆
思想、信念一致:比意 比德 齐志 同心同德 同心协德 同心一德 同心合德 同德同心 同德一心 一心同体 同心合意 合胆同心 同欲相助
一心一意,同心同德:一心一德 一德一心 同心同胆 同心共胆 同心一意
思想行为一致:合拍 合节 合辙
思想行为完全一致:一心(一心一意)
全国人民一条心:亿兆一心
彼此一心,利害一致:并命 共命运
齐心力量大:二人同心
(思想相同:同心)

☚ 同心、离心   离心 ☛

调和1

调和1

调(调平;调合;调谐;平调;融调) 协(甚为~和) 和(和协;和合;和通;和同;和调;和穆;融和;协和) 齐 均(均和) 谐(谐和;谐合) 燮(~理) 勰 雍(雍和) 亭 和 辑洽 胹合 盐梅
人事和协:人和 物和 众和 笙磬同音
顺从和协:顺和
相安,和协:共亿
吉庆和协:庆洽
均衡调和:钧调
融洽调和:陶洽
调协的样子:翕翕 绎绎(~之辔)
(配合得适当:调和)

☚ 配合2   协调2 ☛

和同

中国古代两个道德范畴。和指合异,同指相同、无差异。春秋时期成鳟认为,臣子不应强硬地使人与自己一致,他说:“远不忘君,近不逼同”(《左传》昭公28年)。儒家主张和是君子的道德品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和于人,而又保持自己的道德个性,小人则追求与人相同,而不求保持自己的道德个性。孔子弟子有若将和视为礼的本质显现,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中庸》将和发展为道德本体概念,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对和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重和,墨家重同。墨子提出“尚同”命题,认为“尚同乃为政之本”(《墨子·尚同》)。认为天子“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诸侯、卿则“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答也”(《墨子·尚同》上)。强调尚同的理论,可以治天下国家,亦可以治家。《庄子·缮性》认为,和即德,“夫德,和也”。荀子主和,认为“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荀子·王制》)。宋儒张载认为和之为本体,就是“太和”,认为“太和所谓道”(《正蒙·太和》)。人经养气而致太和,“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正蒙·诚明》)。朱熹发挥《中庸》的中和思想,认为“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四书章句集注·中庸》)。明王守仁以良知为未发之“中”,而以“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传习录》下)。和同概念在先秦逻辑学中,是作为同异之辨,为惠施、庄子、墨家所关注。

和同

221 和同

和,指不同东西的和合和统一; 同,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西周末史伯首先把和与同作为有差异而又有联系的一对范畴提出。《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意谓不同东西的和合才能导致事物的产生。如果相同东西简单相加,则事将无成。春秋时晏婴进一步发挥了史伯的和同思想,认为君臣关系应和而不同: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也以“和同”推论人伦关系,认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子路》)

☚ 心性   四端 ☛

和同

和指不同东西的和合与统一,同指相同之物的相加或同一。《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不同之物相加方可产生事物;相同之物相加则事物无成。含有相反相济的辩证法思想。孔子借以推论人伦关系,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同hé tóng

调和。《素问·生气通天论》:“筋脉和同,骨髓坚固。”

和同

和同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反映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式或方法。“和”指不同事物的结合与统一,“同”指相同事物的堆砌与积累,故“和”则促进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同”则窒息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西周史伯曾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之后孔子把“和、同”关系用之于人伦,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使“和同”亦染上了伦理色彩。此“和”指不同意见的结合,此“同”则意在阿臾奉承。

☚ 和   和凝 ☛
000005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