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吕蒙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吕蒙正944—1011

北宋大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取进士第一。初判昇州,历官至宰相。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居相位,甚受普之称许。淳化(990—994)中以妻族宋沆违抗帝意有罪,被牵连,贬为吏部尚书。不久复居相位。以敢于直言著称,太宗夸京都繁盛,自鸣得意,他当面回答说:“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继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政尚宽静。真宗即位后,进左仆射,第三次任相,后加司空兼门下侍郎,授太子太师,封许国公。对辽一贯主张妥协求和政策,景德二年(1005年)辞官归洛阳,临行,仍进言:“弭兵省财,古今上策。”后卒于家,谥文穆。

吕蒙正

 北宋大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977)擢进士第一。通判昇州。迁著作郎、直史馆。五年,知制诰,擢翰林学士。八年,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拜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淳化二年(991)罢为吏部尚书。他在太宗、真宗时三任宰相。主张内修政事,结好邻邦,弭兵省财。后因病辞官回乡,他为人直厚宽简,以正道自持,直言敢谏,他在大臣中有重望。有“弭兵省财,古今上策”之言。他善知人,富弼年仅十岁,他“一见即知其勳业必出己上。”回乡时“帝问卿诸子孰可用?对曰:“有侄夷简宰相才也。”(《宋史》265卷)富弼夷简后俱成名相。卒,赠中书令,谥文穆。

吕蒙正946—1011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状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圣功。少年时,其父吕龟图多宠妾,将其母子一并赶出家门。母子二人借宿寺院的一孔窑洞,艰难度日。吕蒙正发奋读书,以求科举登第,摆脱困境。十数年后,果然高中榜首,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两年后,迁著作郎、直史馆。五年,任知制诰。太平兴国八年,迁翰林学士;是年冬,任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拜为宰相,监修国史。从状元及第到任参知政事,只七年;到拜相,也只十二年。淳化二年(991),因其妻族左正言宋沆上疏忤旨,受牵连而罢相。四年,复相。至道元年(995)上书请告老还乡,命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咸平四年(1001)第三次入相。六年,以年迈体弱,上书辞职,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又进封徐国、许国公。景德二年(1005),以疾归洛阳颐养天年。身历太宗、真宗两朝,三居相位,世称名相。为政宽和简易,奉行黄老政治,主张安边息民;为官严于律己,敢于直言,善于知人。其所推重之吕夷简、富弼,后皆为名相。卒赠中书令,谥文穆。

吕蒙正

吕蒙正

字圣功。寿州(今凤台)人。太平兴国二年宋(977)擢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会征太原,授著作郎直史馆,加左拾遗。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父卒后,迁都官郎中,入为翰林学士,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李昉罢相后,任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修国史。淳化四年(993)二度入相。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咸平四年(1001)以本官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加司空兼门下侍郎。对辽主张“远人请和,弥兵省财”。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改封随,又封许。景德二年(1005)春辞官请归洛阳。68岁卒。赠中书令,谥文穆。

☚ 吕蒙亨   吕夷简 ☛

吕蒙正946—1011

北宋大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时擢进士第一名。累迁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至道初,判河南府。咸平中,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他在太宗、真宗朝三任宰相。他为人直厚宽简,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在大臣中有重望。有“弭兵省财,古今上策”之言。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辞官回乡。

吕蒙正944—1011

字圣功。宋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进士,历将作监丞、著作郎、左拾遗、左补阙、翰林学士、参知政事,三次拜相,以敢言著称。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54:48