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七绝。北宋苏轼作。宋神宗熙宁六年作于杭州。前两句描写西湖乍晴又雨的优美奇丽景象,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比喻精当贴切,富于诗意,引人联想,后人遂称西湖为西子湖。 ☚ 泊船瓜州 题西林壁 ☛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诗篇名。七绝。苏轼作。见《苏轼诗集》卷九。共二首,其二更为著名。作于熙宁六年(1073)任杭州通判时。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为歌咏西湖名篇。前二句用工妥对语写西湖晴雨皆宜,已将西湖美景描绘无馀。后二句进一步烘托,以西施比西湖。西施无论浓施粉黛或淡雅妆束,均不愧为国色天香;正如西湖,无论晴好之日或阴雨天气,都有动人风韵。陈善《扪虱新话》云:“识者谓此二句已道尽西湖好处。”陈衍认为末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宋诗精华录》)。查慎行则认为:“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何处着一毫脂粉颜色?”(《初白庵诗评》卷中)王文诰称此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公凡西湖诗,皆加意出色,变尽方法。”(《苏轼诗集》卷九)此诗描写西湖不具体摄取一时一地之景,全从宏观把握,先实后虚,颇有特色。 ☚ 新城道中 百步洪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 轼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共有两首,这是其二。这首礼赞西湖美景的绝唱,描绘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写照和总体印象。 首二句,诗人运用其写气图貌之笔,精切描绘并深情礼赞了西湖的晴光雨色。从诗题中“初晴后雨”及第一首“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来看,诗人在西湖饮宴那天,早晨露晖万道,入暮细雨空濛,景物反差很大。首句即描绘了在露晖照耀下水光荡漾的动态之美,次句则点染出雨幕中山色空濛的朦胧之美。以晴时“潋滟”赋“水光”,以雨中“空濛”状“山色”,可谓各得其趣。这固然是大自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给诗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能够抓住不同时辰的景物,渲染出西湖景色的变化之美,却得力于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敏锐的捕捉能力。从“晴方好”“雨亦奇”的深情礼赞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诗人挥毫时勃勃的兴会么! 西湖景物之美的神韵何在? 诗人没有将其继续隐寓在对水光山色生动细致的描绘中,而是遗貌取神,运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样奇妙的比喻。表面看来,西湖与西子同在越地,同冠以“西”字,同属于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似乎是诗人产生这种联想的因子;实际上诗人真正的着眼点,却是两者都具有真正的自然美的风韵,又能随物赋形,气象万千。由于西湖与西子都是美在其神,因而同西子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扫蛾眉,无不风姿绰约一样,西湖也无论是晴日水光潋滟,还是雨中山色空濛,都展现出它无尽藏的美的魅力。至于诗人究竟是以“淡妆”比喻西湖的雨天,以“浓抹”比喻西湖的睛时,还是相反,倒不必落得太实。因为这是诗人目接神遇西湖之美,并且真正有所体味时遗貌取神的奇妙联想。如果理解得太死,反倒破坏了自然美的姿质和它的形态多样性的统一。 由于这首诗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写照和总体印象,因而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具有普遍的永久的艺术魅力。尤其是诗中的比喻,不仅诗人自己很满意,在诗中多次运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中的“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等;而且后人也赞赏备至,认为 “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西湖也因此又名西子湖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1〕本题共七绝二首,这是第二首,作于熙宁六年春,作者仍在杭州通判任上。 〔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空濛:形容雨中雾气迷茫。 〔3〕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淡妆:素雅的妆饰。浓抹:艳丽的打扮。 这是描写西湖风景的著名绝句,上联对西湖的水光山色以及乍晴乍雨的奇丽多变景致,作了概括的描绘,揭示了西湖或晴或雨,美无穷尽。下联以美女比西湖,不但赋于自然景物以生命,也增加了西湖的魅力。从此,西湖又称“西子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潋滟 (liànyàn):水波荡漾的样子。方:正。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西子:即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淡妆:淡雅朴素的装束。浓抹:浓妆,浓艳的打 扮。相宜:恰到好处。 【大意】晴天的西湖,在阳光照射下,水波荡漾,十分迷人。雨中的西湖,烟雨 笼罩着青青的山峦,显得格外奇妙。我想要将西湖比作那美女西施,不 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前二句即写西湖“初晴后雨”即雨后方晴、才晴又雨两番景色,后两句则用比喻以言西湖之美。读者既觉得其写景如画,又觉画图难足。 因为它不仅同时写了山光水色,还同时写了晴和雨。真正具体一点的是“潋滟”、“空蒙”两个形容词,由于它们抓住了最具特征的景物,因而能给读者以感性的暗示。然后诗人就运用比喻。这个比喻之妙,在于本体与喻体间差异太大,湖与人,如何能扯到一起呢?也许作者最初只从“西湖”的“西”字产生联想,偶而牵涉到“西子”,却突然发觉两者在任何状态下都美这点上,不正好相同吗?——西湖晴方好,雨亦奇;西子浓妆佳,淡妆亦佳。共同特征越不明显,比喻的创造性越大,效果越好。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妙语:“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所谓“严妆佳,淡妆亦佳”的说法,至少在潜意识上受了苏轼此诗的影响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73),原作二首,此选其二。“湖”,指杭州西湖。 首二句写西湖之美。“潋滟”,波光闪动之貌。“空濛”,雾气迷茫之貌。二句虽总写西湖美景,但却各有侧重。 “水光潋滟”写晴空下的水色湖光,“山色空濛”写细雨中的山峰秀色。无论是湖光,也无论是山色,无论是晴日,也无论是雨中,因其景色俱佳,故称“方好”, “亦奇”。此二句在写法上用大笔挥洒,略去了花草虫鱼等细部景物,直写湖光山色,既写出了西湖景色的多姿多采,亦点明了“初晴后雨”的诗题。 后二句续写西湖美景,但在写法上却是用了一个极妙的比喻,使西湖美景上升到一个纯净的境界。诗人把西湖比作西施,新奇而又贴切。古人题咏西湖,从未将西湖比作西施,诗中之比不袭前人,不落俗套,故新;自古用比多为以物比人,苏轼此处以人比物,故奇;西湖、西施同样美好,且同出越地,诗篇以越地美人喻越地美景,故贴切。这一绝妙之比,不仅写出了西湖美景,而且揭示了西湖之美的风韵情致,遂成西湖定评,西子湖亦成西湖之别名。南宋诗人武衍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又极富理趣。西湖之美,在她那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因此,无论是晴是雨,其景俱臻极妙。西施之美亦在其“天生丽质”之中;故而,无论是淡妆是浓抹,其容俱臻极致。因为,美,在其自身,而不在其装饰。同样,人的灵魂之美,谈吐之美,修养之美,文学作品之美,亦主要在其本身,而不在外在的修饰。 《饮湖上初晴后雨》yin hu shang chu qing hou yuDrinking on the Lake: At first It Was Clear,Then It Rained→苏轼 (Su Sh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