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越春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历史小说。东汉赵晔作。原十二卷。今本十卷,或作六卷十篇。前五卷叙吴太伯至吴王夫差事,称内传;后五卷叙越王无舍至勾践伐吴事,称外传。此书叙事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杂有不少民间传说,为演义小说之雏形。元徐天祐曾作注。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汉魏丛书》等刊本。 ☚ 越绝书 燕丹子 ☛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东汉历史小说集。赵晔撰。《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二卷,今见本十卷(十篇)。元代徐天祜为之作注,对事迹的异同多有考辨,纠正原书失实之处不少,值得参考。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汉魏丛书》本。李格非等《文言小说》亦有选录。书中所叙之事,前五篇吴事,自太伯至夫差,称“内传”;后五篇为越事,自无余至勾践,称“外传”。全书形象地记述了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的史实。其材料的来源,大体上根据《左传》、《国语》和《史记》里有关吴、越、楚三国的一些大事,但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于正史之外,采摭轶事传闻,加入不少民间传说,既补正史之阙漏,又颇有文学趣味。作品通过对吴越兴亡的叙述和人物描写,表现了人民和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越王勾践从吴回国之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对人民的疾苦关怀备至,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终于报仇雪耻,灭了吴国而称霸一方。作品集中暴露了统治者的丑恶面目。比如伍奢一门三代忠于楚国(《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伍子胥忠于吴王(《夫差内传第五》),文种、范蠡等忠于越王勾践(《勾践入臣外传第七》至《勾践伐吴外传第十》),但其结果,有的遭到残杀,有的被逼出走;又从楚、吴、越三国错综复杂的关系,生动地揭示出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再者,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反抗强暴的复仇精神。如写伍子胥为父兄报仇,在吴军入楚之后,掘出平王尸体,鞭尸三日,显示出他与愚忠这种伦理道德的对立。艺术方面:(1)成功地刻画了一批人物形象。如伍子胥、越王勾践、范蠡、文种等,特别是伍子胥这个“烈丈夫”,他那英勇、果断、沉着、机警的性格特征,被刻画得相当鲜明、生动。(2)注意故事情节描写,并用它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勾践阴谋外传》对文种选名山神材奉献吴王的描写,细致、形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3)用衬托和对比来突现人物。如用勾践与夫差对比(《勾践入臣外传第七》及《勾践阴谋外传第九》、《勾践伐吴外传第十》),伍子胥与太宰嚭对比(《夫差内传第五》)来凸现正反人物形象;用战胜水神的椒丘訢与“万人莫当”的庆忌来衬托勇士要离的形象(《阖闾内传第四》)等,都很成功。(4)注意用环境气氛烘托来表现故事情节。如写勾践夫妇在浙江与群众告别的这一动人场面(《勾践入臣外传》),气氛异常凄恻;写国人送子弟到边境去的一段(《勾践伐吴外传》),也注意到环境气氛的渲染。《吴越春秋》每卷各有专题标目,性质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是演义类小说较早的雏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虽稍伤曼衍,而词颇丰蔚……至于处女试剑,老人化猿,公孙圣三呼三应之类,尤近小说家言,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是书中所载故事,对唐宋以后的文学,发生过重大影响;尤其关于伍子胥事迹的记述,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创作影响更大。