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向子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向子諲》

向子諲》向子諲

向子諲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释 ①绍兴乙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鄱(pó)阳:即今江西波阳县,位于翻阳湖东岸。②易水寒:《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离燕赴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在今河北境内,此地当时正是金人的后方。③同云:将雪之时天空之云。《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纷纷。”集注:“同云,云一色也,将雪之候如此。”三关:三个关口,即淤口关、益津关(均在今河北霸县)、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这里泛指北方的关隘。④“频闻”句:《宋史《高宗本纪》载,绍兴四年(1134)春正月,“遣何鲜等奉使金国,通问二帝”。事实上,徽宗已于“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据《宋史《徽宗本纪》载,这一噩耗直到“七年九月甲子”才传到江南,诗人赋此词时尚未知详情。⑤“几时”句:意谓徽、钦二宗何日才能返回宋朝。鸾辂(lù),天子所乘之车,“鸾”通“銮”,车上的铃;“辂”是车上横木,“鸾辂”即指二帝车驾。

鉴赏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由清江赴任江东转运使,途经鄱阳,写下此篇。

开篇作者以大手笔写江南江北的大雪景象:雪花纷飞,地冻天寒。“遥知易水寒”中的“寒”字与大雪之“寒”相互辉映,使词的冷色调叠加。此句化用了荆轲赴秦的典故,暗示令人心痛的徽、钦二帝被掳事件,他们去时虽没有像荆轲那样悲壮,但相同的是,他们也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至今还羁留北地,音信杳然。此句写怀想,“知”是字眼,前面加一“遥”字,突出了一种忧愤深广和归期渺茫。“江南江北雪漫漫”,“燕山雪花大如席”(唐李白《北风行》),冰冷彻骨,但却怎比得上词人内心的寒冷? “同云深处望三关”句,词人以易水、三关,借代故国,雪花漫漫,彤云沉沉,作者依旧在驻足遥望,可是茫茫一片,纵有无限牵念都已是枉然。“同云”句满是痴情、满是伤感,“断肠”是词人此时心情的真实再现,而且这种痛楚还在不断地蔓延。“山又山”既是指旅途的遥远,又是写山岭重重、遮断了词人的视线,更遮断了二帝的归程,以致遥遥无期,这一切都令他哀伤慨叹。

雪山归棹图(局部)【宋】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三句语出惊奇,将愤恨写尽,痛彻骨髓。李贺有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犹为假设之辞,此词则直接切入,将仇恨量化,但衡量的尺度却是“天”的极限。汉乐府有诗云“山无陵,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与本词的表达方式异曲同工,用“海”代替“江”,感情又加深一层,“恨”字溢满词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彰显了仁人志士的爱国之心。下句又道“消除此恨难”,使词由昂扬顿入萧瑟,词人的心底有万般愁怨,但“难”字又使一切希望破碎不堪。 向子諲是南宋初期的主战派大臣,金兵南下时,他请求康王赵构率军渡河,以救徽、钦二帝。建炎三年(1129),金兵围攻湖南长沙,他率领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陈与义《伤春》诗云:“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敌军锋。”如今靖康之变已过8年,国破家亡,满目疮痍,早已物是人非,他虽有切齿之痛,但是已无力回天,纵有豪情万千,又如何去激扬、去兑现! 所以“难”字还存在双关义,既指忘却仇恨难,又指梦想难实现,流露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结尾二句作者却又设计了一幕满怀希望的场景,在悲伤中幻化出一分期冀,“频闻遣使问平安”是作者的想象,其实是不可能有“频遣使”和“报平安”的,徽宗悲惨地死在异国他乡,便宣告所有的幻想破灭。问平安之语,字面平和温暖,内里却是何等痛楚。结句“几时鸾辂还”,以痴情语作结,使得此恨绵绵无尽期,达到一种反衬的艺术效果,加强了悲剧性。

这首词是小令,字数不多,抒情却曲折深沉。全词旨在写二帝被掳不得归国的悲哀,终篇却并无一字道破,语言婉转有致,“哀而不淫”,不失词体本色。(张雅莉)

集评 清《冯煦:“《酒边词》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阮郎归》一阕,为二帝在北作也。眷恋旧君,与鹿虔扆之‘金锁重门’、谢克家之‘依依宫柳’,同一辞旨怨乱。不知寿皇见之,亦有慨于心否?宜为贼桧所疾也。终是爱君,独一‘琼楼玉宇’之苏轼哉?彼以词骀宕不可为者,殆第见屯田、山谷诸作,而未见此耳。”(《蒿庵论词》)

