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和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和同hé tóng和睦同心。韦应物《易言》:未若同心言,一言和同解千结。寒山《我有六兄弟》:汝受我调伏,我共汝觅活。从此尽和同,如今过菩萨。 和同和睦,同心協力。《文選》東方朔《答客難》:“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 和同比喻随波逐流,与世沉浮。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 “余私念助人为理,覆人之产,不祥; 自折其志,苟为和同,不义。” 同心 同心齐心 翦翦 顜心 一心 一条心 ☚ 同心、离心 离心 ☛ 调和1 调和1调(调平;调合;调谐;平调;融调) 协(甚为~和) 和(和协;和合;和通;和同;和调;和穆;融和;协和) 齐 均(均和) 谐(谐和;谐合) 燮(~理) 勰 雍(雍和) 亭 和 辑洽 胹合 盐梅 ☚ 配合2 协调2 ☛ 和同中国古代两个道德范畴。和指合异,同指相同、无差异。春秋时期成鳟认为,臣子不应强硬地使人与自己一致,他说:“远不忘君,近不逼同”(《左传》昭公28年)。儒家主张和是君子的道德品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和于人,而又保持自己的道德个性,小人则追求与人相同,而不求保持自己的道德个性。孔子弟子有若将和视为礼的本质显现,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中庸》将和发展为道德本体概念,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对和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重和,墨家重同。墨子提出“尚同”命题,认为“尚同乃为政之本”(《墨子·尚同》)。认为天子“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诸侯、卿则“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答也”(《墨子·尚同》上)。强调尚同的理论,可以治天下国家,亦可以治家。《庄子·缮性》认为,和即德,“夫德,和也”。荀子主和,认为“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荀子·王制》)。宋儒张载认为和之为本体,就是“太和”,认为“太和所谓道”(《正蒙·太和》)。人经养气而致太和,“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正蒙·诚明》)。朱熹发挥《中庸》的中和思想,认为“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四书章句集注·中庸》)。明王守仁以良知为未发之“中”,而以“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传习录》下)。和同概念在先秦逻辑学中,是作为同异之辨,为惠施、庄子、墨家所关注。 和同 221 和同和,指不同东西的和合和统一; 同,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西周末史伯首先把和与同作为有差异而又有联系的一对范畴提出。《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意谓不同东西的和合才能导致事物的产生。如果相同东西简单相加,则事将无成。春秋时晏婴进一步发挥了史伯的和同思想,认为君臣关系应和而不同: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也以“和同”推论人伦关系,认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子路》) ☚ 心性 四端 ☛ 和同和指不同东西的和合与统一,同指相同之物的相加或同一。《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不同之物相加方可产生事物;相同之物相加则事物无成。含有相反相济的辩证法思想。孔子借以推论人伦关系,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同hé tóng调和。《素问·生气通天论》:“筋脉和同,骨髓坚固。” 和同 和同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反映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式或方法。“和”指不同事物的结合与统一,“同”指相同事物的堆砌与积累,故“和”则促进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同”则窒息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西周史伯曾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之后孔子把“和、同”关系用之于人伦,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使“和同”亦染上了伦理色彩。此“和”指不同意见的结合,此“同”则意在阿臾奉承。 ☚ 和 和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