如唐代俗讲有《伍子胥变文》四卷,即根据此书的前半部分改编成说唱文学;宋元话本里的《吴越春秋连像评话》,也是根据此书改编为说话人的底本的;明代梁辰鱼的传奇剧本《浣纱记》,则根据此书的后半部分改编而成;川剧、京剧等取材于此书而改编的剧目也不少。曹禺的《胆剑篇》,也是取材于此书而别具新意的剧作。 ☚ 赵晔 伍子胥奔吴 ☛ 《吴越春秋》《吴越春秋》
东汉赵晔撰。赵晔(?~约83),字长君,会稽山阴人。《后汉书·儒林传》说他“少尝为县吏,奉檄迎督邮,耻于厮役,遂弃车马去。至犍为资中,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积二十年绝问不还,家为发表制服。抚卒乃归,州召补从事,不就。举有道,卒于家。”生平著作又有《韩诗谱》2卷,《诗细历神渊》1卷,《诗道微》11卷。该书共10篇,内容主要记述春秋时吴、越二国史事。吴国自太伯至夫差,越国自无馀至勾践。其中第1篇为吴太伯传,第2篇为吴王寿梦传,第3篇为王僚使公子传,第4篇为阖闾传,第5篇为夫差传,第6篇为越王无馀传,第7篇为入臣传,第8篇为勾践归国传,第9篇为勾践阴谋传,第10篇为勾践伐吴传。前5篇为吴事,又称“内传”。后5篇为越事,又称“外传”。其中记述吴越争霸事,尤为详尽。体例采用编年体。取材主要为《越绝书》、《左传》、《国语》、《史记》等,此外并能备载众说,所引文献多为他书所不及。徐天祐《吴越春秋音注序》评价说:“晔去古未远,又山阴人,故其综述,视他书所记二国事为详。”朱彝尊《经义考》也说:“《吴越春秋》作于东汉赵晔,后世补亡之书耳。大抵本《国语》、《史记》,而附以所传闻者为之。其大旨夸越之多贤,以矜其故都。所载孔子、子贡事不可据,而其谋则在当时,游说之高者也。若胥之忠,蠡之智,种之谋,包胥之论策,孙武之论兵、越女之论剑,陈音之论弩,勾践臣吴之别辞,伐吴戒语,五大夫之自效,世亦何可少哉!”但该书亦多有后世传说及神异之事,杂入其中,是其不足。该书原为12卷,隋以后佚失2卷,现通本多作6卷。据明代钱福序推测,所缺者或为西施去吴与范蠡去越2卷。又,东晋杨方曾撰有《吴越春秋》削繁一书,删削该书为5卷。其书已佚,一些学者认为《吴越春秋》不类汉文,怀疑是后人将杨方所撰的5卷析为10卷而成。版本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据明弘治本影印本。清顾观光撰有《吴越春秋校勘记》一书,据元大德本为底本,以《太平御览》、《初学记》、《艺文类编》、《文选》、《史记》、《北堂书钞》等进行校勘,纠正了许多传抄刊刻中的错误,书后并附有《吴越春秋逸文》,可参考。 吴越春秋即《浣纱记》。 吴越春秋传统评书。辽宁艺人石长岭的代表书目。主要情节:吴王夫差即位,战败越国,越王勾践,在范蠡、文种的帮助下,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献美女西施,瓦解吴国内部。吴王迷恋酒色,不听伍子胥多次劝告,伍子胥被迫自尽。越王发兵,灭了吴国。伍子胥之子伍辛投奔楚国,当了元帅,收妻蓝、黄二女将,里应外合,打败越国。子弟书 《滚楼》写伍辛收妻事,出自本书。 吴越春秋书名。东汉赵晔撰。原书十二卷, 今存十卷。叙述吴国自太伯至夫差、越国自无余至勾践的史事。所记勾践的先世,大体上和《史记》所载相同。于旧史所记外,增入不少民间传说,有补充正史缺漏的史料价值。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吴越之事的杂史。原十二卷,隋以后缺佚二卷,《宋史·艺文志》记为十卷。东汉赵晔撰。赵晔(?—约83),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为县吏,奉檄迎督邮。因耻于厮役,遂弃车马去。后至犍为资中(今四川资阳),从经师杜抚受《韩诗》,穷究其术,积二十年。杜抚卒乃归,州召补从事,不就。卒于家。所著《韩诗谱》、《诗细历神渊》、《诗道微》等皆佚,今仅存《吴越春秋》一种。 ☚ 越绝书 汉书 ☛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书名。东汉时赵晔撰。专录吴、越两国大事的地方史书。赵氏,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曾为县吏,为弃官去。其活动大约在东汉明帝、章帝时代。