清《陈廷焯:“愤不可遏,不嫌直截。”(《词则《别调集》卷二)


唐宋词之《向子諲》》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向子諲》

向子諲》向子諲

向子諲

大观庚寅闰八月秋,芗林老、顾子美、江彦章、蒲庭鉴,时在诸公幕府间。从游者,洪驹父、徐师川、苏伯固父子、李商老兄弟。是夕登临,赋咏乐甚。俯仰三十九年,所存者,余与彦章耳。绍兴戊辰再闰,感时抚事,为之太息。因取旧诗中师川一二语,作是词。

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

注释 ①大观庚寅: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 ②芗林老:即向子諲自己。 江彦章:疑为汪彦章之误。 汪彦章,名藻,宋饶州德兴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高宗时累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后迁兵部侍郎,拜翰林学士,绍兴八年(1138)以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徒宣州,著有《浮溪集》。顾子美、蒲庭鉴事迹不详。③洪驹父:名刍,宋绍圣年间进士,不求闻达,放浪江湖,靖康中任谏议大夫,坐贬海上,工于诗,有《老圃集》。徐师川:徐俯,字师川,七岁能诗,为其舅黄庭坚所器重,宋高宗绍兴初任参知政事,有《东湖集》。苏伯固:事迹不详。李商老:名彭,宋建昌人,博览强记,诗文富赡,有《日涉园集》。④“绍兴”句:宋高宗绍兴十八年又闰八月。⑤闰馀:农历一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相比,约差十日有余,累积数年可成一月,遂置闰月。《尚书《尧典》:“集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传》云:“一岁有馀十二日,未尽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⑥洪徐苏李:指小序中所言的洪驹父、徐师川、苏伯固父子、李商老兄弟。⑦南州:泛指南方之地。⑧神京:谓京都,此指北宋都城汴京。⑨芗林秋露:作者自制的香水。《如梦令》中小序云:“余以岩桂为炉薰,杂以龙麝,或谓未尽其妙。有一道人授取桂华真水之法,乃神仙术也。其香着人不灭,名曰芗林秋露。”⑩“惟酒”句:语出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踏歌图 【宋】 马远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本词作于绍兴十八年(1148),作者时居清江。小序中词人已自明缘起,这首《水调歌头》即是他佳节感怀、思念旧友的作品,细细读来,词间除了真切醇厚的朋友之谊,还回荡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愁。

大观四年(1110)八月是闰余之月,作者曾与朋友把酒言欢,纵情畅饮,是夕,登高望远,抒怀写志,“赋咏乐甚”,意兴融融。作者小序中提到的“江彦章”“洪驹父”“徐师川”等都是作者志同道合的朋友,中秋佳节之际,能与友人同饮佳酿,共赏满月,乃人生的一大幸事,因此作者留恋至今,珍视至今,回味至今。三十九年之后,又是闰秋,当年觥筹交错的镜头再次映入脑海,赋诗咏怀的兴致又生,作者却蓦然发现“所存者,余与彦章耳”,时间太过匆匆,恍如一梦,故人多已离逝,平添了几多伤悲,作者不由“感时抚事,为之太息”。同是闰月,同是中秋,滋味却大不相同,当年的欢悦快意,如今只剩孤单凄凉,这一切带给词人太多的心灵冲击,因此,开篇便是作者的感伤和遗恨。

“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寥寥几字,将几十年轮回一次的中秋闰月一笔带过,好像“闰秋”很平常,不足为奇,不值一念。紧接着作者自揭缘由:“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补天”,运用的是《淮南子《览冥训》中的典故:“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修月”,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唐太和中郑仁本表弟游嵩山,见一人枕一襆物,呼之。其人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 月势如丸,其影则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因开襆,有斤斧凿数事,两裹玉屑。”此处,作者手笔宏阔,化用了两个典故,比喻朋友的气宇不凡和潇洒气魄,极言他们均是风流、神俊之辈,而“补天修月人去”意谓朋友已经离去,给词人的心底划上了痛苦的伤痕,但是朋友的雄姿神韵却可与日月同辉,“千古想风流”句则是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又是对一己孤单的慰藉,人生有此俊友,该无憾矣。

