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针灸治法
呕吐,指胃气上逆,迫使胃中食物从口中吐出而言,是呕与吐的合称。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无物有声为干呕。因呕与吐不易截然分开,故多相提并论。它既可单独发生,也可伴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本证由于外感六淫与秽浊之邪,或饮食不节,或痰浊阻遏,或胃气素虚等原因,致使胃腑痞塞,失于和降而成。虽病位主要在胃,但每与肝、脾有密切关连。一般说来,初病多实,若呕吐延续,则饮食难以生化精微,每易转为虚证。针灸治疗有显著效果。
通治法 以和胃降逆止吐为主。选手阳明、足阳明和足太阴等经穴和俞募穴,如膈俞、胃俞、中脘、梁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3~4穴。视具体病情而决定使用毫针补泻以及是否用灸。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外感 突然呕吐,脘痛而痞,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痠楚,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解表和胃降逆。选大椎、巨阙、间使、鱼际、合谷或膻中、中脘、尺泽、足三里、商丘等。用毫针行泻法。如感受暑热,暴吐口渴者,可加刺金津、玉液放血。
食滞 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出物酸腐,大便秘结或溏薄,舌苔厚腻,脉滑实。治宜导气化滞。选胃俞、中脘、梁门、天枢、内关、足三里和内庭等穴。用毫针行泻法,或施以灸法。
痰阻 呕吐清水痰涎,胸脘满闷,或脘中有振水声,不欲饮食,头眩,心悸,畏寒,舌苔白滑或腻,脉沉滑。治宜温中化饮,和胃降逆。选百会、颅息、膈关、膈俞、幽门、筑宾或膻中、巨阙、中脘、丰隆、公孙等穴。用毫针行泻法,亦可用灸法。
肝郁 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嗳气频频,脘胁胀痛,烦闷不舒,每遇情志抑郁则发作更甚,舌边红,脉弦。治宜疏肝理气降逆。选胆俞、幽门、通谷、石门、足三里、大敦或膈俞、巨阙、中脘、章门、气海、大陵、太冲等。用毫针泻法刺手、足厥阴经穴,补法刺其它经穴。
脾虚 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作时止,脘部痞闷,食欲不振,面白少华,倦怠无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细弱。治宜培土温中。选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和公孙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可多配合灸法。
反胃 过去多被单独提出来,实际是属于呕吐范畴里的一个特殊类型,常属于幽门梗阻,属恶性病变引起的则预后不佳。表现为食后脘腹胀痛,朝食暮吐,吐出物常不消化,吐后则稍觉舒适,精神疲惫,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温中和胃降逆。选俞募穴和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等经穴,如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或上脘、水分、公孙、太白等。用毫针行补法,配合灸法。如面色㿠白,四肢不温,脉沉细,是肾阳衰微,当加灸气海和照海二穴。
耳针法 选胃、肝、脑、下脚端等穴,用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