《吴越春秋》一书,《隋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均题作12卷,后亡佚2卷。今存10卷 (或6卷,10篇),前5卷记吴事,称内传,后5卷记越事,称外传。篇目计有: (1)《吴太伯传》; (2) 《吴王寿梦传》; (3) 《王僚使公子传》; (4) 《阖闾内传》; (5) 《夫差内传》; (6) 《越王无余外传》; (7) 《勾践入臣外传》; (8) 《勾践归国外传》; (9)《勾践阴谋外传》; (10) 《勾践伐吴外传》。与 《越绝书》一样,均记述吴、越两国君臣的言论和活动,吴事自太伯至夫差,越事自无余至勾践,尤则重于夫差与勾践争霸的活动。文中对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刻画至深。是书虽叙次分明,但其要点皆可见于《史记》、《国语》、《左传》与《越绝书》,且叙事繁芜,更多错误。元代徐天祐作《吴越春秋音注序》一书,对原书记事的错误有所辨正。《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汉魏丛书》均收有此书。通行版本以 《四部丛刊》 影印的明弘治本较佳。 ☚ 竹书纪年 越绝书 ☛ 吴越春秋古地方志之一。东汉赵晔撰。原书十二卷,今存十卷,记吴越二国兴亡始末。前五卷叙吴,起自太伯,迄于夫差;后五卷记越,始于无余,终至勾践。对伍子胥奔吴、吴王夫差伐越、越王勾践灭吴等史事,叙述甚详。但只记人物,不载地理及都邑,内容、体例均欠充实周备。 吴越春秋书名。东汉赵晔撰。原书十二卷,今存十卷(或作六卷十篇)。主要记述春秋末吴、越的史事。史料价值不如《越绝书》,但可补正史之缺。 吴越春秋wú yuè chūn qiū《本草纲目》果部第32卷食茱萸(1)。书名。东汉赵晔撰,原书12卷,今存10卷。叙吴自太伯至夫差、越自无余至勾践的史事,于旧史所记外,增入不少民间传说,有补充下史缺漏的勤勉料价值。 吴越春秋十卷。汉赵煜撰。赵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书的前面有旧序,称隋、唐经籍志都著录为十二卷,但今存十卷。此书是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后有题识,前面有文林郎国子监书库官徐天祐音注。作者所述虽然有些芜杂,但文词颇为丰蔚。此书有纪昀家藏本,会稽徐氏初学堂群书辑录本,《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秘书廿一种》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龙溪精舍丛书》本。 《吴越春秋》wu yue chun qiuSprings and Autumns of Wu and Yue→赵晔 (Zhao Ye) 吴越春秋书名。东汉赵晔撰。原书为12卷,宋以后文献只收录10卷,已佚2卷。记述春秋战国时吴、越两国盛衰之事,前5卷叙述吴国自太伯迄夫差;后5卷记越国自无余至勾践。采用编年体记事方法。该书不记山川地理,只叙人物事迹,内中采摭不少民间传说,对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述甚详,可补正史之不足。后人虽有认为此“非史乘之作”,也不能与《越绝书》相提并论,但对研究吴越历史,仍颇有参考价值。 吴越春秋书名。东汉赵晔撰。原十二卷,隋以后缺佚二卷,今流行本多作六卷,分为十篇。记载吴越二国历史,吴自太伯至夫差,越自无馀至勾践,编年记事,内容除采自《越绝书》者外,多他书所未载。又,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晋杨方曾撰有《吴越春秋削繁》五卷,因此,历来有不少学者认为此书不类汉朝之文,是后人将杨方所撰的五卷分析为十卷而成。 吴越春秋十二卷。东汉赵晔撰。杂史类书。记春秋吴越之史事。宋佚二卷,今存十卷。前五卷记吴事,为内传; 后五卷述越事,称外传。元徐天祐为之注,考辨记事之误。《四部丛刊》收录。 吴越春秋记述春秋后期吴越二国及一部分楚国历史的书。作者是东汉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人赵晔。全书共十卷。此书在保留一些史料的同时,又加进了一些民间传闻,甚至有些纯出于想象的内容,颇似后来的演义。因此人们多将它视为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的作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