“少日”五句词人又转入对昔日生活的追忆中,当时他们同在南昌幕府,一起挥洒才智,释放激情,张扬个性,还常“快意作清游”,登高送日,东楼望月,悠然自得。“清”字值得玩味,与作者同游的朋友非常多,本是热情昂扬的场面,作者却单标一“清”字,似乎语含矛盾,其实作者指的是心灵之“清”、格调之“清”,品质之“清”,朋友志趣相投,风清骨俊,与之交游便觉得清新有致,清切自然,摒弃了世间的浮尘,自是不俗,这里流露出了作者对朋友的欣赏和钦慕。

下阕作者又转入现实中,沉浮“四十载”,唯余“两人在”,却早已成“白头”,这几句用语虽平淡,却意深味远,与上阕形成强烈对比,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感。“谁知”两句便是作者内心的呼唤,充满了心酸。“沧海成陆”即沧海变成陆地,此语出自东晋葛洪的《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后也常称“沧海桑田”,比喻变化巨大,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国破家亡,山河破坏,神京已殁,繁华成空。“神京”二字流露出作者对故园的向往与念牵,对故都的崇敬和留恋,但是空有一腔爱国真情,“神京”终究已成黄粱梦,想至此,作者悲不能胜。“幸有”二字又使格调一扬,接着作者便叙述自己的排忧方式:“芗林秋露”,芳香弥漫;美酒醇厚,可以解忧,词人真能做到如此洒脱吗?虽言“幸有”,实是恨无,恨山河消逝,恨岁月弄人,否则词人又何须以酒浇愁,把退朝隐居的闲逸时光消费在醉酒的无奈中? 至此,这一芗林老人的爱国深情全然展现。

全词语言流畅,笔力苍劲,格调深沉,融家国仇、民族恨、故友情于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内容,可堪向子諲词集里感时伤怀、怀念故国一类题材的佳作。 (张雅莉)


唐宋词之《向子諲》》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向子諲》

向子諲》向子諲

向子諲

政和间,余卜筑宛丘,手植众芗,自号芗林居士。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扰,故庐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绍兴癸丑,罢帅南海,即弃官不仕。乙卯起,以九江郡复转漕江东,入为户部侍郎。辞荣避谤,出守姑苏。到郡少日,请又力焉,诏可,且赐舟曰“泛宅”,送之以归。己未暮春,复还旧隐。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11),喜赋是词。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12)。抛掷麟符虎节(13),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14)

注释 ①政和:宋徽宗年号(1111-1118)。②卜筑宛丘:在宛丘建筑居室。卜筑,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封建时代,人们建筑房舍往往要由占卜来决定,故称。宛丘,地名,在河南淮阳。③众芗(xiāng):各种花木。芗,本指五谷的香气,又指一种香草。这里泛指有香气的草木。④“解六”句:指罢去江淮发运副使。⑤俶(chù)扰:本指开始扰乱,这里泛指扰乱。⑥卜居:选择居所。⑦绍兴癸丑: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⑧罢帅南海:指罢去知广州事。⑨乙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⑩己未: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11)致仕:辞官退休。(12)“不与”句:谓不和同时代的人一个心意。反用“甘与子同梦”之意。《诗经《齐风《鸡鸣》:“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同梦:同一梦境,引申为心意相同。(13)麟符虎节:呈麟形或虎形的符节。符节,使者所执的信物,这里泛指权贵。(14)个里:同“个中”,犹言此中、心中。意有所指而不欲明言。如如:佛家语,《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谓说法者当如之而不动心。按“如如”即“真如”,真如法性,湛然不动,说法者当如之而不动心。故曰“如如”。

松溪钓艇图 【元】 朱德润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王兆鹏先生的《向子諲年谱》谓此词作于绍兴九年(1139)乙未,时词人致仕清江而归隐芗林别墅。

小序交代,这首词是作者第二次辞官回归清江“五柳坊”时所作。向子諲是南宋初年的爱国大臣,他率领部队曾与金兵浴血奋战,并写下了抨击投降时弊的词章,性格骨鲠刚直,终因“逆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山林。这首词抒写的是作者“归去来兮”的隐逸情趣,但更深处却流露出词人内心的不平与悲叹,他从没忘却过现实与政治,故国是他心中永恒的家园。

全词从居所环境起笔,此时的“五柳坊”已是鲜花娇媚、芳草如烟,绿柳凝翠,风光无限。百花洲上空,苍穹绚丽,红云斑斓,夕阳晚照,金辉千点,好一幅日暮妙景,将读者带入了天上人间。其实作者只是列举了清江一隅,以点及面,渲染出居所环境的怡人可感。他所举的地名分别是“五柳坊”“百花洲”,地名尚且风雅,景致更是美不胜收。“萧萧”意为冷落,这二字的出现,使语意陡转,色调也由明美变得黯淡,风景中忽而走进“白发两衰翁”,这似乎与嫣红翠绿的景象不相协调,如此美景,人却已至迟暮之龄,可悲可叹,一“衰”字透露出多少无奈与感伤,大有世事无常、人生蹉跎的心酸。前三句写景叙事,平缓有致。第四句“不与时人同梦”,词情渐入昂扬。时人,此处指议和误国的中央权贵,特别是以秦桧为首的无耻之流。在这里,作者慷慨使气,表露真实心声,显得正直刚毅,磊落昂然。五、六句中的麟符、虎节,为君王调兵遣将之信物,受者有殊荣,而词人言抛言掷,这是何等坚决,与那些奸佞之徒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片爱国冰心昭然。

绍兴初年,向子諲担任鄂州知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后又任江州知州、江东转运使,进秘阁修撰,徽猷阁待制,徙两浙路都转运使,除户部侍郎,可谓职位显赫。宋金谈判时,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力主议和,向子諲却坚决不肯拜金诏,公然与秦桧划清界限,遂被罢官,后退隐清江。“抛掷”句当言及此事,不取悦于世,又不苟合于世,就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即使被贬、被罢依旧无畏。

“徜徉江月林风”写出了时间的流动,不觉已是晚上,“江月林风”又与第一、二句的风景暗合,再次转入自然、惬意的氛围中,月朗风清,最适合在林间漫步,“徜徉”二字含有几分平静,几分适意。初读似乎在写作者的自然之乐,但是词人的心潮尚未平复,怎能沉浸在清风明月的闲情逸致中呢?屈原《涉江》有云“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中的“明月”是珠名,是借“明”字之音,比喻屈原的磊落行为,借“月”之高洁,比喻屈原的高尚操守,向子諲此句所言与屈原不谋而合。 “江月林风”是实景,也是作者心灵的故园,这里没有屈辱、没有阴暗,只有清新和宁谧,暂且安顿一下落寞的心也无妨。

“世间万事转头空”,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变幻,国破家亡,今夕何夕? 自己也是壮志难酬,蹉跎一生,所有的一切,仿佛很近,又好似很远,原来一切只是过眼云烟。“个里如如不动”运用佛家语,折射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我们似乎又聆听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的轻柔乐章,其实在乱世,洁身自好终究还是有价值所在的。

全词貌似隐逸闲情之作,实为幽愤明志之词。写景,清新明丽;抒情,慷慨磊落,细密悠长,带给人无限怀想,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好词。(张雅莉)

链接 宋代士大夫喜自号居士。“居士”一称,其义有二。其一,古时以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之人,犹“处士”。《礼记《玉藻》“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其二,佛教名词“迦罗越”,通常指信佛教而居家修道之人。宋代文人士大夫因政局多变、仕途坎坷而向往归田隐居者颇多,而佛教的影响这时亦深入社会生活,渗透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故自号居士蔚然成风。欧阳修晚年以琴、棋、酒、典籍、金石铭文自娱,号六一居士,即属前者;韩世忠“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孟珙“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则属后者。徐光溥《自号录》所录两宋以居士自号者有六十人,而遗漏实多,陆心源刊是书时,列举其遗漏而又极著名者即有二十三人之多。自号居士之风尚,实为宋人厌倦政治的心态及儒、道、佛三者渗透融合的一种反映。


唐宋词之《向子諲》》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向子諲》

向子諲》向子諲

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赤壁图(局部) 【金】 武元直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芳菲歇:草木凋零。②乾龙节: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易经《乾》:“九五,飞龙在天。”乾卦以龙取象,故古人以“乾龙”喻帝王。③啼血:《艺苑》:“人言此鸟(杜鹃)啼至血出乃止。”④子规:杜鹃。⑤晓风残月:语出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鉴赏 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北去,北宋倾覆,中原沦丧。这样的时局令有志之士痛彻心扉,于是词坛上产生了一批慷慨悲凉的作品,向子諲这一首《秦楼月》即是其中的一首,它的篇幅虽短,却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起首“芳菲歇”三字,昭示了春光的消逝。残红已去,美已凋零,易使人产生伤春情愫,但是在这里,春逝只是一个引发忧伤情感的契机,用于起兴。当此春末夏初之季,萦绕在词人心头的是什么?答案是“故园目断伤心切”。此句中的“故园”可解释成家乡,根据小传可知,向子諲的故乡是江西临江,那里并不曾沦落于金人之手,所以这里应该是指失去的北方国土,再精确一些就是指以故都汴京为代表的北宋王朝。此时作者登高望远,而故国早已消失不见,眼前的一切太过凄凉,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更何况作者是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伤心切”,是词人内心感情最真实的表达。接着,词人笔锋忽转,由情入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的,是迷蒙的烟水,是苍茫的山色,山水都已模糊,家国的轮廓更加惨淡。这一景象,是“故园目断”含义的延伸,又是“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的具象化。山水无边,惆怅无际,词人的心中全是凄离,景与情浑然交融在一起。

下阕起笔的“可堪”二字,是“哪堪”的意思,生发出一种反问之意,这是词人欲擒故纵之笔,这两字把上阕的“故园目断伤心切”感情进行了深化。抛开了伤春,词人为何会在此刻深念故国呢?原来现在已是“更近乾龙节”了,钦宗的生日又到了,他会怎样度过呢? 遥想靖康元年的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表请为乾龙节”(《宋史《礼志》),那天,朝廷群臣为皇帝祝寿,钦宗赐宴,好一派隆重的庆寿盛况! 而今已是四月,“乾龙节”临近,却是山河破碎,故国沉沦,令世人倍感心酸。

向子諲是一位坚持抗金的爱国将领。 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大举进攻江西、湖南,时向子諲正在潭州(今长沙)知州任上,有人力荐他暂避开敌锋,他痛斥曰:“是何言之不忠也! 使向之诸郡有一二能为国家守,敌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潘也,委而去之,非义矣。”(汪应辰《向公墓志铭》、胡宏《向侍郎行状》)于是身先士卒,率领军民浴血奋战,却终因敌众我寡而失城。事后,他的好友陈与义赠诗,诗中赞其曰“柱天勋业须君了”(《题向伯恭过峡图》)。如今已是家亡国破,君辱臣耻,他也壮志难酬、回天无力,万端感情郁积在词人心中,使悲凉又加深了一层。词人心澎湃,意难平,将满腹悲愁化作了铿锵词句诉诸笔端,宣泄情感,“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满是哀怨,震人心魂,即使今天仍让人不忍卒读。

接着,词人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推进了一层。依照《秦楼月》词牌的格式要求,“空啼血”本应是承接上句而来,不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是用以引起以下句意。子规即杜鹃鸟。子规啼血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如白居易《琵琶引》:“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词人直接运用了“子规啼血”的原始内蕴,抒发深切的国破之痛。“晓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句,词人虽也是化用,但是本词中的“晓风残月”却有别于以往的离愁别恨意象,而是直指故国愁思。“子规”两句,是因情而设景,也就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有我之境”。它以丰富的内蕴,折射出词人心中的无限怨恨,深深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全词情景交融,格调苍凉,以真情和血泪将家国之痛抒写得自然、深沉,易引起时人的共鸣,时至今日,它仍能引起人们对那段凄怆的岁月扼腕长叹。(张雅莉)

链接 两宋历朝皇帝都于生辰之日立“圣节”。圣节始于唐玄宗,其后诸帝立节与否不常。宋代各帝均立圣节,且各有嘉名。太祖二月十六日生,曰长春节。太宗十月七日生,曰乾明节,后改为寿宁节。真宗十二月二日生,曰承天节。仁宗四月十四日 生,曰乾元节。英宗正月三日生,曰寿圣节。神宗四月十日生,曰同天节。哲宗十二月七日生,避僖祖忌辰,以次日为兴龙节。徽宗十月十日生,曰天宁节。钦宗四月十三日生,曰乾龙节,高宗五月廿一日生,曰天申节。孝宗十月廿二日生,曰会庆节。光宗九月四日生,曰重明节。宁宗十月十九日生,曰天祐节,后改为瑞庆节。理宗正月五日生,曰天基节。度宗四月九日生,曰乾会节。恭宗九月廿八日生,曰天瑞节。通常当朝皇帝的圣节确立后,前朝皇帝的圣节即告消亡。母后临朝者也立圣节。章献刘后正月八日生,曰长宁节。宣仁高后七月十六日生,曰坤成节。自徽宗朝始,太后唯立圣节而不立节名。遇到圣节,一般都要举行上寿仪,由宰臣率百官为帝后祝寿。如因故未举行,则百官拜表庆贺。京师在大相国寺建祝寿道场,百官行香。方镇州军也就各地佛寺修斋祝寿。天下赐宴,百官赐衣。凡圣节,百官休务,天下禁屠并辍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